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2016-02-26陈映芳
文化纵横 2016年1期
陈映芳
自1978年以来,中共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拉开了中国社会历史性转折的序幕,本文围绕云南知青回城运动的案例,针对“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社会问题”这一官方解读,揭开了上述历史进程的另一面。作者指出当时中共出台的一些经济手段之所以能够发挥效力,原因在于其契合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改变生活的机会”的渴望,这与其说是“经济的”手段,毋宁说是“让社会生活正常化”;同时,就政策背后的价值和伦理规范而言,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并非基于经济效益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国家从社会各领域中退出的同时,“家”这一具备本土性传统和人类普遍性的存在,重新回归到历史前台:云南知青在发现个人权利的诉求难以打动主政者以后,建构了一个以“回家”为主题的历史叙事,为其返城运动寻找到了合法性解说;主政者亦通过开发“家庭经营”这一属性暧昧的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路线分歧中找到了一个中间选项,从而为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最后,作者进一步剖析了转型中国的“家庭化”现象:第一,与其同步发生的计划生育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家庭在短暂复兴之后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第二,随着目前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加速,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围绕权利与义务的争论和冲突日趋严重,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当前中国社会种种问题的根源所在。
《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