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安驿 古镇乡村标本探索与实践

2016-02-26康春雷冯帆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延川县文安古村落

本刊记者 康春雷 冯帆

文安驿 古镇乡村标本探索与实践

本刊记者 康春雷 冯帆

文安驿镇2011年被延安市确定为市级重点示范镇,2013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014年开始修复和保护文安驿古镇,该项目是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之一,涵盖上驿﹑下驿﹑梁家河三个村,规划占地4平方公里,投资6亿元人民币。项目把文化复兴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是一个集千年“古道”驿站﹑千孔百年“窑居”建筑群落﹑千名“知青”记忆﹑一部路遥“人生”小说原型的文化旅游名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建设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开始向古村落(遗址)保护走来。如何正确处理好古村落(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使优秀的区域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和传扬?如何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陕旅集团在文安驿古镇保护利用项目上的所作所为给出了答案。

驿站文化的传承

公元537年,即西魏大统三年,置文安郡,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具有悠久的驿站文化。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场所,也是官员和军事情报人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中国的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西魏大统三年(537年),置文安郡,即为今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明代始设驿站,是当时重要的一站。古人云:“乾像天,天行健,故为马”。马代表进步,代表奋起,也代表人才,人类的历史就是从马背上走过来的。文安驿作为古代重要的驿站,它的驿站文化也是从马背上开始的。

为了保护文安驿的多元文化和窑洞群落,传承民俗文化精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旅集团和延川县人民政府携手共同开发文安驿古镇保护利用项目,该项目保持古村落原有肌理,以文安驿站为核心,以原生村民社区为延伸,以地域特色文化为魂,立足古村镇风貌保护,着力表现千年驿站文化﹑知青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村域产业结构,将文安驿打造为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饮﹑主题文化展示和人文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文化体验项目。

从商代到周代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陕北黄土高原一直处在动荡之中,经过多次大的反复,最终以较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来,也由此形成了一种多元体文化结构,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后所产生的合成文化,即为特殊的民俗文化,如高亢嘹亮的信天游﹑陕北道情,铿锵奔放的腰鼓,变化多端的剪纸﹑石雕等极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并一个个登上国际舞台,受到万众瞩目。

文安驿古镇保护利用项目,通过色彩运用﹑诸多传统劳作工具﹑生活器具的摆放以及日常生活与节庆场景的重现,结合表演与参与性活动,充分展现陕北地域文化的多彩魅力,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别样风情。

统筹发展的探索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是现代人无法更改也无法超越的。惟有历史地传承﹑有机地融汇,既注重对古村落(遗址)的活态传承,又防止过度的开发,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才能按照它自己的方式生息繁衍。文安驿古镇保护利用项目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依据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在保护原有遗址﹑遗迹不被破坏的情况下,适时挖掘并充实其内涵,为文安驿古镇的发展注入血液和灵魂。尊重历史脉络,延续传统肌理,融入山形地貌,空间错落有致,综合考量文脉﹑地情﹑市场等诸多因素,文安驿保护利用项目将其发展定位为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创作及写生基地,融于生活﹑根植本土的陕北民俗旅游基地,“外来”与“本土”渗透相融,和谐共生。文安驿的旅游开发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结合,与城镇化结合,与现代服务业结合,与美术产业发展结合,与交通改善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文物保护结合,设施配套﹑功能提升,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机更新,最终促进延川县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此外,传统的农村聚落,在原有肌理﹑风貌基础上进行设施完善与景观整治,优化乡村社区环境;引入主题驿栈,与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相结合,集住宿﹑餐饮﹑文化体验于一体;利用现代泄洪沟通过疏导沟道﹑绿化美化形成功能性与美观性兼顾的带状空间。文安驿保护与利用项目很好的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移民﹑拆迁﹑就地居民化﹑离土不离乡等问题,将成为县域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示范。

猜你喜欢

延川县文安古村落
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困境及对策
培中古村落文化
雨姑娘快下凡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将不动
小星星
火焰山下古村落
延川红枣营销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