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设计师品牌贵在坚持
2016-02-26刘宸羽
刘宸羽
2012年从英国中央圣马丁毕业之后我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ALAN&CROSS。 当时出国待了5年的我对国内的市场并不怎么熟悉, 包括大众的审美和每个城市人们的消费能力,对于北京这个城市也是非常陌生, 当时就是满腔热情恨不得马上就开始做设计、做衣服。
记得ALAN&CROSS第一季是2013秋冬系列,那个系列做得很朴素、实穿、极简。这跟我平时在学校做的设计相差较远, 因为学校鼓励创新、创意, 但考虑到是成衣, 当时Celine的极简风和运动风又正开始盛行, 于是自己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是第一季的销售十分不理想,我想很多设计师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通常第一季是用来“牺牲”的,当然也有小部分设计师,他们设计的衣服出生时就是“发光”的。 之后不断有人告诉我一个词叫“接地气”, 刚接触到它的时候我很恍惚, 像在梦游一样不知道这是什么, 后来很多人尝试用各种方式让我明白,那时我把它理解成“跟着中国的潮流走”。
我在创作第二季(2014春夏系列)的时候在自己原有的设计上加上了我理解到的“中国潮流”,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效果还是因为当时的管道更开阔了些,第二季的销量比第一季有些起色,但是这一季自己做很痛苦,我很快就开始看腻它、厌恶它。辗转反复,第三季我像是有点迷失了自己,一边希望尊重内心, 一边希望销量。于是2015年秋冬我找到了在圣马丁学首饰的好朋友XINRAN合作设计了一个首饰和衣服并存的系列, 也算是回归了一点自我风格。这一季我做了一场小型的fashion show还算成功,它们在台上确实很美, 我很满足。于是之后的几季我都是走上了尊重内心的一条路,也就是我依然固执地选择了做自己。
在设计上我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要求,除了“美”。除了最基本的要求,设计时我很在意的就是服装每个部分的比例,就像一幅画某些颜色出现的比例,人物在画中的比例,整个画面的大小比例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在打版中我会不断调整, 反复琢磨和改动衣版的大小,力求达到我觉得最完美的比例。除此之外就是穿着时的搭配。很多顾客最烦心的就是怎么去搭配,因为一件上衣、一条裙子、一双鞋子、一件大衣如果搭配得当就是fashion icon, 如果搭配不好即便那是一件CHANEL也会让人觉得是淘宝仿款。很多衣服其实无论价值高低,只要搭配合理就可以让它发光, 当然前提是它确实是一个设计得好的单品。
作为独立设计师很开心地看到现在中国的时尚产业在慢慢走向国际, 很多设计师在国外都有SHOWROOM或者FASHION SHOW, 时尚杂志和电视台也很努力地在为我们做宣传,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买手店、设计师集成店、时尚红人、时尚推手/公关, 他们都在努力推动着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进度。只是现在时尚在中国还只是萌芽阶段,相对于国外几百年的服装时尚、奢侈品品牌而言还太稚嫩, 产业的不够健全也是众所周知的, 只是这些还需要沉淀、需要时间。再加上国外的时尚发展情况让设计师们有些尴尬。比如几位品牌首席设计师接二连三地离开,抑或是过世的设计鬼才。国外买手店的破产和国外经济的萧条对于这几年开始做的独立设计品牌的设计师而言就是个在精神和经济上巨大的考验。
其实每一位独立设计师都很拼命和出色, 无论外界情况怎样,心里总是想着要“坚持”,无论一个独立设计师品牌成功与否都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的设计与才华, 这是一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产业,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重和尊重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