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6-02-25张睿蕾

现代农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内蒙古常态能源

张睿蕾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张睿蕾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对内蒙古沙产业而言蕴藏新的发展机遇。沙产业将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剖析沙产业发展路径势在必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路径可以诠释为能源路径、生态路径、产业路径以及高新技术路径。

经济新常态 内蒙古 沙产业 发展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适应经济新常态成为内蒙古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大逻辑,我国沙产业迎来最佳发展期。

一、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针对2008年至2009年发生“大衰退”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预测提出的概念[1]。这一概念成为2010年第40届达沃斯论坛的关键词。它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过程,林毅夫将其概括为“全球经济陷入疲软‘新常态’[1]”。

国内从2013年开始进入到经济增速下降阶段,2014年中国经济开始迈进“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随后,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北京APEC会议和澳大利亚G20峰会的热词;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经济新常态确定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并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国内专家学者对经济新常态有不同的诠释。吴敬琏认为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速增长,才是新常态,其唯一的出路在于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变[2];林毅夫认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有别于发达国家新常态,发达国家新常态是其经济发展进入低增长、高失业率、金融市场高风险的时期,而我国的新常态则是表现为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3];刘煜辉认为新常态是一个转型的过程,就是从旧稳态逐步进入新稳态的过程,当前的中国可能正处这个转变过程之中[4];张占斌认为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六方面[5];刘伟、苏剑认为,所谓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6];史巧玉认为中国新常态就是与高速增长阶段不同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需要以全新的理念,建立新的模式,寻找新的增长极,培育新的经济动力,将经济稳定在“常态”上[7]。

国内专家学者虽然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经济新常态有不同的诠释,但是有两方面的共识之处:第一,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第二,经济新常态是一个转型的过程。可见,经济新常态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包含我国经济在速度、结构和动力方面的未来转型方向。速度角度,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结构角度,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换;动力角度,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以及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最终达到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和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公平分配达到最优均衡状态。

二、经济新常态赋予沙产业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营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沙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开发新能源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同步增长导致能源形势和环境压力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GDP增速虽下降,但经济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能源需要依然旺盛,而且全球范围内能源争夺日益激烈,必然引发新能源革命引发新兴产业链,这些新兴产业成长大潜力大,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产业[8]。为此,我国欲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列为“十三五”期间产业创新重点。伴随我国能源结构优化,2020年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开始呈现逐步解耦趋势,2050年接近绝对解耦[9]。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未来保障能源供给、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10],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新方向。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资源以及环境承载双重压力倒逼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扩张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之路。走向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确保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中速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各种经济结构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由粗放型发展模式进入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这时期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存量升级与新能源革命带动新兴产业增量升级齐头并进的“双重转型升级”[8],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低碳化转型。

3.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危机是阻碍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11]。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脆弱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目前,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保护、治理、修复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奠定了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也从顶层设计角度强化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沙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沙漠化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我国是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安全、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治理沙漠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下,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伴而行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如今全球进入创新时代,国家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能力。新形势下,我国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入瓶颈,解决困局需转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创新驱动,将创新培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已经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驱动提升为国家竞争力根本支撑。创新是一大概念范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组合驱动,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

三、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路径

内蒙古沙产业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遇,结合实践,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路线可以表述为能源路线、生态路线、产业路线以及高新技术路线。

1.能源建设路线

新能源产业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内蒙古沙产业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支撑内蒙古发展的支柱产业始终是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国内外能源结构加速升级,对传统能源需求减少,新能源需求却急剧增长,为内蒙古能源型沙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内蒙古是我国能源重点产区,正在致力于建设国家新型绿色能源基地。内蒙古沙漠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居全国前列,而且具有面积大、人口密度低的优势;另一方面,周边地区基本处于能源短缺状态,内蒙古担负着向华北、东北供应能源任务。面临着常规化石能源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亟需开发能源型沙产业。

(1)太阳能发电产业。太阳能是未来理想能源之一,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数据库气象资料统计,内蒙古太阳能总辐射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太阳能能量密度相对低的劣势致使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土地,因此太阳能发电产业与沙漠地区重合度很高。目前,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有两类: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

(2)风能发电产业。内蒙古风能储量居全国首位。2005年起,内蒙古风电装机规模、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数三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2010年,内蒙古已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量仅次于火电发电量,成为第二能源。整个“十二五”五年风力发电量将达到或超过2560亿千瓦时,较“十一五”增加1236亿千瓦时,增长近1倍。即占电网容量24.8%的风力发电设备可以发挥出20%的全社会电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内蒙古风力发电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正向支柱产业迈进,将逐步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和主力能源过度。

(3)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内蒙古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按生物质原料分类,主要有植物秸秆、林木枝条、沙生灌木、垃圾发电、奶牛粪便沼气发电五种,其中利用沙生灌木平茬枝条发电最具内蒙古地区特点。我国生物质发电首选材料是秸秆,沙柳等沙漠植物虽然不是主流的生物发电燃料,其“三高一低”的优异热物理特性,即高热值、高挥发、高灰熔点、有害物质含量低;其定期平茬、愈平愈壮的特殊生物习性以及集约性表明沙生灌木是优质的可再生生物质燃料。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作为全世界首家利用沙生灌木为原料从事生物质发电的企业,2009年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以沙生灌木发电产业为基础的“三碳经济”模式成为全球成功典范。

2.生态环境建设路线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然走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发展之路。沙产业首先是一个生态产业,资源保护型产业,符合生态发展规律。

内蒙古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最集中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主战场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根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面积为61.7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54%;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面积为41.4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3.96%。内蒙古生态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有投入也有微弱产出的阶段;第三阶段本世纪初以来,以沙产业防沙治沙,由纯生态型转向生态经济型。这一阶段,内蒙古大力发展沙产业,引导沙产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及技术,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不断提升沙区的生态承载力。根据第四次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与2004年相比,全区沙化土地减少了1253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51平方公里,沙化程度减轻。与2004年相比,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增加0.85万平方公里,中度减少0.33万平方公里,重度减少0.27万平方公里,极重度减少0.37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土地植被盖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12]。内蒙古亿利集团通过沙产业之路,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成绿洲,这一地带部分沙地已经出现了土壤的特性;库布其沙漠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公益化的模式,带动沙区10多万人脱贫致富,创造了305亿元的GEP(生态系统总值),成功探索出一条兴沙之利、避沙之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3]。沙产业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逐步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成为内蒙古生态治理工程后续产业的主力军,体现出生态治理与沙产业发展的互相耦合作用机制。作为中国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示范之地的内蒙古在探索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14]。

3.产业建设路线

沙产业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型新兴产业,是集种、养、加、农、工、贸等转化过程为一体的复杂生产体系,具有成熟的产业链条。朱俊凤认为沙产业属于产业经济范畴,必须遵循产业经济规律,其“产业化概念应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与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相结合,建立大群体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以生产、加工、经销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与大市场对接,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增税,持续发展的新型经营组织,称为沙产业的产业化经营”[15]。根据钱学森对沙产业的诠释,沙产业分为农业型沙产业和非农业型沙产业。《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合理确定沙产业发展的5个重点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开发产业、沙区景观旅游业。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属于农业型沙产业,而加工业、能源开发产业、沙区景观旅游业则属于非农业型沙产业。

内蒙古沙产业品种齐全,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农业型沙产业和非农业型沙产业在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业以及沙区旅游业等产业格局。在产业化经营路线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东达蒙古王集团、亿利资源集团、宇航人公司等龙头企业,建成一批特色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带动沙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目前,内蒙古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民营企业为主,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基地建设及市场营销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沙产业发展模式。

4.高新技术建设路线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动力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产业形成看,沙产业本身就是创新成果。钱学森于1984年立足于全球三大挑战(人口、资源、环境),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寻求破解我国常规能源有限、荒漠化威胁耕地红线、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局面,首次提出沙产业概念。他摒弃沙漠是地球癌症的悲观论调,强调治理与开发并举,人类与沙漠和谐相处,他说:“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有那么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怎么办?……中国农业用地越来越少,要开展大范围的调水工作以解决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区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向沙漠要粮、棉、油、肉、蛋、奶的设想……沙漠地区有许多好东西可以进入人们的食谱……这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还有医学科学、营养学来发展。沙漠、戈壁地区的生物资源,是开发新食品的一个重要来源”[16]。沙产业肩负着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的历史责任而诞生[17]。

从产业定位看,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科技创新是沙产业的生命线。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需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18],显然,高科技是其内核。科技支撑贯穿于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内蒙古摒弃高耗水的传统绿洲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以科发滴灌技术为核心形成的灌溉工程投入低、灌溉技术用水量低、种植作物需水量低,经济价值高的‘三低一高’模式”[19],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沙产业光合作用效率和控制水分消耗;应用现代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启用目前我国荒漠化监测关键技术-“3S”技术对区域内沙漠、沙地进行全局以及局域性检测;积极探索现代技术提升沙产业效益,如内蒙古农业大学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成功地研制出“4DGY-1500型多功能沙生灌木集运装载设备”,破解我国沙生灌木机械化平茬无法满足需求的瓶颈[20]。

从产业运营看,产业链条决定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延伸沙产业产业链条需要产业化经营,即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21]。依托丰富沙漠资源和能源,内蒙古初步形成包括农业型沙产业和非农业型沙产业在内的闭环式循环产业链。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以沙地灌木治沙吸收二氧化碳、用灌木枝条发电减排二氧化碳、以电厂余热和烟气养殖螺旋藻捕集二氧化碳形成“三碳经济”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效益治沙;恩格贝建立了绿色蔬菜基地、种羊繁育基地、造微藻生物育种基地、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以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构建一个多元投入、多元参与、多方受益的共赢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成为必然。伴随创新而形成的新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引领作用。沙产业作为21世纪新型战略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结合,发展时间短,数据不完备,研究欠缺。作为后发地区的内蒙古把握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其茁壮成长,引导其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业已成为内蒙古发展的趋势。

[1]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2(6):4-7.

[2]吴敬琏.如何确立合意的中国经济新常态[J].人民论坛,2015(2):50-55.

[3]林毅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新金融,2015(6):4-8.

[4]新常态与稳增长-2014年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讨会纪要[J].新金融,2014(10):4-12.

[5]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20.

[6]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5-13).

[7]史巧玉.经济新常态之"新"诠释及其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5(5):23-27.

[8]张孝德“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新思维:新能源革命引领战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21-25.

[9]杜祥琬、杨波、刘晓龙等.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及碳排放解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1-7.

[10]何佩佩,庄国敏.关注绿色冲突:发展可再生能源路径思考[J].环境保护,2014,(Z1):78-80.

[11]王小广.引领新常态的战略选择[J].区域经济评论,2015(3):17-23.

[12]

[13]祝阅武.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3-5(002).

[14]郝诚之.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与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J].实践,1995,(5):39-41.

[15]朱俊凤.沙产业经营与管理[J].中国林业,2003,11 (A):29.

[16]钱学森.建立新机制发展沙产业[J].科技文萃,1995, (5):28-29.

[17]刘恕.时代的召唤-重温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论述[J].未来与发展,2012,(7):3-6.

[18]钱学森.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A].刘恕.沙产业概述.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

[19]邱为铎.缓解水土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灌溉技术创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灌溉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2008:82.

[20]韩宝生等,多功能沙生灌木集运装备的研制[J].农机化研究2014(2):123-126.

[21]朱俊凤.沙产业经营与管理〔C〕.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2008:97-101.

猜你喜欢

内蒙古常态能源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