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的文化自觉

2016-02-26张翼崔华华

学术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文化

张翼,崔华华

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的文化自觉

张翼,崔华华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素与过程中均内渗着其文化属性。异质性多元文化交融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导力弱化,技术性单向理性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聚合力钝化与网状化媒介传播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辐射力窄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涵育的时代语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现实情势。旨在增进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主要涵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定位适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选择理性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规律把握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文化属性;转型路向

由社会结构变动所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生成的重要引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进路的探讨与求索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重要问题域。“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有了人类,必有文化。文化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同时发生。”[1](P12)伴随人类繁衍,以“文”化“人”的实践活动随之展开。进言之,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同时产生,即人类在创造并丰富精神文化成果的进程中,也在同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文化的过程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人类社会优秀精神财富的智慧结晶,归属于精神文化的一般范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表征而存在。人的社会化与文明化的实现是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价值目标。究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面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博弈,要求其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培育与挖掘作为其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逻辑开显

思想政治教育同文化紧密相关,不可割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与核心目标等均为特定社会文化含量的重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将助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境况的特定文化环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创造条件,如若脱离特定文化环体的烘托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会失去其核心教育载体与环境支撑。由是观之,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内契共生。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蕴文化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界定、内涵阐释、本质概括等基础理论问题的争论与探讨仍在进行中。就目前而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学界具备广泛认同基础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P50)。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意即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实体中以体现特定阶级与集团利益的意识形态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最广泛的政治认同的达成为核心旨归的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一项区别于一般性教育的特殊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以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教育思维的逻辑起点,以思想观念的养成、政治观点的形塑与伦理道德的培育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着力点,以特定阶级与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作为教育目标的终极落点。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意识形态认知、认同为核心结点的特殊教育活动,其鲜明的政治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其内蕴的文化意义亦需彰显。意识形态,本质上归属于一种特定的观念文化表征,意识形态的自身建设、冲突化解与时代建构等均以文化的形式得以呈现。进言之,以最广泛的意识形态认同为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依托文化作为重要载体与平台以人的社会化的顺利实现为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3](P4)。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内渗文化属性

从学理视角着眼,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涵括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等主要的教育要素,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与其内渗的“文化基因”亦息息相关。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常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与实施的主导性实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通常指广大受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的具体接收、内化乃至认同的对象性实体。在特定的教育阶段与教育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会转化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又可能转化为教育者,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助推功用。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依托其教育、引领的角色特质始终处于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囿于主要是接受教育这一现实状况而无法获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权。上述教育主客体的界分,究其实质而言,在于教育双方在社会中囿于物质资料生产权重的分野而衍生出的在思想水准与文化素养层面的层次性。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分根本上源于两者在思想文化层面所呈现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可视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依托的相关媒介系统,通常涵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式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意即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所依托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对于教育双方文化资源与信息进行交互性传输,实现了双方教育文化理念、愿景与内容的有效融通;而社会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文化环境的熏陶与烘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的理性生长。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括文化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涵括教育目标的拟定、教育方案的实施、教育手段的运用及教育效果的考察等核心环节。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意在使广大社会成员形成与统治阶级同向性的思想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意识形态固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色彩,此外,从其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性存在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具有浓烈文化性的精神表征。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而言,纵然有诸如政治宣讲、理论讲授、知识灌输、强制规约、隐性内渗等多重模式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内契性,但究其实质,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以文化手段为内核,诸如内化、濡化等。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言,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体系与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体系达到交融性与同一性,视作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的获得。而作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本质上为文化体系。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彰显文化属性

由古至今,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教育方式本身而言,均体现为文化存续与推进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个体的一种生存状态,文化不仅彰显着某一国家与民族的聚合力与创造力,还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力与创新力,意即“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灵魂,是人的本质体现”[4]。经由文化学视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正是一种对于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强力创新的实践行动。在此进程中,对广大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情感等加以影响,以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于正向、积极、进步文化的传承,同时运用文化创新驱动生成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先进文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引领,促进其品格力量与意义世界的生成,进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旨归。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为以“文”化“人”,即文化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涵育的时代语境

(一)异质性多元文化交融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导力弱化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及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臻于成型相伴随的是文化的深刻变迁。伴随社会转型中多元异质文化交融所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文化境遇,在多元多样共在、公共空间凸显、阶层利益分化、社会热点频发等以“公共性”彰显为基本特征的当代社会,形成了多维度的断层表征,社会新的利益阶层、利益形态与利益格局日臻成型,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理念、内容及方法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有诸多对冲。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期,伴随社会结构、经济运行与文化业态等社会要素的变革,多维度、多样态的社会思潮的迸发与呈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我国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的关键阶段,西方反动敌对势力借文化交流之名针对我国所进行的“和平演变”企图愈发变本加厉,国内少数反向性社会思潮与西方势力在某种层面上有了共同的所谓“文化交集”。此外,伴随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育,各个层面参差不齐的社会力量利用新兴媒介散布形态各异的思想价值理念,呈鱼龙混杂之态。诸如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思潮、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表征纷纷涌现并呈相互激荡、冲突之势。由于上述种种社会思潮在社会中一般经过精心包装后多以“学术研究”“艺术品鉴”“文化探究”等文化形态进行呈现,其在彻底否定自身思潮中实存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传递的同时,还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这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主导性意识形态安全、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导力提出严峻挑战。

(二)技术性单向理性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聚合力钝化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5](P37),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层面的最高命题。具体而言,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本”而非“物本”抑或“神本”的致思理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为核心,在育人旨归层面实现科技能力与人文情怀、物质需求与精神建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及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等向度的全方位发展,有效规避旨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予以质疑与否定的种种人的异化情形的出现。当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一方面,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人的异化与物化等问题也开始滋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在物质利益条件的驱动下自身行为选择愈加盲目与自发,渐趋形成了对于物质世界的极端化追逐而对意义世界、内在发展和精神建构的过度忽视,致使“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出现个人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失衡”[6]。另一方面,受“现代性隐忧”的影响与制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数据量化、统一性、成果展示、评价、测评等工具性意义极强的教育考察方式,对于教育意义、价值抑或教育双方精神成长等文化价值层面的考察被无形忽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呈现意义缺失。

(三)网状化媒介传播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辐射力窄化

在传统教育思维观规制下,集知识优势与信息优势于一身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运用层面占据权威地位,享有教育的主动权、研判权、解释权和发言权,向广大受教育者单向传递政治知识与价值观点而无视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合理拥有与话语空间的合理分配。受教育者应有的话语表述、探究与质疑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然而,伴随社会现代性的生长,“新媒体‘超时空’‘双向互动’‘多人参与’的传播特性,使社会话语环境有了从‘权威环境’向‘博弈环境’发展的可能性”[7]。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新媒体载体层出不穷,与当代社会成员以影音和图像信息为主要依托的数字化“集体狂欢”不谋而合并渐趋形成当代社会流行的文化范式与价值理念。对个性化、异质化的话语范式情有独钟,致使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屡遭尴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受到挑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引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为具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与“微文化”的融合推进中充满尴尬与无奈。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现代生成的逻辑进路

作为一种文化反思、文化肯定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在于对多样性文化样态的肯定以及对多重性文化差异的尊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与文化行为发展的基础动力与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的文化自觉,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质、文化功能以及文化价值的本质性认识与理解;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经由文化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加以分析研判,进而充分运用文化的范式、内容与方法更加科学地对广大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培育等层面的教育引领。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定位适切化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予以理论与实践层面关照的同时,也不能遮蔽甚至摒弃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其他属性尤其是其本质属性。与一般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基础与核心内容,以服务于无产阶级为根本宗旨,以培育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终极任务的特殊性教育实践活动,其具备鲜明的政治性特质。政治性与文化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规定,各有其地位与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与基本矛盾等层面的特殊规定决定了政治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旨归;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与传播运行等层面的支撑需求规制了文化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属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路径。政治性与文化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为文化性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则为政治性的彰显与认同构筑了载体与路径依托。一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则思想政治教育将因其特殊性的退却而沦为一般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反之,一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则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与实效获取将遭遇重大阻滞。因此,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内契交融与辩证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一般性教育活动的核心特质。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它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3]。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涵育进程中,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适切性关照,着重规避两个层面的观点倾向:其一,为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过度强调其政治性而摒弃文化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范式中,教育者处于绝对性权威地位,具有教育主体的唯一性。在此情形下,广大受教育者处于绝对的客体地位,被视为抽象性的政治人,其积极性与能动性被遮蔽,同时个体需求与人文特质被湮灭。在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功能定位中,倡导政治对于一切的主导性与支配性,忽视了经济、文化等建设层面的基础功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选择中,单纯依靠政治灌输与理论说教,忽视了个体的文化接受力与接受心理。上述情形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具有的文化含量的丰富性与不断提升性在有意无意中常常为我们忽略”,致使“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3](P5)。其二,为全面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品位,过于关照其文化性而忽略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向中,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受到西方文化价值思潮的蛊惑,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虚假性与不确定性,并将这一思维模式固化,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去意识形态化”,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而无原则地“生活化”运作,使其显露庸俗化教育向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承载特殊教育任务的教育活动内容普遍化,无限度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涵涉的教育边界,并借教育“国际化”之名鼓吹以“公民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称谓。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选择理性化

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是进行文化选择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则是要着力于具有先进性、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符合个体发展需要、体现占社会主导性的统治阶级核心价值与利益的文化精神作为其教育引领的主要内容。“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8](P435)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选择,究其实质而言,即如何科学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世界多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伴随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关于文化选择的系列问题得以发轫。在历经“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等诸多文化选择策略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没有获得圆满解决。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在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铿锵脚步声中,马克思主义旋即成为中国处于主导性地位的主流思想文化。与此同时,关于对待“马、中、外”文化形态的态度与方式等系列问题没有得以彻底解决,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多重文化形态碰撞与融合的现代语境中,面对人们的思想疑虑与观念困惑,对于上述三种文化关系的科学认识更是凸显其迫切性与必要性。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世界多种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主要从其三者作为不同形态的文化形式的同异比较中予以解答。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世界多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结晶,各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质。作为西方文明逻辑路向历史必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科学范式与价值落点具有高度的世界性与普适性;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种文化则具有浓郁的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因文化内涵、文化内容、文化思维范式及文化表现模式的异同而具有明显的文化藩篱。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文化实践中,应积极吸收与合理借鉴世界文化成果中的优秀因子为我所用,但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守与本体定位作为前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尤其是存在于文化自身的历史之中。离开了文化传统,割断了文化发展的历史,就会丧失文化发展的基础”[9]。其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价值表征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文化共性。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内核,其本质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向度、思想品质及文化立场等同马克思主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在性与相容性。与此同时,两者并不因其文化层面的通约性而相互替代。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非孤立于中国文化传统而另起炉灶的意识形态的重构,而是在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中不断创新的结果”[10](P23)。进言之,马克思主义无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认同根基、文化表述范式以及微观文化模式;同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无法产生马克思主义独到的科学思维框架、观念形态与方法论体系以及革命的价值立意。基于此,在由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实践进程中,要着力发挥三种文化样态独特的文化功用,“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体,以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西方理论这‘三统’为用,推动‘一体三用’的中国学派形成”[11](P15)。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规律把握科学化

作为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由文化所建构的实践形式与生活样态亦有其内在规律。在现代性语境下,构成文化的内部核心要素和文化的外部环体间的逻辑耦合日益密切且复杂多样。由此,从文化视角介入成为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哲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均内渗了相关文化研究,以文化为内核的研究成为“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一种富有实践意义的交叉性、跨学科、总体性的研究方式”[12]。由此不难看出,文化研究与文化学探讨在理论建构与实践运用层面均须获得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判的过程中不仅仅将其视为人们主观层面的思想认识结晶,而要对文化现象的实践性与规律性予以充分体认,同时以科学化态度着力于文化学的学理建构与视域拓展,从而增强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因社会现代性进一步发育而面临现代转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正视其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核与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性本质规定。在转型进程中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内蕴的文化因素予以充分考量,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广大教育者在理论教育层面要科学引导受教育者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文化表征与文化特质,依照文化建构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合理生成。在实践活动中,要在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下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题的生成与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主体性与实效性建设,有效运用多维化文化活动构建与多元化文化产品输出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1]陈序经.中西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4]郑永廷.论当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2,(5).

[5]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6]孙丽芳,何祥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危机”探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5,(6).

[7]熊建生,李小红.新媒体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宋一.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6).

[10]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鄢一龙,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2]林坚.文化学研究的状况和架构[J].人文杂志,2007,(3).

[责任编辑:陈梅云]

张翼,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崔华华,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129

G641

A

1004-4434(2016)08-0087-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生涯导航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机制研究”(13JDSZ101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活化视域下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创新研究”(12A048)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