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去 配得齐 留得住 教得好
2016-02-25徐光明
徐光明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特别是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以后,江西省委、省政府克服中部经济落后省份办大教育的困难,坚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补充交流、提高待遇等方面,采取了更加有力、更加务实的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任教满20年和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12万余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将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标准提高到300元和500元两档;江西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62亿元用于提高乡村教师特殊津贴、教师周转房建设和教师培训等,确保乡村学校教师“下得去、配得齐、留得住、教得好”。
——实行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从2013年秋季开始,江西省在江西师范大学试行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双向选择政策性安排就业,确保有编有岗。实行“到岗退费”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岗任教后可获得学费补偿,由江西省财政厅报销其在校四年所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三年来共招收免费师范生近千名,吸引了一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攻读师范专业。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将有数百名优秀的免费师范生进入乡村教师岗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计划”。自2007年开始,江西省每年安排专科层次定向招生计划3000余个,定向招收本地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并实行“一专多能”综合培养,毕业后由江西省教育厅根据定向培养协议书一次性将毕业生派遣到指定乡村学校任教。至今已招生2.45万余人,到岗就业8100余人,为农村学校培养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师资。
——实行编制动态管理。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进行宏观管理、总量控制,县教育行政部门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分配下达经上级部门批准的教职工编制,向农村学校倾斜。各地在配备农村中小学教师时,实行教职工与学生比和教职工与教学点班额比相结合的编制配置方式,对中心小学以下的教学点,实行按班额配置编制,确保每个班有1.5个教师编制,保证边远乡村学校的师资配备。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2014年江西选择11个县进行试点,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285人,其中校长172人,教师1113人。金溪县对教师编制实行全县统筹,据实分配;对教师工资及“三保一金”等待遇实行全县统一发放,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上高县为城区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每月发放交通补贴500元。万安县出台农村小学“走教”教师交通费补贴,按0.4元/公里标准发放,当年为全县423名“走教”教师发放交通费补贴近50万元。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在南昌市、宜春市全面推开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全省60%的县(市、区)启动实施了这项改革。一批城区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进入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了乡村薄弱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实行中小学教师招聘省级统筹。2010年开始,江西省以实施“特岗计划”为契机,实行中小学教师招聘省级统筹:省级统一组织招聘考试报名、笔试,公布入围人员名单,市、县两级根据入围人员名单组织面试、体检和聘用,每年为中小学学校补充教师1万余名,确保了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公开,严把了教师入口关,为中小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近五年来共招聘补充教师5.05万余人(其中特岗计划教师1.71万人),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安排在乡村学校,为乡村学校补充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2015年,江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任教满20年和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12万余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以表达对广大长期从教教师的崇高敬意。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还面向社会征集“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LOGO)”,并在教师节前将荣誉证书发放到了教师手中。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省长鹿心社等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为长期从教教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这项举措在国内尚属首次,激发了广大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积极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从2013年起,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统筹整合资金50亿元,集中财力,用3年时间,在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其中,规划投入2.65亿元建设农村学校食堂25.4万平方米;规划投入4.58亿元建设42.6万平方米农村教师周转房,改善农村教师住宿及用餐条件,2015年年底全面完成。2011年以来,江西省财政共安排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大力推进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截至2015年6月,全省1200余所农村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54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4万余套。吉安市吉州区政府为全区村小、教学点约320名教师在镇区每人建设一套公租房;在城区实行教师团购房优惠政策,对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教师予以特殊优惠;每年安排100万元为乡村教师免费体检,安排100万元对优秀教师、校长进行奖励,安排100万元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安排100万元对困难教师进行专项资助。各项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条件,给愿意加入乡村教育并愿意长期留下来的乡村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实施农村边远教师特殊津补贴政策。从2008年起,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特殊津贴政策,江西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发放特殊津贴。2015年,将发放标准从210元、360元两档提高到300元和500元两档,每年省财政需拿出资金5.5亿元,覆盖了全省9万余名乡村教师,并计划逐步扩大范围。特殊津贴政策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有效地鼓励和引导了优秀教师安心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上给予政策照顾。江西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政策照顾,规定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的教师且仍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聘任相应专业技术岗位,鼓励教师扎根乡村学校,长期献身乡村教育。吉安市设立农村教师职称特殊岗位,凡在村小、教学点连续任教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满15年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经考核合格和组织认定,可享受相应的中级、高级职称工资待遇,并计算进入工资档案。龙南县出台了对因岗位职数限制评而未聘的教师给予相应职称岗位工资补助的政策,2011年至今,县财政共安排资金90余万元,对773人进行了补助,有效地缓解职称评聘中存在的矛盾。
——精心组织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江西省建立了“远程专题学习、院校集中培训、影子跟踪学习、网络工作室研修、返岗实践研修、研修总结展示”的混合学习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江西省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坊)每天有近10万名教师访问,初步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常态、落地”机制,“国培计划”成为江西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响亮品牌,为乡村骨干教师研修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切实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江西省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对全省40多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进行5年一轮的分层、分类、分岗的远程网络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上网注册学习率和学员的满意率均位于全国前列,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高涨,效果明显。
——实施“万名乡村音体美教师培训计划”。依托“省培计划”和县级教师培训资金,用3年时间,为全省4000所乡村小学各培训1名合格的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着力解决乡村学校音体美课程无专业教师上课的问题。
江西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江西省将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争使乡村教师来源得到不断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有效改善,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教师合理待遇得到依法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