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大叔蔡跃栋爆红是因为对内容和商业有通感
2016-02-25张永迪
张永迪
在成为同道大叔之前,蔡跃栋是个产品经理
文化产业就是造梦,再通过互联网把梦夸大。
冰冷的摄影棚里,蔡跃栋光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为了拍封面,他拎来一堆鞋盒,却觉得哪双都不够合适。
扛冷么?反正他是个潮汕人。
他还是一枚处女座,微信上被调侃到充满喜感的处女座。那堆鞋子都是借来的,他平时会在深圳、北京乃至“全世界”转。
他压根就不是一位“大叔”,1988年出生,表情有时呆萌,又傲娇。他的助理“鸡腿”在微博上爆出他的图——
竟然又是光脚照!
作为一枚帅哥,太不讲究!真是醉了。
同道大叔走红得非常快,完全依靠星座这个主题成了让女生追捧的大V,而且微博、微信双平台爆发。他的漫画没那么精致,甚至有点简化,但是张扬自如,主题明确。
为什么?段子手朋友们都搞不清楚。可能“社交”这件事当中有很多百慕大三角,他恰好踏在这个谜之区域里吧。
你为什么会叫同道大叔?
我们做过一个App就叫“同道”,社交类的。之前做的是社交软件产品,后来微博是社交文化产品,因为做过社交,所以对女孩的心理研究挖掘得还是很深的。其实做社交你留住女性就留住男性了。
中间在玩微博,早期想尝试在微博上给粉丝画画。
怎么想到做星座的?
是偶然。在丽都旁边的一个地方跟几个女孩子聊天,大家聊情感的事情聊到了星座,我发现她们聊星座的频率蛮高的,就编了条微博发出去,说朋友在吐槽天秤座,想看下大家是什么反应。我自己本身对星座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比如说通过星座简单地去认识一个人、去追女朋友什么的。
这条微博和之前的微博相比较回复有明显变化?
对!第一次见到很多好玩的评论,觉得值得继续做。但它虽然好玩,还不符合数据能够直接上去的一些规律,比如可以更好玩,像在提问上做漫画。后来在数据上确实有一些变化,之前平均每一条的转发量是4000?5000,这一条转发也不多,但是来的粉丝量和互动量要比之前高很多。通常对做星座的来说,十二个星座放在一块儿是最保险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单独把一个星座拿出来做,之前没有人去尝试过。可我后来发现吐槽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原因是,每个人身边都有某一个星座,当吐槽这个星座的时候,所有人都出现了。
从4000?5000转发量到4万的变化,反思过吗?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高速的发展阶段,因为发展,社交活动会变得特别频繁。在社交过程中需要工具让社交变得简单,就像微信表情和各种小功能。
加入到吐槽之后,参与度特别高。当时我还找很多段子手前辈问这个东西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都看不明白,我也看不明白。但我总觉得这个事情的数据比较特别,想说那就再试一下吧,就把它做成了系列,于是第二条正式做成了一个话题,大家来吐槽星座,然后就火了。
同道大叔星座系列形象
做第二条的时候,经过精心的设计吗?
我发微博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会考虑发出来是什么样。漫画的风格就是为了偷懒。以前画一个漫画太久了,七八个小时。(没想过干脆不配漫画?)我觉得配漫画是一个趋势,会让这个事情变得更有可读性。配漫画的同时,必须让文案变得更简单,反推过来,这是一种让你的东西或者文案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因为你在简化复杂的东西。
找到了一个偷懒的方式,想办法一个小时画出一张来。既然大家喜欢的是好玩的图片,干吗一定要画得很精细呢?也自然形成了现在的风格。
从你的表述中感觉之前做微博都是副业,现在是主业了吗?
就算我离开微博,一样可以活得很好,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创业型、产品型的人。而不是说我觉得这个形态好,赶紧赚钱。
造一条星座内容之前会先放一些话题出去,让大家来吐槽?
对,因为我觉得每个粉丝都很聪明,很有才华,他们聊星座的时候比我激动得多,他们想说的话比我想说的话多,所以让他们去说就可以了。说完之后我再加工,因为他们讲的东西尽管好玩,但还不够网络化。(什么是网络化?)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给他们一些不同的东西,给他们造梦。我觉得文化人就是在造梦,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本身某个事物不具备这个特点,或者只是轻微具备这个特点,我会把它强化了。(搞笑一点、夸大一点?)适当夸大一点。
这是从段子手那里学到的,还是自身就具备?
不是我自身具备的,其实我是个很屌丝的人,在没成为同道之前就是个产品经理。但我会学段子手说话的方式。有些东西我还是学不了。
抖包袱的说话方式会用。精准到用户是第一句话转发还是第二句话转发,还是最后一句转,用户看到哪一句话会笑,这都是设计好的。跟做电影也是一样的,你在这个故事节点的时候,观众会有什么情绪,它是对人的状态、心理的把控。所以我为什么想做电影?它和这个很像,但是电影难度更大,它在给人造一个故事,造一个更大的梦。
想一个话题需要多长时间?
上个洗手间的时间就想出来了,或者说洗个澡的时间。
会和我的助理讨论主题,最后我定。因为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知道它行不行。(这个敏感度从何而来?)我做社交产品出身,对女性文化、女性心理有一定的判断。《乌合之众》我大概看了三遍。
做了一个爆品之后,会想下一款去超越吗?
会。确实遇到过。比如第三期我们做了室友主题,不要跟什么星座成为室友,就是个比较窄的话题,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共鸣。后期就想吐槽了这么久,那来夸一下吧,就做了夸某个星座的主题,突然一下又成了爆品。
微博上做星座的太多了,你们的竞争力是?
还是社交。其他做星座的讲的是星座跟自我的关系,我们讲自我跟他人之间的关系。
你大四就开始创业了,和你是潮汕人有关系吗?
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融入进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也会受到地域的影响,但和家里熏陶没什么关系。家里的熏陶就是让我考个公务员。我以前没有学美术,高中才学的美术,当时是想考一个好大学,分析了一下,觉得美术的分数比较低。我是比较幸运的。当然自己其实蛮拼的。
同道大叔的微信到现在才做了不到半年,为什么这么晚?
因为我没把它当回事。做微信的时候已经过了红利期了,所有的号大规模下滑。今年所有的号总体数据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是谁意识到要做微信的?你吗?)也是比较幸运,团队一个小孩,他说想尝试一下把微博的东西做到微信上,我说你去试吧。当时还没把这个事情当回事,因为之前创业做的App刚停掉,我想先休息几个月。结果他一做就做成了。我本来说给他花一百万去做推广,结果他试了一天之后就跟我说:你不用花钱了。
他怎么试的?
做了一个内容,然后转发朋友圈,因为同道微博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了,风格也比较明确,所以到朋友圈之后,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从微博过来了,然后就关注了。在微信上是纯粹靠流量上来的。有些人可能会花钱去推,我们不推,靠内容自己起来。微信我想把它做成杂志。微博是个人属性更强一点。
从用户的角度考量,会觉得微博跟微信提供不一样的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吗?
有必要,因为用户今天关注了同道,明天就可以取关,就像今天下载App明天卸载掉一样。所以我们要通过一定的规模快速地扩张,然后品牌化,让星座就等于同道。我们会再把它符号化。这种符号化的意义在于,再接下来谁进到这个领域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我。
不担心同行雷同?
抄袭其实挺讨厌的,但是他们在抄袭里面也有创新,不是纯粹的搬过去。我会拿对方好的东西来骂团队,我说“你看别人就做得很好!”但是我不担心他们有机会,因为我做的是符号化。当我们已经符号化,它们帮我们宣传这个文化,把这个文化做得更有意思,大家进来的时候,因为我们量最大,我们的知名度也最高,还是会想到我们。这是时机的问题。有时候0跟1、1跟10,大家记得一个1的东西还是挺重要的。
听说你和做内容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说人话”?
我经常提醒他们:你是粉丝的话真的会看这个东西吗?把粉丝当成傻瓜、应付的话,我就很生气,因为用户也很聪明,要尊重用户。他们只是懒得思考,但同时他们又是最聪明的。
变现除了广告还有衍生品?
是的,还有出版和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