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组织的界定与辨析
——基于类概念内涵与外延比较分析的视角
2016-02-26孙鹏
孙鹏
青年政治组织的界定与辨析
——基于类概念内涵与外延比较分析的视角
孙鹏
学界研究中长期使用各种相关相似概念替代青年政治组织,却忽视其具有的独立内涵和外延及明确的指向性。目前,该概念尚缺一个系统严整的界定。它既具备年轻性、流动性、活跃性、特利性等青年组织特质,还具备政治性、权威性、约束性、价值性等政治组织特质。政治属性和青年构成更是厘定其外延的主要度量,其中前者是根本属性,后者是基本属性。经比较研究和分析概括,青年政治组织可界定为:特定政治主体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建立的,以政治认同为纽带、以青年成员为基础、以系统结构为保障的社会群体形式。
青年组织;政治组织;政党;青年工作;政治性
青年政治组织长期以来被学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研究和使用,尤其表现在近代以来对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政党青年组织、强政治参与的青年类组织的研究中。但至于什么是青年政治组织,学界没有一个权威和清晰的界定。这导致该概念在被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只是形成了一个笼而统之的模糊性共识。而表面的共识会导致在该概念的研究、使用过程中对象指代不明,进而导致学术研究探讨、实务政治对话的表述对象不对应。因此,本文将尝试在类概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厘清青年政治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究其本质和特性,从而为其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定义。即使不够严谨确切,也期望能够对学界和实务界统一认识有所增益。
一、迷雾重重:学界针对青年政治组织研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各层面相应群体组织化形态的转型发展,学界在对各种类型的政治组织、青年组织的研究中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也相对比较完整和清晰。然而,作为其二者表象上复合形态的青年政治组织,其概念界定和使用情况则比较复杂和混乱。学界对该概念相关研究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一是直接研究该概念集合形态的少,研究其个体形态的多;二是直接使用该概念的情况多,对其本身进行界定的少。
考察第一种现状,目前来看直接把青年政治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少。根据CNKI数据库检索显示,即使是直接以“青年政治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主要是在研究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小集合青年政治组织,而不是总体集合概念。但是,该概念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其个体形态的研究成果却很丰富。以国别为量度,针对国外,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青年团、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越南胡志明共产主义青年团、朝鲜社会主义劳动青年同盟、古巴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等研究;针对国内,有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会等延续到当代的组织的研究,也有三青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民主先锋队、民主青年同盟等历史存在过的组织的研究,甚至一些诸如毛泽东成立的新民学会、俄罗斯研究会等历史上关注政治的进步社团都被作为青年政治组织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年政治组织,而是其他形态的青年组织、政治组织,或者并不是组织而是社团、集体或群体。
考察第二种现状,目前学界没有一个对青年政治组织概念的权威界定,但使用它的情况却比较多,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在政治组织的研究过程中探讨其青年组成部分或其外围青年组织,这类现象在中外政党研究中尤其明显,如国内常见的关于中国、苏联、朝鲜、古巴、越南等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研究。第二种,在青年组织的研究过程中探讨其政治属性或者政治参与面向,这在中外青年运动史研究中比较突出,如在革命年代成立的各种学生救国团体、反侵略青年联盟、军事化青年组织等。第三种,直接围绕青年政治组织开展的研究,但由于概念定位不准而导致这类研究比较少。上述这三种研究虽然在关键位置都明确提出过青年政治组织这个概念,但基本上都是绕开对该概念的界定,而默认其研究的组织形态就是一般认识中的青年政治组织。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青年政治组织的表面上的“共识”现象,实际上是在没有对其作出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和“心照不宣”的默契,各方都在根据各自的理解使用这一概念。这导致不同的研究者对青年政治组织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并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和谐一致,造成了研究对象选取的混淆、同领域研究范畴的不统一,不利于学界在青年政治组织研究领域的探讨和争鸣。
虽然如此,但研究者们在如下几个方面是一致的,即认可青年政治组织的政治性和发挥的影响力,认可组织化青年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特殊价值。这就肯定了青年政治组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为此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他山之石:类概念比较分析视角下青年政治组织的内涵和外延
青年政治组织是一个复合性词语,由青年、政治、组织三部分组成。从既有研究成果看,大部分研究者一般将其视作“青年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复合体。即使这样的判定并不准确,但也说明了它与青年组织、政治组织的密切关系。因此,对“青年政治组织”作出准确界定的重要基础就是对青年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把握和研析。
(一)青年政治组织的内涵:基于特性的比较分析
1.青年组织的突出特性在青年。它是随着青年这一群体逐渐在历史上具备独立性之后而开始生成的,这基本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国内学界对此概念有过明确界定,青年学家黄志坚把青年组织界定为“青年人出自年龄特征或自身特殊的利益和需求,为实现某项目标并根据一定的规章进行活动的集体”[1](P29)。包志勤的界定更为凝练,即“青年组织是由一定年龄规定的年轻人组成的形式化群体”[2](P71)。两者都突出了青年群体的年龄特征和组织要素。关于青年组织的类属,黄志坚认为它“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类型,它既具有一般组织的属性,又具有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点,在共性中有个性”[1](P28)。不同学者对其特性的概括大相径庭,有提出明显的年龄特征、特殊的利益和需求、成员的流动性大等[1](P28-29),也有提出成员的暂时性、行为的活跃性、交往的对等性等[3](P38-39)。
2.政治组织的突出特性在政治。政治组织的发展从古典时代皇权和神权笼罩下的统治机器,到近代世俗化过程中组织与王权、教权的分离,再到现代化与政治经济权力紧密关联的理性组织形态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且从20世纪初开始,以韦伯(Max Weber)为代表的官僚制度理论、萨托利(Giovani Sartori)和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为代表的政党组织理论、伊斯顿(David Easton)和阿尔蒙德(Gabriel Almond)为代表的政治系统理论都为政治组织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外理论研究基础上,国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基础上也对政治组织进行了界定,有认为政治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经济利益的成员,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而结成的社会团体”[4](P967)。还有认为它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组织起来的社会政治团体”[5](P500)。也有采纳西方选举政治学理论,将它界定为选择并支持议员和官员的专业性组织。对于政治组织的特性,则有学者总结为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约束性、价值性和公利性[6](P51-52)。
由此分析可见,青年政治组织除了基本具备年轻性、流动性、活跃性、特利性(特殊利益诉求)等青年组织特质外,还特别具备政治性、权威性、约束性、价值性等政治组织特质。因而,青年政治组织的内涵在吸收两类组织特性的基础上就有了其特殊性、独立性、指向性。
(二)青年政治组织的外延:基于类型的比较分析
1.青年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其通常被称为青年社会组织、青年民间组织或社会性青年组织。青年组织可以划分的类型很丰富。由于群体固定,它通常以功能为分类标准,包括政党青年组织、第三部门青年组织(或称青年非政府组织)、青年商业组织、青年工人组织、青年农民组织、国际性青年组织等,或者更细致划分的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恐怖组织等,而近些年研究热度更高的是青年自组织(包括青年趣缘类自组织、公益类青年自组织、高校青年自组织等),但该类组织的大部分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态,属于潜在的青年组织。以上都是学界研究较多的青年组织或准青年组织类型。很多学者对纷繁的青年组织类型做过大类划分,如划分为服务型青年组织、动员型青年组织、社团型青年组织等。青年政治组织由于其政治性凸显而独树一帜,明确的政治指向性成为其最具显示度的要素。
2.政治组织同样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其具体形态也是丰富多样,这些类型生成依据是有差异的,主要按照时序、地域、群体、意识形态等不同来划分,但标准不同也使其覆盖面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近三十年,长期被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包括:早期政治组织、传统政治组织、新兴政治组织、超国家政治组织、基层政治组织、农民政治组织、青年政治组织、黑人政治组织、宗教政治组织、左翼激进政治组织等等。排除跨国因素,就一国而言,《中国百科大辞典》将政治组织分为国家机构和社会政治组织。而当代西方政治学通常把国家组织、政党组织、利益集团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组织形态[7](P227)。青年政治组织由于青年分布的广泛性而跨越国家、政党、社会三维空间,因而与一般政治组织不同。
与前文特性分析相一致,青年政治组织的外延要参照严格的政治属性和青年构成两个核心指标来厘定。确定了它的边界,就可以解决学界一些长期混淆的问题,这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三、正本清源:青年政治组织的概念界定及其政治性问题
通过上述类概念的比较分析,对青年政治组织内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成形认识,这也为对其进行清晰界定奠定了基础。虽然权威且清晰的界定尚无,但也有极少数研究者作出了尝试,如将青年政治组织认定为“按照相应组织原则结成的具有特定政治目标的青年组织”[8](P14)。但从这一概念界定及其拓展分析可以看出,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概念界定,存在将政治性简单赋予青年组织和将青年政治组织基本等同于政党青年组织而导致其外延不完整等倾向,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青年政治组织在中外历史上都存在过其早期形态,虽然其兼具青年组织和政治组织的特性,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性,需要一个明确且独立的界定。
(一)对青年政治组织概念的基本界定
综合前文对青年组织、政治组织的特性、类型的分析,可以基本判定出青年政治的内涵和外延等。因此,本研究认为青年政治组织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群体形式,它是由一个或几个特定团体、机构或个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或发挥政治影响而单独或联合发起的,基本成员构成以具有共同政治信念、思想认同、利益诉求的青年为主体,具有严整的内部管理架构和外部组织体系,能够按照一定的体制机制和共同约定而采取协同行动,能够相对独立自主运行并对组织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化管理、动员、教育,以达到政治目的和成员诉求的共同实现。简言之,青年政治组织是指特定政治主体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建立的,以政治认同为纽带、以青年成员为基础、以系统结构为保障的社会群体形式。
以上为一个总体的定义,对此定义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青年政治组织的发起者是多元的,但以一定的团体、机构为主,既可以是多个单位联合成立的,也可以是某个单位单独成立的附属组织、外围组织,还可以是由既有的组织直接转化而来。少数青年政治组织的发起者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个人或几个人,这类组织由于组织规模有限,容易走向和其他党派、组织的联合。第二,青年政治组织的根本特性是政治性,政治功能对它而言是第一位的,社会功能要服从于政治功能,服务和实现组织发起者的政治目的并达到其政治上的规定和要求是青年政治组织的核心任务。在政治性作为根本特性的情况下,青年构成属于其基本特性。而政治性得以存续的重要载体就是组织对青年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第三,青年政治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凝结青年和教育青年,这是从组织运行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的角度进行审视。这就要求其具备系统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并且由于工作对象(青年群体)在社会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也要求该组织具备相对独立性,其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也要健全、规范、可持续,外部要有完整的工作实体和触角,能够深入特定青年群众,做好广泛的动员和联合青年的工作。
据此,以上述概念为限定,前文提及的学界和实务界存在的其他概念与青年政治组织概念混淆、混用及缩小范围等问题就可以得到基本澄清。具体而言,政治性青年组织、“青年”政党、有政治参与的青年社团、集体和群体等概念都不属于青年政治组织的范畴,却被长期视作青年政治组织。就政治性青年组织而言,青年政治组织是可以跨界青年组织和政治组织的,而政治性青年组织本质上是青年组织,还没有生成政治组织所应具备的完全要素;就“青年”政党而言,其名为“XX青年党”或“青年XX党”,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其成员年龄资格并不作限制,也不考虑青年的特殊利益,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政治组织;青年社团、集体、群体都可以有政治性参与行为,但在本质上这些集群形态不具备完整的组织要素,社团相对完备但规模和体系有限,集体和群体则更为松散,青年自组织一般属于此类。因而,这些长期被混用的概念,实际上和青年政治组织有着本质差别,是不能混用的。除此之外,缩小青年政治组织的范畴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政党青年组织是青年政治组织的典型表现,但也并不是其全部,或者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
(二)青年政治组织的政治性生成及其分类问题
从上述界定中可以看出,青年政治组织的政治性是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因此,其政治性的生成就特别值得继续深入探讨。青年政治组织政治性的来源与两方面要素有关:一是与其早期形态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青年政治组织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潜在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颓期四种形态,其中生长期和成熟期属于青年政治组织,而其他两种则不是。二是与发起者是否具备强政治属性有关。青年政治组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发起者决定的。综合上述两方面要素,青年政治组织有的从起源上就具有明显的党派性质的,属于不同的派系或派别,具备了强政治性,因而只要具备了完备的组织要素就可以成为青年政治组织;有的已经具备完整形态的组织而在起源上具有非政治性属性,但在社会与政治运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因而逐渐演化成为青年政治组织。可见,青年政治组织政治性的形成情况是复杂的,既有被其他成熟政治组织赋予天然的政治性的情况,也有主动或被动卷入政治运动从而具备了强政治性的情况,抑或是在与政治组织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被同化、吸纳或者改造的情况。
除了政治性的生成之外,考量政治性在青年政治组织类型划分中的重要作用也是特别重要的。青年政治组织除了在与其他类组织相比较过程中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独立内涵和外延,其内部也可以根据其第一属性即“政治性”而进行更细致的类型划分。根据前文的概念界定,其政治性的重要载体就是共同的思想政治认同,有学者以此为标准进行过局部类型划分,如曲延明在分析反克里姆林宫的青年政治组织时根据思想主张将其分为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生态主义五个类型[9](P111)。按照这个研究方向,青年政治组织类型的系统划分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四、结语
青年政治组织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都可以作为拓展该领域研究的视角,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可以作为其学科基础,政党理论、组织理论、青年学都可以作为其研究的理论支撑。青年政治组织研究在丰富的学科范式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丰富的研究,此类研究既有完善学科视野的理论意义,也别具推动政治、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而统一明晰的概念界定是进行这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初步尝试对青年政治组织的概念进行比较完整的界定,但还需要学界同仁在研究中继续探讨和进一步钻研,从而形成一个最严谨科学的定义以达成共识。此外,关于青年政治组织的研究大有可为,但总体而言其研究的显示度还明显不够,需要学界加强关注。
[1]黄志坚.青年组织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2]包志勤.现代青年组织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程刚.青年组织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万福义.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6]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8]李大有.组织视角下中国青年政治组织发展与命运研究——以共青团和三青团为例[D].北京大学,2011.
[9]曲延明.当代俄罗斯青年政治组织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责任编辑:索原]
孙鹏,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D43
A
1004-4434(2016)08-0037-04
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态研究”(14Y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