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的评析、反思与展望

2016-02-26

学习与探索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驱动战略

付 英 彪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的评析、反思与展望

付 英 彪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进步,创新已成为国家与企业发展的灵魂。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动力。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虽已成为共识,但其建设仍相对滞后,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仍受到限制。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文化的研究虽受到政府与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创新驱动战略与知识产权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

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知识产权

中国投资以各级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投资、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为主,投资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特定阶段使用投资驱动刺激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充分评估,也会造成产能过剩,购买力不足(许小年,2013),并且如果常态化应用,必然导致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资源环境不堪重负、投资效益下降等问题,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下降,甚至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1],所以必须改变现阶段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3]。

有关创新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出创新理论,但是马克思关于发明和技术变革的论述为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概念的是迈克尔·波特。他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国家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一。在波特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驱动发展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知识产权文化的关系等方面。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评析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定义,由于学者们的视角不同、关注重点不同,因而对其定义的理解、描述出现较大的差异。国外学者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创新的内涵方面。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理解为一种生产要素并引入生产函数,进一步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即企业家通过推动企业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两个学派;技术创新学派和制度创新学派,这两个学派共同将创新理论推向深入。

阿瑟·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需要越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期转变的拐点,在这个转折过程中,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所做出的贡献将逐渐下降,而智力和技术创新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

张来武(2013)在阐述中国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即以人为本、打造先发优势和企业家驱动[4]。

洪银兴(2013)认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具有内生性,是一种内生增长。同时指出创新驱动需要注重协同创新,最为重要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3]。

夏天(2009)通过分析1960—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及其构成部分的年度增长率、R&D支出占GDP的比例等数据,认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较强的稳健性和抗周期能力、较强的创新维系能力[5]。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辜胜阻(2012)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中国不缺创新要素,缺少能把要素集成的创新制度,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洪银兴(2013)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转变技术进步的模式,提倡内生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吕薇(2013)指出,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端人才能够形成竞争优势。马名杰(2013)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增强创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张来武(2013)认为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路径是诱导式制度变迁。吴汉东(2013)认为,制度创新是基础,它对技术创新起激励作用。王海花(2014)从现阶段中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障碍出发,以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为切入点,聚焦战略实施中的知识、创新主体、规则制度及主体空间分布,构建了“知识—组织—制度—空间”四维协同理论框架,并厘清了其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

(四)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文化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有关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学者们大都将研究视角放在创新与专利互动关系研究方面。

周杰(2013)指出,创新驱动发展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并引入经济增长函数中。王志刚(2013)认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林炳辉(2008)指出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马一德(2014)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载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不断革故鼎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邵培樟(2013)认为,专利、创新、发展三者呈循环驱动之格局,即专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反哺专利、驱动再创新。王渊(2013)认为,发展对专利具有“反哺”功能,发展为专利创新主体提供广阔的市场与利益空间,并且对专利研发和再创新提出客观需求,驱动再创新。金明浩(2009)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文化,它与科技创新之间构成互动的生态系统。袁伟(2009)认为,知识产权文化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文化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健康持续发展的沃土。

储小华(2014)认为,知识产权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规制。金春阳(2013)认为,应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孔祥俊(2014)认为,中国应当及时打造知识产权法治的“升级版”,重点是在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再设计,形成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和符合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执行体系、理论体系和社会环境,尤其是要把理念和制度落实为现实秩序。王志刚(2014)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升级要统筹兼顾,既保持先进性和前沿性,又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情实际,总体上朝着更加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迈进。林炳辉(2008)认为,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领域尝试着搞技术的自主开发,发展一种真正的自主工业。同时指出,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需要把技术进步、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完美地结合起来。吴汉东(2009)认为,知识产权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制度形态两个层面的意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生根发芽必须有其适宜的文化土壤。同时指出,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需要培养相应的政策环境、行业环境、意识环境、人才环境和信息环境。王珍愚,单晓光(2009)认为,中国政府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过程中将起到主导作用, 政府将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增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袁同成(2009)通过对“三面向版权现象”的法律社会学分析,认为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主要经由西方移植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制度与中国传统的“重公益、轻私权”的知识产权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由此导致了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低下。同时主张,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不违背国际法的原则下,制度构建上应充分考虑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本土资源。王美心(2013)认为,专利的价值在于利用,专利证券化是专利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吴一兴(2013)认为互联网经济实质上是注意力经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数字化、在线化、云端化的特征,版权保护模式转变为提供者进行知识产权的维护行为,而非传统的作者维权。

(五)已有研究的评析

国内外关于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对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创新的内涵不断发展,既包括产品创新,又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第二,创新驱动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模式,并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而解决了要素供给不可持续和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的难题;第三,创新驱动可以通过创新来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通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改变要素结构,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从而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由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所以国外关于“在中国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文化建设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文献较少。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将创新驱动的理论实质融入知识产权文化体系构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和制度。

二、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特征和反思

(一)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驱动的研究现状,为继续深化创新驱动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也为继续研究提供了研究领域和方向。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企业层面,并局限于专利与科技创新的研究,未来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研究将在研究内容、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取向多元化,具体将呈现如下趋势。

1.研究内容系统而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狭义知识产权文化观念和广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又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具体内容的建设。

2.研究层次的扩展和集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是驱动经济发展与转型,解决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问题。从创新驱动发展的初衷和目的看,应从现有的微观研究为主,向中观、宏观研究拓展,以微观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为核心,将研究层次拓展到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引导自主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以及通过知识产权文化、制度建设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宏观层面,最终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的研究集成。

3.研究方法实证化和多元化。未来基于创新驱动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研究,在不断完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并且方法多元化。在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将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在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互动关系方面将采取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现状部分将以向特定行业、企业、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取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元化、实证化的方法,探讨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互动规律,以便为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战略指导。

(二)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反思

目前,学者们对创新驱动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创新的内涵,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专利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等方面,对基于创新驱动发展下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少系统和协同研究。国内关于创新的研究过多地集中于创新的一方面,例如,学者研究较多的就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等的相互关系,而从协同创新视角研究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文献并不多。在知识产权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围绕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版权制度变革进行研究,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实际上,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都包含诸多方面,各方面互相支撑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研究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时,应统筹考虑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各方面,以便从整体上揭示和把握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的相互关系。

2.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间很短,国内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概念、特征、动力、路径等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关于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文化与制度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也局限于专利制度的回应,整体研究都缺乏深度[6]。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中,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发展要解决的是中国发展方式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放缓等宏观和中观问题,但国内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文化、制度建设的研究都集中于微观层面,忽略了研究的广度,这势必给政策的制定带来直接影响,并可能忽略创新驱动发展的本意与目的。

3.实证研究不够全面。国外学者关于创新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能够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典型企业、区域案例的解剖,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带来直接指导。而国内关于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研究,实证方法单一,关于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多集中于索洛余值法、BP神经网络等方法,关于知识产权与创新的互动机理主要集中于创新与专利的耦合研究,研究方法单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研究结论的对照,很难使研究结论具有可信度。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未来研究展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动力。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的战略导向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更多时间仅仅停留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如何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仍是摆在面前的难题。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虽已成为共识,但其建设仍相对滞后,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仍受到限制。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文化的研究虽受到政府与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创新驱动战略与知识产权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综上,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未来研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创新驱动水平的测度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在比较国内外创新驱动水平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多维度测度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水平,并建立创新驱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政府对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测度提供参考。

第二,揭示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互动机理。利用制度经济学、系统协同学思想,对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文化与知识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并借助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创新驱动对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以及知识产权文化对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视角的知识产权文化体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将创新驱动的理论实质融入知识产权文化体系构建中,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回应。知识产权文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而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产权文化的载体与内核。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自主工业、绿色经济、知识产权市场化、互联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融入制度制定,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1] 邵培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专利制度回应[J]. 知识产权,2014,(3):85-89.

[2] 陈佳贵. 改变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2-04-17.

[3] 洪银兴. 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11.

[4] 张来武. 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5] 夏天.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及其最新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8):113-118.

[6] 董晓霞,吕廷杰.基于博弈论的云环境下跨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4):76.

[责任编辑:房宏琳]

2016-09-11

付英彪(1970—),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创新绩效研究。

F124

A

1002-462X(2016)12-0120-04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驱动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战略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