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文强:渔家少年的半岛、渔具和海怪

2016-02-25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怪渔具渔家

吴永强

去年12月,盛文强所著《渔具列传》出版。《半岛手记》《海怪简史》《渔具列传》,是作者海洋文化写作的重要成果。1984年出生于青岛的盛文强,近年来奔走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之间,致力于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研究,兼及海洋题材的跨文体写作实践。海洋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一个渔家少年的文学出走,具备了典型的文化意义。

半岛寻海怪:重拾狂悖与华美之气象

传统农业国度的缝隙中,盛文强打开了通向海洋文明的大门。这个曾经的“渔家少年”,放下渔具,用文字重构海洋文化。

1984年,盛文强出生于红岛一个传统渔民家庭——红岛位于胶州湾北部,由16个村庄组成,历史上四面环海,后来北部淤积,逐渐与陆地连起来。红岛本名阴岛,上世纪60年代,全国山河一片红,阴岛改名红岛。民国时,老舍、闻一多、吴伯萧等在青岛时,曾到岛上游览。

吴伯萧在写于1935年的一篇散文中说:“不知怎么得的一个概念,以为‘岛总该是岗峦起伏嶙峋多山的。阴岛却出乎意料来得比较平坦。虽也有稍高亢些的岭,但总少有崎岖的鸟道与怪石巉岩的风致 。倒是一青两岸的绿禾蓊乘,给人一种透心的喜欢……”

在岛上读完高中,盛文强去往外地读书,如今久居滨州。后来,他又以文学的形式,重回故土。“就文学而言,乡土类题材太泛滥,大都缺少灵性。我对农业也不太了解,没有农耕情结。”刚开始,他的散文偏重于家族史和个人经历的延续,后来不断扩展,《半岛手记》展现了这种“文学出走”的历程。

之于文学,“半岛”是一个经典命题,比如,山东半岛是著名作家张炜写作的根基。盛文强早期出版的《半岛手记》中,《船上那个人》《海龟在雨夜飞去》《和鱼交谈》《会水的父亲》等等篇章,半岛湿漉漉的气息弥散在字里行间。他所钟情的“半岛”,可以视之为其故乡红岛(因与陆地相连,已成半岛),也可以扩大到整个山东半岛,最后继续延伸至所有的半岛以及人性的半岛。

这些年,他越走越远,“每年都会定期走一走,尤其是春天和夏末秋初,沿着中国海岸线”,一路向北向南。

这期间,独特的童年记忆在他的脑海里游荡:“码头的背后,我又看到了渔村的小屋,它们被随意安放在海岸的丘陵地带之上。那些屋顶下有我的童年记忆,尤其是在冬夜的炉火旁,古老的海怪故事被反复讲述。”

他开始了《海怪简史》的书写,并从中感受到当下的局促:“古老的想象力被抛弃了太久。”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对于海洋深处的恐惧急剧降低,那些恐惧的延伸,关于未知的想象慢慢消散。“神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轰然塌陷,取而代之的,是无知与无畏。”

他将《海怪简史》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还带着原始的野性;内篇所记,则不乏三皇五帝之苗裔和龙宫水府皂隶。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不同的海怪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古老的驱魅经验,构成了他的人生启蒙课。

《山海经》里的海中异兽、战国编钟上的夔纹、原始文明中的人面鱼身陶壶纹样等,皆进入了盛文强的书写范畴。他试图用这部书,“深入到海洋文化的细部,探究海洋精神的野逸的一面,同时抵达自身的存在意义”。

“海怪题材的神秘属性及想象之美异乎寻常,狂悖与华美的气象也迥然有异于农耕性格,”盛文强说,“举凡恶之者、诬之者、讥之者,多属沉疴未除。”

关于渔具的笔记体小说

前些年,盛文强在半岛一带考察采集渔具实物影像,为计划中的《渔具图考》准备一手资料。一天上午,从海滩上采样拍摄完毕,回到渔村休息。当他走进借宿的渔家大院,本家女主人搁下针线,起身回屋准备饭菜。他看见方桌上的针线盒下垫着一本线装书,抽出来观看,见封面已残,露出的内页皆为工楷小字,部分笔画脱落,封底尚在,有红色圆珠笔涂鸦的痕迹:“一片旋风式的线条包裹下,两条鱼叠加的纹样清晰可见,这是渔家子弟常见的涂鸦方式。书中还夹杂有渔具图样数幅,墨线圆滑婉转,却时有剥落,仓促之中难以辨认。于是向女主人索来,女主人漫不经心地答应了。”

归来细看,吃惊非小。“这分明是一部来自民间的微型渔具史,内中分门别类,有着完整的体系,而各篇文字却荒诞离奇。开篇的《广渔具图谱传序》是这位作者‘枕鱼斋主人自报家门、直陈心迹之文。”

盛文强设下了“枕鱼斋主人”这个人物,并且牵引出《广渔具图谱传》一书,并称“《渔具列传》是由枕鱼斋主人的《广渔具图谱传》手稿拓展扩充而来”。

其实,以上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小说家言”——“枕鱼斋主人”,没有留下名姓,是清末胶东某海岛上的落第秀才,以贩卖鱼虾为生。“枕鱼斋主人”身上有他本人的影子:生长在渔村,以打鱼为生,对渔具极为熟悉,但内心却潜伏着某种特定的精神追求。

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找到文体留存的空间,成为盛文强的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渔具列传》源自作者不计年月的劳作,“往来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访求渔具实物,搜集渔具故事,多数文稿是在途中写就”。这本书分为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和耙刺六个部分,被誉为“国内首部关于渔具及海洋文化的笔记体小说”。

在盛文强看来,渔具是古老的东夷部落精神的孑遗,这里既有无可比拟的景色,又有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许多年后,当你来到半岛的尽头,那些膂力强劲的先民早已不在,他们手里的渔具也一起灰飞烟灭了,同样灰飞烟灭的,还有那些驾驭渔具的壮硕手臂和肩膀,“但古老的东夷民族的彪悍与峥嵘必将长存,这是将浮华与娇媚送上陌路的猛药”。

早年的经历同样是促成此书的重要元素,捕鱼、制造使用渔具,对于岛上长大的他来说,至今依旧驾轻就熟。

作家身份之外的学者身份,构成了他的另一个标签。这些年,他接触到大量海洋文化方面的古籍甚至孤本、影像资料以及海外资料,逐渐构筑出一部庞大的海洋文化谱系。就文化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而言,他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毕竟,长期以来,海洋文化散落在以农耕为中心的古代典籍里,并不系统,需要像他这样的“先行者”参与整理,并延伸出当代海洋文化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海怪渔具渔家
“渔网无弃”研讨会在京举行
渔家网事
海怪也要被保护
高能海怪团
大鱼海怪
海底来了新海怪
自制渔具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惠东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