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凤眠、郎世宁绘画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比较研究

2016-02-25苏振文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郎世宁林风眠中西



林凤眠、郎世宁绘画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比较研究

苏振文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1林风眠与郎世宁绘画创作的背景与思想比较

1.1林风眠与郎世宁所处的背景环境

一九零零年农历十月初一,林风眠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林风眠的父为石匠,以雕刻墓碑为生,父亲继承祖业:兼擅绘事。他山水画中闲云野鹤般亲近自然的描绘也许就是他童年生活环境的再现。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在军阀混战、官僚弩国、列强横行的混乱局面下,中国社会在新旧交替中发生着变化。在林风眠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他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尔蒙画室学习研究绘画,受到当时西方流行的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主义思潮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第戎美术学院院长扬西斯、马蒂斯、莫迪利亚尼、鲁奥对于他绘画创作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与林风眠相对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相比,郎世宁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成年后的他加入了隶属于罗马教廷的耶稣会,这使得他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不同于林风眠的种族宗教印记。十八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爆发了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后诞生了美国,这些历史事件震撼和改变了世界。郎世宁正是在这个时期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他的出现显现出了西方科学和文化艺术向世界扩散的必然性。郎世宁这个名字在中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清朝宫廷画师生涯,先后经历了康雍乾三代。虽然郎世宁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的,但是铭刻在他身上的种族印记却是他终其一生都始终保存的。

1.2林风眠与郎世宁的绘画主张与创作思维

中国绘画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一味接受前人技法的风气萎靡地拖延了五、六百年,绘画逐渐呈现出衰落之态。自明代以来,不乏有识之士已经感到中国传统绘画正在走向衰微,到了清代,衰微的疲态将中国绘画送上了日暮途穷的窘路,虽有矢志求变的革新之士,但都无法力挽狂澜。林风眠从法国留学回国后,国内对于如何振兴中国绘画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中国绘画应全盘向西方学习,摒弃中国传统绘画;另一种主张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的国粹,必须继承和发扬传林风眠认为中西绘画的不同在于两者艺术表现方式上存在差异。

与林风眠融合意图清晰、方向确定不同,同样作为中西融合绘画创新的画家郎世宁,其创作思维就要比林风眠主动调和的思想被动、机械,因为他并不需要为中国绘画的变革与发展劳心劳力,只要能迎合宫廷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使其种族艺术能够在新环境中生存即可。做为宫廷画师的郎世宁经历了康雍乾三代,供职清宫廷长达五十多年时间,有机会接触宝库中的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作品,对这些作品的观摩,也促使了他创作思维的转变。他参照中国绘画的画法,运用中国绘画的纸绢、毛笔等材料与工具,在创作中改革了西方油画中有悖于中国统治阶级审美旨向的一些画法,尽量减弱了阴影和明暗交界线,以相对的平面来适应国人的欣赏习惯,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画风。

2林风眠与郎世宁的绘画创作实践比较

2.1林风眠与郎世宁绘画的画面经营与造型

《山水》是林风眠在重庆南岸独居时所作,幅面采用传统山水画条幅的格局。松树用画家少年学到的传统的画法,而山石则不拘于原来山水画的效法,而是凭印象用西洋画法塑造出厚重的山石体积,云水则留白,通过黑白对比表现水的存在。整幅山水苍茫厚重,虚实相生,发挥了中西绘画相融合的强大的表现力。同样是在种族与环境的内外作用下,郎世宁也在调和着自己的创作,努力使自己的种族艺术在新环境里的艺术形式中得到表现。他绘画创作最基本的步骤就是要在二维平面上通过物象的关联对比建立起画面,中国绘画称之为“经营位置”,西方绘画则叫做“构图”。郎世宁也如同其他西方古典油画家一样,看重绘画作品的造型与质感,这与林风眠以形寄情,不求一味形似的表现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2.2林风眠与郎世宁的笔墨色彩表现

林风眠在对于西方绘画色彩的借鉴时,并没有仿照他之前的海派、岭南派画家那样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拼合搬用西方绘画的色彩,而是将水墨与色彩浸入纸质媒介,产生墨彩交融的效果。浓烈艳丽的色彩光感效果中蕴含着海纳百川般包容气度的水墨韵味,五色水墨不再成为唯我独尊的画面主宰,而是化作了烘托其他色彩的强调色。的确,他喜欢用的素色调、蓝绿色调都不是平板的涂抹,而是具有十分细致的变化,这使得他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几乎可以媲美油画的色光表现,却少了油画堆滞凝重的笔触感,依旧保持着中国传统水墨笔法特有的清逸华润之风。

3林风眠与郎世宁的绘画的时代创新精神与影响

两者中西融合的绘画艺术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林风眠办学执教,郎世宁教授清廷画家,这使得他们的绘画创新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和延续。林风眠既自由又自然的独到中西调合,以中国绘画的韵律为骨干,变化的画中之形听从于韵律的指挥,一如声腔决定吐词发音的长短。因此,他的绘画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血统,又兼具西方绘画的优秀品质。

而另一位结合的画家—郎世宁,他的艺术是今天无论谁想结合中西绘画技法来创新中国绘画都不可避开的前人之鉴,从某个角度来说,林风眠、徐悲鸿等等许多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艺术家都未尝不可以说是郎世宁的后辈。郎世宁的艺术风格不仅对绘画产生了影响,而且其影响泛及建筑装饰、工艺美术等领域。他也被公认为传入西画技法的第一人,他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虽说用艺术作品的商业价格来衡量艺术家的艺术难免有失偏颇,左右艺术拍品价格的因素也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郎世宁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它对后世的长远影响。且不论两人创造的个人历史本身是否有意义,但无可否认两人所留下的历史史实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使两者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味。

参考文献:

[1]杨秋林编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林风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36-01

作者简介:苏振文,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猜你喜欢

郎世宁林风眠中西
林风眠《静物·瓶花》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郎世宁的人生与写实画作给我们的启发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有关写实绘画与郎世宁的争论都围绕在哪些核心问题
郎世宁的际遇与转折又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郎式写实风格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