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和出路

2016-02-25冀言

上海人大月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商圈本市业态

冀言

近年来,本市商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新常态、技术新变革、消费新需求和城市新格局带来的重大变革,日益成为传统商业必须面对的新环境。2015年11月1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促进商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为深入了解情况,从4月起,财经委围绕本市商业转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组织代表、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开展了一系列调研。

商业的困境

调研显示,上海当前正处在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阵痛期,本市商业在规划布局、业态结构、经营管理、渠道融合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还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业态结构需要优化。受规划和开发体制制约,本市商业布局还缺乏统筹协调,造成区域、业态之间布局不均衡。一是区域不平衡。本市中心城区、重点商圈的商业设施增长过快,存在部分商铺闲置和招商不足的情况;而远郊地区商业网点相对不足,业态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二是业态不平衡。本市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大型业态供应过多,连续多年新增物业都在300万平米以上;而社区超市、便利店、标准菜场等小型业态发展比较缓慢。三是规划衔接不畅。现行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商业规划体制,造成市、区、镇多级规划且相互衔接不畅,难以在全市汇聚资源、形成合力,真正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商圈。

商业经营能力弱化,管理体制亟待创新。受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制约,传统商业存在着经营能力弱、渠道环节多和体制僵化等问题。一是经营能力弱化。本市普遍采用的“引厂进店、联销分成”模式,阻碍了商家开发自有品牌和定牌商品,不利于提高商家自主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渠道控制不强。传统商业渠道环节过多,对进、存、销等环节控制能力较弱,加上个别商家标价虚高,线上线下税收不公平等因素,导致传统商业在网络零售面前丧失价格竞争优势。三是体制不适应。本市商业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滞后、国有控股比例很高。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国有商业发展缓慢,创新不足、经营单一、效益低下成为普遍问题。而且,受制于短期化的绩效和干部考核机制,一些国有商业企业缺乏长远的投资经营战略。

网络销售发展不足,线上线下融合困难。本市网络销售、“互联网+”和供应链体系发展比较滞后。一是网络销售发展不足。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商排名中,天猫、京东和苏宁易购排名前三位。前十排名中,总部设在上海的仅有1号店一家。此外,本市传统商业的网上销售业务也比较滞后。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困难。本市实体和网络销售商之间互动不足,彼此合作存在市场竞争、利益分配和资源共享等障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模式推进困难。三是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本市传统和网络零售商都在积极谋求自建物流。线上线下主体各自建设物流体系,相互衔接和社会化运营水平较低,造成物流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商务成本日益高企,营商环境有待完善。与国际大都市相比,本市在商务成本、商圈营造和法制环境等方面还有差距。一是经营成本攀升。近年来,本市商业的租金、人工、水电等成本持续上涨,挤压了商家利润空间,企业运营困难持续加大,一些商家被迫关店。二是商业环境待优化。本市在商圈规划、商品品类、服务质量等方面,与纽约、伦敦等城市差距明显,打造世界级商圈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三是商业法制有待加强。本市在促进商业转型的法制保障、制度建设、监控体系和执法水平等方面,还须进一步转变机构职能、加大工作力度。

未来的出路

目前,本市商业所面临的问题,是转型和发展中的问题。面对环境新变化、消费新趋势和技术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市要以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为手段,积极鼓励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做好商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等工作。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优化商业整体布局。顺应商业发展新趋势,政府要加强规划、布局和引导。一是完善商业布局规划。针对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问题,要完善符合本市实际的商业布局体系,推动商业与人口、交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推动商圈错位发展。要根据各商圈自身特点,推动商圈依据自身功能定位进行经营、业态和品牌的结构调整。三是完善社区商业功能。要完善中心城区和新建大型居住区的社区商业配套,支持配置公益性质的必备业态,推动社区商业智能化、连锁化、品牌化。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商业企业转型升级。一是鼓励发展新兴业态。要适应本市城市空间、人口结构、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趋势,鼓励商家发展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的新型业态。二是支持商业模式创新。要鼓励实体商业发展线上业务,网络电商拓展线下功能,实现线上線下业务、品牌、渠道等多方面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三是转变商业经营方式。要鼓励零售企业提高自主经营能力。通过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加强品类管理;通过培育买手队伍,拓展全球采购能力。要支持龙头商业企业向采供、配送、金融和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形成打通生产基地、制造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等环节的商业集成服务商。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深化商业体制改革。要针对不同主体分类施策,消除商业转型的体制障碍。一是推动商业结构转型。要把商业结构调整纳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范畴,推动完善智慧商圈、新型业态和物流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支持国有商业改制。要加大国有商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优化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战略业务调整,实现国有资产向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集中。三是鼓励商业技术创新。要制定鼓励商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流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建设技术支撑体系。要积极吸收国际商业的先进理念和新兴技术,培育形成拥有国际经营能力的商业集团。

完善政府监管职能,营造良好商业环境。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商业管理思路、方式。一是深化商业体制改革。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减少审批、降低税费,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商业管理格局。二是加强商业诚信建设。要利用好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商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秩序,规范商品定价机制,推动建立商品流通安全保障体系。三要强化商业统计监测。要研究编发商业景气指数,引导市场主体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科学配置商业资源。要研究构建反映新形势商业综合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客观地评价本市商业转型升级的实际状况。

猜你喜欢

商圈本市业态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商圈商业的秘密:创新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