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基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视角
2016-02-26陈灿芬
陈灿芬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基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视角
陈灿芬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是在批判西方腐朽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主要包括人的本质价值、价值评价、价值统一等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来源,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到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只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才能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是在批判西方腐朽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质价值、价值评价、价值统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来源,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到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去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只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才能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对价值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论述,但在批判西方腐朽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价值思想。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满足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特殊价值思想最本质的概括,也是指导各国价值思想的行动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价值思想
它回答了人的本质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最早阐释了关于人的本质价值的科学内涵,他深刻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这是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角度正面回答了人的本质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根本问题,从而确定了劳动是区别于人和动物最终的、最本质的根本手段。此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三次对人的本质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究。他认为,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这就说明了人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富有创造性的概念,从而体现了人的本质最深刻、最直接的意义。
人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认为,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的价值的主体可以是人类、集体或个人,人的价值的客体也可以是人类、群体或个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主要围绕人的价值展开。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原理,价值可以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等形式,而人的价值居于各类价值的中心地位。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突出的正是人的价值本质特征。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的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其实在反映着人的本质,并在劳动中能够创造出价值,而且劳动的强度与创造的价值成正比。同时,人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指人作为客体对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也可以说是个体实践对社会施加的各种影响,以及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张,要实现人的自身的社会价值必须借助劳动这个唯一手段来实现。自我价值是指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需要,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就能最大限度地彰显人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评价思想
价值观念是人们决定价值取向、开展价值评价的总依据。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规范的稳定的观念模式。价值观念反映了“好坏、是非、美丑”等价值标准,是人们决定价值取向、开展价值评价的总依据,它反映了社会中占统治阶级的价值意志,因而价值观念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价值观念与科学知识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它具有独特的思想、精神表现功能。价值评价把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作为它的组成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价值评价的主要对象。价值观念为价值评价提供价值基础,为此,人们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才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极目标。
一切价值评价标准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开展科学的价值评价需要确立一个价值评价标准,而一切价值评价标准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判断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理论源泉。价值评价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够区分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真假,而评价的真假又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因为价值评价标准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价值评价标准在实践中验证是正确的,说明价值评价满足了主体价值的需要,反之,价值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价值时就会出现片面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统一的思想
建立统一的价值标准是僻免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纵观五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冲突的历史。价值冲突是不同主体间价值取向的矛盾,本质上是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受西方文化和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价值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价值冲突导致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特征,可能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公民道德素质降低。在社会转型时期,衡量人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存在较大差别,价值评判标准出现了不协调、不统一的倾向,使人的同一价值行为作出不同的判断结果,造成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无序状态,使个体在价值追求中产生迷惘和困惑。因此,建立统一的价值标准是僻免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满足人的价值需要的过程。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但也反映了人的价值活动的特性。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价值观和历史观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之间是不可以割裂、不可偏废的。人的价值意识取决于人的价值存在方式。同样,人的社会存在就充分说明了价值关系的主体存在。因而,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协调人的价值活动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说明人的价值实践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中进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满足人的价值需要的过程,“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4]。这就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的科学论断,是价值与历史相结合的最佳状态,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满足了大学生对价值的追求。
二、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基本观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主流、最先进的价值取向,它为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因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只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才能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在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搭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平台。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化建设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和有序化,能够确保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化活动取得实效性。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化建设首先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聘任权威教授、博士定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作辅导报告,为学生释疑解惑。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助推器,因此,要搭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平台,开辟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网上学习在线,便于线上线下师生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讨,参观红色革命圣地,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心认同。
提高大学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引导人们树立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崇高的理想信仰。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化长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骨干队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列入班级理论学习主题,负责对社团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水平;把社会重大问题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澄清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点,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在学术科技型社团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操作及就业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6]这就要求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要突出专业性和学术性优势,紧扣学科专业特色,强化创新创业、丰富社团载体、提高思维能力,打造学术科技社团品牌。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操作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推动浓厚学术氛围的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强劲支撑。
凸显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的特色和创意。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依托大学生学术科技研究小组,激励社团成员开展学科专业创新,定期听取学校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学术科技型社团文化以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服务周为支撑点、以学科竞赛为创新平台,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大学生还可以主动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也可以根据学术基础申报校级、省级学术科技创新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认真制订调研方案、设计好调查问卷,掌握实地访谈第一手材料,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升社团成员的科研能力,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凸显了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的特色创意,扩大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的影响力。通过开展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建设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凸显了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三)在文体娱乐型社团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精神释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人类在推进社会进步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培育了积极向上的体育竞技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岸力量。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是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与尊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是竞技体育的道德。为此,大学生要牢固树立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把个人价值与祖国荣誉融为一体,为实现体育强国梦不懈奋斗。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之一,为社会提供主流价值导向。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满足大学生参加体育竞技的需求,让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行动自觉。因此,在体育竞技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将公平竞争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去,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高水平的娱乐形式能够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娱乐类社团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娱乐活动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一种好的、行之有效并且符合现代人情趣的娱乐方式会很快地被大学生接受并传播,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娱乐形式。文化娱乐类社团用高水平的娱乐形式能够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才华。文化娱乐类社团文化在思想和精神上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化娱乐类社团通过高雅艺术的展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在志愿服务型社团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志愿服务类社团文化是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创新志愿服务手段的重要载体。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就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突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志愿服务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需要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便于创造性地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和优秀志愿者的示范作用。
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志愿服务的重点区域。志愿服务要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项目的深度对接,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扶老助残志愿服务,构建互帮互助、互信互爱平台,把心理疏导、文化活动等服务内容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为此,建立志愿服务者培训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培训,使志愿者掌握从事志愿服务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加大对志愿者骨干的培养力度,使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树立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自觉,在志愿服务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力量,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典范。进而推广到全社会中去,形成“我奉献、我快乐”的生动局面。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 477806.htm,2014-05-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 www.guoxue.org/news/news_5165.html,2014-02-27.
[6]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索原]
陈灿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成员,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研究成员,湖南娄底417000
A1
A
1004-4434(2016)08-0177-04
湖南省社科基金“日常生活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5YBA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