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西南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2016-02-26郭新榜郭树华

学术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

杨 琦,郭新榜,郭树华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经系,云南 丽江 674199;2.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基础部,云南 丽江 674199;3.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古西南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杨琦1,郭新榜2,郭树华3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经系,云南丽江674199;2.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基础部,云南丽江674199;3.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和平与包容、互利与共赢是古丝绸之路承载的精神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内涵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面对全球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通过这个平台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必然会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也有许多障碍、挑战,面对一系列障碍、挑战,我们应借鉴古西南丝绸之路的经验和精神积极扩大与相关方的良性互动,尽快实现互联互通,我国各省份也应准确定位,积极融入。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沿边开放;古西南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且技术已达相当高水平,在商周时期就与中亚、印度等地进行丝绸贸易,其后,贸易量不断扩大,贸易路线不断变更、拓展,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向亚洲中西部、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路线之总称,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后来,所指范围逐渐扩大,远至亚、非、欧三洲。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类,四大干线,即“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古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之路”大致从黄河流域以北通往蒙古草原,西经西伯利亚大草原,抵达咸海、里海、黑海沿岸,乃至东欧地区;“绿洲之路”始于华北,西经河西地区、塔里木盆地,再赴西亚、小亚细亚等地,南下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中国沿海地区,经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抵达红海、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古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由成都平原出发,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乃至中亚、 西亚、欧洲的交通路线,也称“南方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是各国商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商品贸易走廊,已成为数千年来沟通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的桥梁和纽带,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商贸往来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融,是东西方国家友好与合作的典型范例,已成为东西方文明沟通的代名词。和平与包容、互利与共赢是古丝绸之路承载的精神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内涵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着沿线国家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目前,我国已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具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也有赢得我国可持续发展外部环境的时代要求。面对全球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跟时代发展节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于2013年9月、10月相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的建设构想。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规划“一带一路”建设。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光照全局的宏伟蓝图,本文就古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借鉴略陈管见。

一、古西南丝绸之路

古西南丝绸之路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及中亚各地乃至欧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路线也在不断拓展延伸,逐渐形成纷繁复杂的交通网络。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即古西南丝绸之路起源要早于汉代,应在商周时期,因为,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先民与印度及近东地区就有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遗址考古中的海贝等不少文化因素足可证明古蜀文明与南海地区的文化交流早在商代就开始了,并且古西南丝绸之路对古蜀国高度发达且独特而神秘的青铜文明的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1][2]。官方对该路线的发现也比较早,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见到了蜀布等物,才得知是从蜀地(四川)经身毒(今印度)贩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该路线为“蜀身毒道”,由此也可以推断出,“蜀身毒道”是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穿越高山密林的商贸和文化通道。

长期以来,古西南丝绸之路对沟通大西南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佛教便是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中国西去印度求佛法者有不少也走的是这条路,我国先民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实现了文化上的交流、传播,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几千年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佛教文化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实现了融通与沉淀,对世界灿烂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到近代,古西南丝绸之路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在该路线的基础上开辟的“滇缅公路”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国对外联系的唯一战略通道,该公路被日军切断后开辟的“驼峰航线”及云南马帮驿运均对确保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P22)新中国成立后,双边互市贸易沿袭历史上的固有形式在缓慢发展着,实现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其间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直到改革开放后,双边贸易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更为西南双边贸易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出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割断对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承续,古西南丝绸之路内联外通可以实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与对接,从而形成“一带一路”完整的格局,所以,以古西南丝绸之路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发挥重要的支点作用。

古西南丝绸之路作为自商周时期就存在的通往缅甸和印度的陆上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中印,还联结中原,既是商贸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纽带,具有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双重功能,不同种族、文化、信仰的人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实现了物资的互通,精神的交流,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国际贸易、文化传播经验。我们当前的边疆建设不能抹杀双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政策上因势利导,给予充分的支持,这对我国沿边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全面发展,乃至对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其国际商贸、文化传播经验对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改革,以便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使云南“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实现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对接,打造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国际大通道,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与机遇

(一)构想:“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不断扩展国际合作新领域,不断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不断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集中表现。我们当前推动的“一带”建设工作并非是古丝绸之路的“翻版”,而是致力于古丝绸之路互惠互利、和平交流精神的弘扬,全新开放与合作经济带的打造,以期沿线各国政治、经济、人文等新关系的构建。当前的“一路”建设也并非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单恢复与打通,而是要与沿线国家发展长久互惠合作,形成繁荣的沿海发展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推动周边合作的新倡议,将成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立足点,并意味着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且开放新格局已渐趋明朗,此举有助于培育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也有助于我国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商贸往来是核心,文化认同与交流是前提,政治互信是保证,和平、包容、共赢是其发展理念。我国秉承这一发展理念,致力于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惠、文化上互尊,希望与各国一起进一步释放开放、创新活力,最终连接东西南北大通道,打造国际开放与合作新平台,其“巨大的溢出效应将为贸易伙伴带来新的可喜的发展机遇”。[4](P33)

(二)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首先,“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美好蓝图,必然会为亚欧区域合作、世界经济发展繁荣注入新活力,提供新路径,成为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交流的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国的互利共赢,并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也能够密切人文交流,有效推动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能够切实增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传统国家间的和睦相处,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保持区域和谐稳定。其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各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彼此合作潜力的激发需要一个机遇和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符合沿线国家的意愿,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对沿线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动力的增强,经贸联系与合作的促进都有重要作用。再次,我国市场规模大,外汇储备多,均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装备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能够发挥对“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一带一路”作为联系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且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也将有利于区域内要素的流动、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投融资机遇、国际分工环境和市场条件”。[5](P112)

“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6](P10)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开放、有效配置资源的重大举措,将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快慢不均、强弱不调的差异性格局。21世纪初,西部地区实施大开发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上看,西部、西南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也仍有较大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将加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并有效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沿边城市对外开放的加快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海陆兼济、东西并重,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一带一路”建设将以对外开放为“体”,以一带一路为“两翼”,[7](P5)切实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局面,为其由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向“脊梁”的过渡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

三、挑战与回应

古丝绸之路早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符号语言,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知,我国秉承古丝路精神,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致力于自身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团结互信、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再度唤醒人们对尘封历史的记忆,特别是在沿线国家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多数国家也有与我国扩大经贸往来的强烈愿望,这些国家纷纷表示积极支持和参与,有的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对接的本国发展战略,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已逐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和发展,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必然会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受到严峻挑战。“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共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对美国和俄罗斯国际影响力、主导权的潜在削弱,有可能会激起对方的敌意和抗衡,导致彼此影响力的较量,这是第一个挑战。第二,在“一带”上,恐怖主义对沿线安全的威胁,在 “一路”上,因南海争端致使与南海沿岸国家扑朔迷离的关系,[8](P75)这是第二个挑战。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许多国家,能否得到这些国家及其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与之形成共识,达成合作,这是第三个挑战。第四,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如何破解各种限制性障碍,这是第四个挑战。无论这四个方面的哪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若几个方面交错在一起,解决难度会更大些。2015年11月17日,网上就发布题为《抗议煤炭卖中国 蒙古国一协会主席自焚》的图文消息,称“蒙古国一行业协会主席为抗议煤矿产业销售限制在新闻发布会上自焚……他认为将煤炭卖往中国后,中国公司会派人前往蒙古国工作占据煤炭市场”,[9]这便是第三个挑战的具体表现,此做法是戴着近视镜看世界,其认识必然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背道而驰。

面对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扩大与相关方的良性互动,在良性互动中不断增信释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髙度关注,但是,我国永不称霸,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愿意与各国一起共谋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并非扩张性战略计划,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会改变,合作共赢才是中国的追求和目标,相反,追求政治、经济、文化扩张,致力于一家独大,“一带一路”便不能长久稳健发展,这绝非中国所愿,所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一带一路”也不搞封闭机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凡有真诚合作愿望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来者不拒,我国将秉承团结互信、互惠共赢的丝路精神,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经济发展,并用自己的行动与各国各方凝聚共识,为一切怀疑者释疑解惑。事实胜于雄辩,“一带一路”倡议并非“频送秋波”式的一厢情愿,已不断得到沿线各国的响应,仅2014年,就得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中亚、南亚、欧盟及阿拉伯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10](P6)目前已经有50多个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其中既有大国,也有小国,既有发达国,也有发展国,充分体现了该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11](P92)

四、古西南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鉴于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建设构想,可以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机遇,但却遇到一些挑战和障碍。古西南丝绸之路作为存在几千年的重要商贸通道,经历了不少王朝更替和政策变迁,也出现过时兴时废的境况,挖掘其经验教训对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必然裨益良多,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一带一路”伟大建设增砖添瓦。

(一)增强互信,加强宣传

自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虎争天下,中国深受帝国主义欺凌与压迫,深知其中之苦,中国发展起来后绝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更不追求势力范围,追求和平与发展才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最大利益诉求,中国无意与美国等大国争夺影响力,更不愿引发国际争端,甚至战争,所以,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因果铁律,我们不会坠入大国必争、强国必霸这一怪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共同挖掘、梳理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加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政治互信、促进彼此商贸发展,我们会与沿线各国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三不、三要”,即不冲突、不对抗、不掠夺,要平等、要发展、要互惠;在宣传工作中,要突出经济,强调文化,淡化政治和军事,尽量不用“战略”“西进”“崛起”等富含军事色彩的词语,赋予“一带一路”以古丝绸之路的原汁原味,这样更有助于增强互信,打消顾虑,减少阻力。

(二)强化素质,增进交流

没有沿线各国百姓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就等同镜花水月,而消除偏见与误解,让双方百姓相互了解是实现沿线各国百姓深度参与的前提。在相互了解过程中要“坚持文化先行”,“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12](P44),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效用,但要避免“文化输出”,切实表现出对异域文化应有的尊重,为此,可着力构建文化交流长效机制,使文化交流大众化、常态化、制度化。在双方百姓互往中,要注意自身言行,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国民文化修养,改善社会风气,重塑礼仪之邦传统,呈现泱泱大国风范,是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统筹协调,积极引导

“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各级政府要发挥统筹安排与协调服务的职能,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既要避免恶性竞争,又要避免裹足不前,实现合作的有序化发展,并致力于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引导企业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树立“亲诚惠容”的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否则,损害的不仅是企业的形象,更是国家的形象。其次,要积极引导我国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的各项建设,实现沿线国家由贸易往来向相互投资转变,呈现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沿线国家产业的升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反之,“没有企业跟进,‘一带一路’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演变为对外援助项目”。[13](P56)

(四)深入研究,找准位置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升级版,将对我国各省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各省应乘势而起,积极筹备。首先,各省份应找准自身在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中的角色、位置,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但是不能有热情而无理性,赶庙会似的一哄而上,使之成为有投入而无产出的砸钱游戏,沿边省份更应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推动沿边开放步伐。其次,我国相关省份要制定实施对接方案,并着力进行援外人才培训,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支撑,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制定措施和方案,及时跟进。

(五)拓展平台,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存在的人员流动及物流、投资等方面的限制性障碍,已成为经贸发展的瓶颈。为了破除贸易壁垒,我国政府要统筹陆、海、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交通运输全面合作平台和机制,建立高效的运输协调机制,降低国际货运成本,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此外,还需要制定各国互认的新规则,扩大彼此开放度,提高彼此贸易便利化水平,释放合作潜力,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逐步形成以点带线,从线到片,最终形成大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格局”。[14](P3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和平与发展是这一形势下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虽难作尘埃落定之评价,但其作为合乎时代主题、反映各国人民最大利益诉求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沿线各国合作、发展的开放性大平台,对提高我国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持世界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及宝贵经验,为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教训,使之扎实稳健地发展,并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不断创建新的发展引擎,发挥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引领作用,破解挑战、障碍难题,形成互惠双赢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局面,实现与各国人民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段渝.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J].历史研究,2009,(1).

[2]邱登成.从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看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J].中华文化论坛,2013,(4).

[3]郭新榜.抗日战争中的云南马帮[J].文史天地,2015,(9).

[4]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

[5]保建云.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J].天府新论,2015,(1).

[6]曼昆.经济学原理[J].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4,(6).

[8]刘海泉.“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2).

[9]抗议煤炭卖中国 蒙古国一协会主席自焚[EB/OL]. http://news.163.com/15/1117/18/B8L5LDNE0001121M.html.

[10]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11]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1).

[12]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

[13]李向阳.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15,(1).

[14]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J].人民论坛,2014,(5).

〔责任编辑:左安嵩〕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Ancient Southwest Silk Road on “the Belt and Road”Construction in Current China

YANG Qi1,GUO Xin-bang2, GUO Shu-hua3

(1.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67419, Yunnan, China;2.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e, Yunnan University, Lijiang, 674199, Yunnan, China;3. School of Econom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2, Yunnan, China)

Abstract:Peace and toleranc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were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s still have strong cohesion and appeal. Facing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worl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general secretary has put forward the “B&R” initiative. Through this platform new space of development and new opportunities will be created for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B&R” construction will be confronted with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xp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relevant parties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and achieve connectivity as soon as possible. Besides, the related provinces of China should position accurately an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it.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e Maritime Silk Road; opening-up along the border; the ancient southwest Silk Road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4-0048-05

作者简介:杨琦(1971-),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经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051)

郭新榜(1977-),男,河南平顶山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史研究;

郭树华(1963-),男,云南石屏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