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前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形象的历史演变〔*〕

2016-02-25王俊勇

学术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奇境黄石公园

○ 王俊勇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学术史谭·

二战前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形象的历史演变〔*〕

○ 王俊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成立前的两次探险建构了黄石国家公园基本形象,即“奇观”且保留“地狱”特征的自然形象和民族主义的、民主的精神形象。此后至二战前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公园管理局分别主导了公园的发展,它们出于不同的需要又塑造了公园新的形象。公园形象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不同群体的自然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黄石国家公园未来生态及其命运。

黄石国家公园;形象;北太平洋铁路;国家公园局

1872年黄石地区建立为国家公园,自此国家公园不仅在美国获得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获得广泛而持续的发展。国家公园是美国的“有史以来最好的观念”,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保护自然资源的典范,成为美国人对世界文化主要贡献之一。〔1〕人们看待和理解黄石国家公园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宣传的结果,宣传产生形象,而不同个人、集团处在不同立场,出于不同原因参与公园形象的建构。国家公园研究是新兴的环境史研究重镇,〔2〕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成果丰硕。关于公园形象建构,很多研究者有所涉及,但专门研究不多。美国历史学者凯特尔(R.B.Keiter)考察了国家公园理念,认为国家公园是“自然的教堂”“娱乐场所”“生命之源”“销售商品”等等,并对每一种理念进行了分析。〔3〕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公园所蕴涵的理念,而非形象的建构。蒙大拿州立大学一篇硕士论文从艺术学的角度探讨了铁路宣传手册的图片所建构的黄石公园形象。这篇论文侧重图片分析,分析的时间段在铁路时代。〔4〕然而,要理解黄石国家公园的形象建构,须从历史的流变中展开分析。本文尝试探讨黄石国家公园早期(1872-1940年,即二战前)的形象建构,剖析建构的力量及其形象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政府、资本、环保主义者与黄石国家公园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不同群体对自然的不同认知与态度。

一、两次探险与黄石形象的转变

黄石地区的故事传到东部海岸最早是1810年。约翰·寇特(John Colter)随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到西部探险,当探险队其他成员返回东部后,他继续留在西部,对黄石地区进行了考察。他是看到黄石公园温泉和水柱的第一个白人。〔5〕其实早在将近18世纪末期,法国猎人命名黄石河为“黄石(Roche Jaune)”,可能是由土著曼丹人(Minnetaree)的称呼“Mi tsi a-da-zi”或Rock Yellow River翻译而来。寇特向他的朋友描述自己看到的黄石地热奇观:“大地像是烧开了的锅,到处冒着浓烟和气泡,有浓重的硫磺气味。”有趣的是,人们竟然把他描述的景象戏称为“寇特的地狱”。〔6〕很多寇特之后的狩猎者和探险者亦如此称呼,他们宣称确实存在这个景观,他们用“难闻的蒸汽”、满盈着粘土的火山坑等来描绘。有一些早期的地名,“它们得名于那些环境格外险恶的地区,如:地狱咆哮河、地狱清汤河、恶魔之釜等等。这一名称源于猎人考尔特尔(即寇特)所讲述的关于可怕的硫磺石的故事。”〔7〕而山人(Mountainer)〔8〕布里杰(Jim Bridger,1804-1881)善于讲述荒诞故事,经由他的如簧之舌,黄石地区神奇的自然景观显得更加神秘。

1872年前的黄石地区在不同人群中其形象有差异,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形象。印第安人的黄石地区形象是“狩猎和捕鱼的宝地”,这源于他们朴素的生活观、自然观。探矿人比较了解黄石地区的自然特征,但表达呈现碎片化,且经常矛盾。而皮毛商人眼中的黄石形象是“传奇”:它有彩虹色的水池,外层饰以深蓝色的泉水;咆哮的瀑布,以及明镜般清澈的湖水,亮晶晶的冰川倒映其间。〔9〕

直到1870年沃什伯恩—朗福德—多恩探险队探险和1871年海登科学勘探,黄石的自然奇观才逐渐被大众所知。而这两次探险形成的传奇故事、文字描述、艺术作品、科学报告等对于黄石地区形象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1870年沃什伯恩—朗福德—多恩探险队探险结束后,1871年5月和6月朗福德(Nathaniel Langford)在斯克里布纳(Scribner)刊物连续发表“黄石的奇观”。他一方面高度颂扬黄石之美,另一方面仍保留有“邪恶之穴”“火与硫磺之湖”的描写。在他笔下,“充满奇迹”意味着超出人们的正常预期,表达着景观的独特、奇异和变化莫测。他对黄石的体验既有对自然的欣赏,更有超越人类情感的崇高与敬畏感。朗福德的黄石体验构成了以后游客的典型体验,甚至他表达体验的语言在后来的众多游记中以类似形式出现。

探险归来,沃什伯恩获得北太平洋铁路公司资助开展巡回演讲以宣传黄石奇观。受其激励,宾夕法尼亚大学杰出的地质学者海登(Ferdinand V. Hayden)开展1871年夏天的科学探险,国会对此次探险拨专款4万美元。当时正是西部地理探险史时代,探险家们“探索西部和绘制美国西部地图,以纳入发展轨道。也许,最重要的是,把先前偏僻的土地带入到美国人的心理意识层面”。〔10〕海登勘探就是其一部分。作为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他的黄石科学报告运用准确的地质学术语描述所见;配以杰克逊的摄影照片以及莫兰的画作;又不失黄石湖之美的美学体验:“湖躺在我们面前,静静地如一张大薄片,闪现着极精细的深蓝色调,这是我所凝视的最美丽风景之一……如此景色值得一生回味。”〔11〕海登报告科学语言的运用兼具情感的表达使朗福德笔下的“奇观”形象真实而丰满。

著名的哈德逊河派画家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受北太平洋铁路资助参加了海登科学探险。随后,莫兰于1872年6月完成杰作《黄石大峡谷》,它是一幅84144 1/4全景式巨幅油画作品。作品气势恢宏,追求景观的真实又超越真实,诠释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完美地与美国时代精神相吻合。国会破天荒地付给莫兰高达1万美元,是“美国政府出资购买的第一幅一个美国艺术家的美国风景画作”,〔12〕并将之悬挂在参议员画廊以展示。国家公园历史学家纳什(Roderick Nash)认为,“早在1874年国会购买莫兰的作品《黄石大峡谷》并悬挂在国会大厅时,黄石就已经被视为国家的骄傲。”那么为什么黄石国家公园被表达为民族主义象征、国家的骄傲呢?美国地理学家梅尼(D.W. Meinig)认为,“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其象征景观。它们是民族形象的一部分,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思想、记忆与情感交集的一部分。”〔13〕19世纪末,尽管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美国切断了与古老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纽带(如王权和贵族文化),然而却没有孕育出属于他们自身的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新文化。“西部发现的这些自然奇景正好弥补了美国的缺陷,即缺乏古老城池、贵族传统,以及旧世界其他类似遗留物方面的遗憾”。在此背景下,风景独特又没有遭到破坏的黄石被塑造成了这个年轻民族的象征景观,维系着美利坚民族的早年荒野记忆与情感。同时,内战结束后,如何弥合内战中人们彼此之间存在的疏离感,增强国家认同呢?这样的黄石形象正好契合了时代需求,成为美国国家认同的载体。

1870年的探险还贡献了神话般的篝火故事,塑造了民主的公园形象。正是这个故事,探险队被誉为“少有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先驱”。但直到1905年故事由探险队队员朗福德公开他的日记才为人所知:1870年9月19日晚,大家围着篝火讨论如何处置黄石土地,三个确保探险队利益的建议被队员们提出,随后,队员赫奇斯(Cornelius Hedges)提出要保留此地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故事迅速获得了各方响应。历史学家奇腾登(Chittenden)在1910年为沃什伯恩探险队举行庆祝典礼,按照朗福德的建议,定制了一个“大展板”树立在故事诞生地——吉本河与火洞河的交汇点。1916年成立的国家公园局迅速认可该故事。国家公园局局长史蒂芬·马瑟(Stephen T.Mather)、霍勒斯·奥尔布赖特(Horace Albright)特别重视宣传篝火故事,并于1922年举办纪念活动,持续到1960年代。历史学家塞拉斯(Richard West Sellars )将之称为创世神话(Creation Myth)。国家公园理念借由它传遍整个星球,比利时艾伯特国王、澳大利亚保育专家米洛·邓菲在创办当地国家公园时都利用了篝火故事,甚至前者因此还掀起了第二波国家公园运动风潮。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特别是1960年代历史学家奥布里·海恩斯(Aubrey Haines)专门撰文质疑,冲击颇大。他们质疑篝火故事中的一些细节,甚至怀疑篝火故事本身的历史真实性。这么一个饱受质疑的故事,为什么会受到各方的积极宣扬并远播海外呢?纳什认为,国家公园理念反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个充满激情和怀着崇高理想的故事表达了“土地——我们自然景观的一大块——被保留,不是为国王、贵族或者富人,而是永远为每一个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14〕恰好宣扬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民主与理想主义。正如黄石公园局前局长雷缪尔·加里森(Lemuel Garrison)在1971年所说,“如果这个故事没有发生,我们将建议制造一个。那是多么完美的想象呀,让我们利用它吧!”〔15〕

两次探险所呈现的绘画、摄影作品、科学报告、游记等,形成了黄石公园游记、艺术作品的风格并为后人所继承。它们建构了一个“奇观”且依然保留“地狱”特征的自然形象,赋予了黄石国家公园民族主义的、民主的精神形象。黄石形象的建构是由科学家、艺术家、铁路公司、出版商以及政府共同完成的,他们也继续推动黄石形象的传播。

二、北太平洋铁路与公园形象

“黄石国家公园是真实的存在,是铁路的魔力把这一奇观呈现给了文明的公民。”〔16〕19世纪后期铁路是现代化象征,铁路在国家公园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7〕北太平洋铁路公司早就觊觎黄石地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因而在黄石创建为国家公园过程中施加影响力,以此达到垄断黄石旅游资源目的。1883年北太平洋铁路通到公园,成为当时东部旅行者到达公园的唯一方式。自此直到1908年长达25年,北太平洋铁路垄断着通向黄石的铁路。这一时期黄石公园先后由内政部(1872-1886年)、军队(1886-1918年)管理,前者疏于管理以致生态遭到破坏;后者加强了管理,以军队强大力量保护了生态。但他们都没有宣传黄石的动力。而实力雄厚的北太平洋铁路私营企业出于获取旅游垄断利润的需要,进行了强大的宣传以吸引游客。1883年北太平洋铁路通向黄石的铁路开通,公司发行了约二百万份关于黄石公园的宣传品;当年还举办了火车车厢的展览,称作“轮子上的展览会”,有40万人参加,并带走了黄石公园的宣传品。〔18〕

铁路公司对公园宣传影响最大的就是“奇境运动”。时任北太平洋铁路乘客部主任查尔斯·S.费(Charles S. Fee),受到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正广为流行的故事《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启发,定名广告主题“奇境”。奇境运动发行了1877、1878、1882-1914年总共35期《奇境》(Wonderland)宣传手册,共聘请了八位主编,其中维勒(Olin D.Wheeler)编辑了1893-1906年共17期,影响颇大。《奇境》每年发行4万份,重点介绍黄石地区的风景、野生动物和历史,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庞大的发行量造就了影响巨大的旅行指南,它成功地塑造了这一时期的黄石国家公园形象。《奇境》旅行指南的泛滥为那些一无所知的旅行者建构了旅游景观,代替游客决定看到什么和如何理解所见,直接影响了游客参观黄石公园主流的感觉。〔19〕其宣传技巧有以下几点:首先,旅行指南运用“奇观”“神奇”等词汇,使用一系列预先设定的信念和期望,将它们深深映入游客的头脑中,形成游客的黄石形象;其次,几乎每一本旅行指南都会列出游客参观公园的顺序——如从猛犸热泉开始,到黄石大峡谷达到情绪兴奋点;第三,旅行指南提供科学数据。作者会列举瀑布的高度,热泉形成的年代与深度,重要喷泉的高度、力度以及间隔时间等等。这些数据使游客对黄石公园产生熟悉的感觉,又激起探索的欲望。这些技巧加强了《奇境》旅行指南的感染力,建构的形象也是多层面的,并有强烈时代感。

第一,荒野形象。据《荒野法》,“荒野”意味着“地球及其生命群落未受人为影响,人类到此只为参观而不居留的区域。”〔20〕印第安人是北美原住民,也长期生活在黄石地区。他们利用自然资源从事狩猎、捕鱼等劳动来维持生存,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关系。然而,《奇境》却有意忽略他们的历史和存在。1883年的旅行指南《爱丽丝新奇境历险记》借爱丽丝之口说,“旅馆、政府修建的道路和桥梁是公园里仅有的人工景观,其它的都处于自然状态——粗野、凛然、荒凉”。〔21〕印第安人被刻意忽略,公园被描绘为未经驯化的、未经人类接触的荒野。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原始风貌迅速被改变,这引发了一些美国人的深深担忧。国家公园为消失的边疆提供了一种替代品,它既给人们游憩探险的机会,同时还给大家带来心理安慰——因为那里还有不能用作开发的荒野地。〔22〕

建构一个神秘、荒凉的荒野显然不足以吸引游客,奇境运动还建构了可以消费的荒野。上喷泉盆地位于风景如画的火洞河谷,是黄石公园拥有热液特征最集中地,被誉为“喷泉之都”。据维勒调查,这个地区拥有不少于20个一流热泉。〔23〕1872年前,上喷泉盆地的形象是粗鄙的。然而,奇境运动调和了理性的文明与变幻莫测的荒野,挖掘充满柔情且奇异的特征,使得荒野被游客接受并欣赏。1897年的《奇境》把上喷泉盆地的喷泉分为三块。在简要介绍每一块的特点后,作者把笔墨重点放在黑沙池(Black Sand Pool),“水面呈蓝宝石或绿松石色,极为漂亮。雾气不断蒸腾,环绕水池四周,约15英尺以上高,大概是由黑曜石分解的黑色的沙子构成。”这个现象是公园热泉和水池“最引起人们兴趣的特征之一”。〔24〕其叙述笔调正如国家公园历史学家伦特所言,“中上阶层使这个保留下来的荒凉的、原始的黄石地区变得带有灵感和可消费。”〔25〕

《奇境》封面图画频繁使用妇女形象是奇境运动的一大特点。《奇境》各期封面共有22个人物,其中妇女有17名。早在1872年的一幅名为“美国进步”画,就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对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追求和信心。画面主角是一位妇女,穿着白衣飘飘的长袍,夹着一本书,漂浮在空中,相比地面其它生命显得更突出、更高大;而地面上的铁路正在吸引居民和投资者前往西部。1883年“爱丽丝历险新奇境记”宣传手册,画面中爱丽丝拿着一副望远镜,正观望下瀑布。1910年的宣传手册描绘妇女们坐在山崖的石头上,偏着脑袋,似乎在选取更有利角度观看下瀑布。北太平洋铁路的宣传家斯梅莱(Smalley)把上盆地喷泉口比作“强悍的亚马逊女战士的乳房”,有着“难以描述的美”。〔26〕女性视角表达着黄石是有吸引力、能接近的西部景观,这有利于铁路吸引游客。

第二,壮观与华美的黄石国家公园是国家的“珍宝”。黄石大峡谷是黄石公园著名景观之一。《奇境》是如此描绘大峡谷的:上帝将在这里见证……作为世界制造者与宇宙法则的耶和华的力量和荣耀。艺术家,不论是画家还是雕塑家,面对大胆的、英雄般的形状,仅仅考虑使用颜料和比例去临摹;科学的信徒唯有揭示多少世纪以来已经产生如许结果的必然性,去证实地质学的法则;演讲者将苦恼修辞的匮乏无法述说大自然的华美。人类大众共同情感是,他们伫立在这场景前,怀着敬畏和沉静,“将感到他们灵魂的阵痛和满足感。”〔27〕而黄石湖在维勒笔下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看的珍宝”,“漫步在湖岸,自然的审美部分环绕在我们身边。”〔28〕

丰富的野生动物是黄石国家公园的宝藏。维勒在1895年骄傲地宣称,“总有一天,这个地方将成为我们国家天然的动物花园之一。动物,如同人类一样,发现这儿是一个美好的地方……野兽和鸟儿,将在这么大的休憩胜地、避难天堂里嬉戏。”他接着写道,“对比其它地方,熊和鹿、麋鹿和羚羊、山狮和野牛、山地野绵羊和山羊,几乎无法穷尽的动物,都麇集于此,它们温顺而易驯服。”〔29〕铁路公司的宣传不是从生态观念着眼,依然从大自然审美角度描述,以此吸引游客。

第三,进一步强化民族主义象征形象。把西部风景与民族主义产生联系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哈得逊派画家莫兰和比尔斯塔特(Bierstadt)就鼓励公众把西部壮观风景想象成美国的象征。〔30〕在宣传手法上,《奇境》强调黄石巨大地质特征。对于这个现象,国家公园历史学家伦特(Alfred Runte)解释,因为巨大地质景观外形酷似欧洲的大教堂和城堡,这是民族主义的表达。〔31〕

1888年发行的《精华的奇境》,编辑亨德森为读者描述了“自由之穹”(the Liberty Cap)和猛犸热泉梯田。前者威风凛凛地耸立在猛犸热泉脚下,是一个高三十七英尺的石灰华圆锥体,像是一个古老的见证,它愿意也能够展示尘封的过去。这块突出的石头令人忆起古老的弗吉尼亚自由帽的形象。自由帽使早期的国家铸币增辉:它既是古典古迹的象征,也是美国文物的象征。〔32〕

在猛犸热泉之上是富有活力的“猛犸热泉梯田”。这个景观类似一个楼梯,远远看去,如同一个巨大的凝固瀑布。其构成物质是氧化镁、碳酸钠、硫磺、二氧化硅等,这些物质在热水中溶合,顺着山坡往下流。当在冰点下流过暴露在空气中的地面时,它们随着水的凝结而固化,最后形成这个景观。《精华的奇境》把其地质形成类比西方文明发展历程,赋予了猛犸梯田历史感。“难道你没有注意到,”主编亨德森说,“这个‘梯田’多么像我们人类建造世界呀?”它的古老起源唤起了人类千年历史,成了“过去世纪的人类阶梯。”该景点沿路有数十个风景,取名自古典人名,如狄安娜泉、许门阶地、朱庇特阶地和密涅瓦阶地等。古典的名字使猛犸泉景点人性化,赋予了具有超越意味的永恒。亨德森问,“当橙色圆锥体完成时,美国存在吗?”他解释道,石灰华圆锥体在柏拉图《理想国》封笔之前就开始构造了,自由之穹比克丽欧佩特拉方尖碑(古埃及尖碑)、金字塔或者所罗门神庙都古老;猛犸热泉梯田初具雏形时,哥伦布远航新世界。在他夸张的语言中有一个大胆的观念,在黄石国家公园悠久的历史中,大自然使人类大事件都黯然失色。〔33〕在猛犸的文化建构中,黄石公园的文学熔铸了多样化的品质:崇高和美丽,神秘和欢快,这些都暗藏在古典古迹主题中,表达着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悠久的历史。将黄石国家公园打上民族主义的烙印,这一宣传手法恰好迎合了当时美国人特别是精英的整个时代的心态。而早期的游客主要是中上阶层,这有利于铁路公司吸引游客到黄石公园旅游。

三、国家公园局与公园形象

1915年国会允许汽车驶入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汽车时代来临,这对公园产生了重大影响;铁路的影响力随之下降,塑造公园形象的力量发生了变化。1916年国家公园局成立,其管理哲学是,公共土地应该有保存和利用双重目的,应该充分服务人民而不损害大自然。第一任公园局局长马瑟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总是国家公园局决定政策的最重要因素。”〔34〕因此,通过向更多的人开放国家公园,提高公园受欢迎程度这种方式,马瑟寻求公众的支持以获得国会的拨款,以兴建与改善国家公园的各种设施。1916年至二战前,国家公园局主导了国家公园的发展,也成为这一时期塑造黄石国家公园形象的主导。一方面在“功利主义”管理哲学指导下,人工建筑大量兴建,这改变了国家公园景观;另一方面国家公园局重视便利的交通设施、舒适的旅馆、娱乐项目等的宣传,建构了黄石国家公园新的形象。

上喷泉盆地有著名的老忠实喷泉,是黄石公园访问率最高的景区,几乎每一个公园游客都会参观该景区。〔35〕国家公园局和特许权经营者在此兴建了很多设施,以迎合增长的游客。到1932年,喷泉丘区域附近建立了一个纪念馆,一个圆形剧场,一个海恩斯摄影馆,两个加油站,两个汉密尔顿储存室和一个大操场。还有著名的亨利兄弟游泳馆,1914年由兄弟俩出资修建,面积达5,000平方英尺。1933年查尔斯·A.汉密尔顿收购并改建,1950年才拆除。老忠实喷泉附近还有1927年兴建的黄石国家公园旅馆、露营公司餐厅以及1930年完工的汉密尔顿储存室。黄石公园露营公司有两个集中露营区域,分别位于老忠实喷泉的正东面和南面,到1940年约有400个露营点。一些具有乡村风格的房子散布在此,它们一至四层,整个建筑群虽然不大,但颇有西部乡镇风格。这些建设为游客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使游客把一部分关注点转移到娱乐项目上。过去人们对公园的感受仅仅是独特的自然奇观,现在游客在舞池里、马背上以及喷泉澡池里获得娱乐的经历。盆地的文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以典型的游客体验创造了一个市场化的变化。

除了完善喷泉盆地游客设施,“喂养熊”娱乐项目在汽车营地和客栈区域设立,一度风靡黄石国家公园。奥尔布赖特(Horace Albright)的1920年年度报告里称,公园里喂养熊“对大部分游客而言已经成为最有趣的公园特征之一”。〔36〕1930年代后期,公园还出现了专门看台以供游客观看灰熊表演。

国家公园局除了兴建与改善设施外,还聘请作家撰写文章进行宣传。1917年米尔斯(Enos Mills)受马瑟所聘请,撰写了《你们的国家公园》(Your National Park)。文中功利主义的用语随处可见,如“风景工业”“风景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大部分‘未开发’”等。1919年亚德(Robert Sterling Yard)的《国家公园的书》(The Book of the National Parks)同样强调国家公园要满足人民的娱乐。当然这些著作也特别突出国家公园的精神价值。

四、结 论

国家公园历史学家伦特说,国家公园是美国人的发明。〔37〕但这个发明并非一成不变,作为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自1872年创建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地质景观如黄石大峡谷、老忠实喷泉、自由之穹等自然风貌基本没有变化;然而,其动植物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前者使得黄石国家公园依然保持其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但整个黄石地区由于人类的介入,已然不再是原始的自然风景;大量人工建筑的建设、公园里发生的人类故事等等使得公园不再仅仅是自然风景,而具有了人文景观的特征。黄石国家公园是人类与自然复杂的长期对话的结果,其形象的建构无疑也是自然、文化、资本、政府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两次探险所建构的公园的自然与精神形象成为迄今为止公园的基本形象,而正是它的存在与广为传播才使得公园的保护始终没有严重偏离轨道;然而,1886-1916年北太平洋铁路主导了公园发展,出于资本的需要,建构了荒野与国家珍宝形象;1916年成立的国家公园局在利用主义管理哲学指导下推进公园的发展,塑造了一个“娱乐公园”形象。但不管是谁,它们依然推动着公园基本形象的传播,因为那是公园最有魅力的一面。公园形象的历史演变反映出人类的不同群体对自然的认知与态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黄石国家公园未来生态及其命运。

注释:

〔1〕国家公园是美国的“有史以来最好的观念”是历史学家斯泰格勒(Wallace Stegner)在1983年提出的,可参阅他的著作Conversations with Wallace Stegner on Western History and Literature,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83。

〔2〕侯深:《远离城市的地方——美国的荒野与19世纪后期的城市绿色改革者》,夏明方主编:《新史学·第六卷·历史的生态学解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86页。

〔3〕R. B. Keiter,To Conserve Unimpaired: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Park Idea,Washington: Island Press,2003.

〔4〕Ellen Rae Kress,Wonder and Spectacle in the World’s First National Park: Railroad Imagery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Master of Arts in American Studies,Bozeman:Montana State University,April, 2011.

〔5〕〔6〕〔美〕理查德·福特斯:《美国国家公园》,大陆桥翻译社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7〕〔美〕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8〕“Mountainer” 特指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美国西部一种白人冒险家及拓荒者。

〔9〕〔30〕Robert V. Hine,The American West: A New Interpretive Histor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p.441,492.

〔10〕〔11〕Lynn Ross-Bryant, Pilgrimage to the National Park: Religion and N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 Routledge,2003,pp.54,60.

〔12〕Richard Grus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the Creation of America’s National Park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p.63.

〔13〕Symbolic landscapes:Some Idealisations of American Communities // D. W. Meinig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 New York, 1979: 164.转引自:〔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46页。

〔14〕Dayton Duncan and Ken Burns, The National Parks: America’s Best Idea,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9,p.xv.

〔15〕Lee Whittlesey , Paul Schullery. Yellowstone’s Creation Myth: Can We Live with Our Own Legends? The Magazine of Western History, 2003, 53(1).

〔16〕〔19〕〔23〕〔32〕Chris J.Magoc,Yellowstone:The Creation and Selling of an American Landscape,1870-1903,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9,pp.20,79,92,85.

〔17〕Alfred Runte,Trains of Discovery:Western Railroads and the National Parks.Lanham:Roberts Rinehart Publishers,1998,p.27.

〔18〕Joni Louise Kinsey, Thomas Moran and the Surveying of the American West,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2,p.58.

〔20〕据美国1964《荒野法》(Wilderness Law),Public Law 88-577 (16 U.S.C.1131-1136), 88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September 3,1964.

〔21〕Northern Pacific Railroad Company. Alice’s Adventures in the New Wonderland. Yellowstone Heritage and Research Center, 1883,p.8. 转引自Ellen Rae Kress,Wonder and Spectacle in the World’s First National Park: Railroad Imagery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Bozeman: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April, 2011,p.23.

〔22〕〔澳〕沃里克·弗罗斯特、〔新西兰〕C.迈克尔·霍尔:《国家公园、民族身份与旅游业》,沃里克·弗罗斯特、C.迈克尔·霍尔编:《旅游与国家公园:发展、历史与国际视野》,王连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78页。

〔24〕Olin Wheeler,Wonderland-97,1897,pp.50-51.参阅http://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hvd.32044019353069;view=1up;seq=439,2015/10/25.

〔25〕Alfred Runte,National Park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Lanham: Taylor Trade Publishing, 2010,p.30.

〔26〕Chris J. Magoc,Yellowstone: The Creation and Selling of an American Landscape,1870-1903.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 1999.

〔27〕〔28〕Olin Wheeler, Indianland and Wonderland,1894,pp.102,45.参阅http://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umn.31951002065937d;view=1up;seq=11, 2015/10/15.

〔29〕Olin D. Wheeler, Sketches of Wonderland, 1895,p.35,参阅http://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hvd.32044086431277;view=1up;seq=9, 2015/10/15.

〔31〕〔33〕Alfred Runte. National Park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79,pp.36,88.

〔34〕Richard West Sellars. Manipulating Nature’s Paradise: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under Stephen T. Mather, 1916-1929,Western History, 1993, 43(2) .

〔35〕Karl Byrand,From Fire to Fun, and Back Again: The Changing Cutural Landscape of Yellowstone’s Upper Geyser. // Paul Schullery and Sarah Stevenson. People and Place: The Human Experience in Greater Yellowstone , 4th Bienni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he 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 October 12-15,1997.

〔36〕Horace Albright, Annual Repor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919,pp.60-61.

〔37〕Alfred Nash,The American Invention of National Parks, American Quarterly, 1970, 22(3).

〔责任编辑:陶然〕

王俊勇(1974—),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博士研究生,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美国史、环境史。

〔*〕本文是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环境史视野下的黄石国家公园研究(二战以前)”(项目批准号:YB2014071)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奇境黄石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瑰丽奇境
奇境军事训练营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在公园里玩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守卫冰雪奇境
漫游阅读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