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内联升鞋店传奇

2016-02-25文北京全岳

西部皮革 2016年15期
关键词:鞋店大将军布鞋

文北京/全岳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内联升鞋店传奇

文北京/全岳

【内联升鞋店曾与马聚源帽店、瑞蚨祥布店、四大恒钱庄齐名,是旧时京城四大名店之一。内联升鞋店自创建至今历经一个半多世纪,从盛极一时到因战乱而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家“中华老字号”再度恢复活力;改革开放后,内联升鞋店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最终走向世界。】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忽闻童谣声起:“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原来这里唱的是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四大店铺:马聚源帽店、瑞蚨祥布店、四大恒钱庄、内联升鞋店。内联升跻身于京城四大名店,特别是与钱庄并列,足见名气之大,影响之深。

内联升名气之大,不得不说内联升鞋店的掌柜——赵廷。他是清朝咸丰三年时的一个天津鞋匠,更是鞋匠中的“把式”(“把式”指专精某种技术和手艺的人)。赵廷不止是“把式”,更是有人脉、有眼光、有头脑的“人核儿”。当时的赵廷,结识了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大将军,是由皇帝派出的统兵打仗的军官,如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等。赵廷认识这样一位有官、有钱、有势的丁大将军,上可通天、下可撼地的丁大将军,岂有难办之事?

慧眼独具的赵廷,一心想在北京开一家自己的鞋店,开一间专赚“坐轿人”钱的鞋店。这也是他从天津北上京城的原因。他找到丁大将军,送上重礼后说,“当今朝廷官员兴穿朝靴,可京城却没有朝靴的专卖店。如果以丁大将军的名义开办一家前店后厂的朝靴店,我为丁大将军打工,做达官贵人的生意,买卖肯定兴旺京城,你看如何?”丁大将军一听,没想到这年纪不大的鞋匠竟有如此机敏的经营意识,爽快地说,“好!好!好!我出资一千两白银入股,你来经营,说办就办。”

赵廷开始琢磨选店址的事儿。为朝廷官员做朝靴、卖朝靴,自然要有朝廷的人气儿。哪里有人气儿?最好不过东江米巷。自明清以来,这里就是礼部、鸿胪寺、会同馆等朝廷要员的办公地,这里也是接待前来朝贡的外国使节的地方,除了当时中国的藩属国,其他使节均不得在此常住。由此可见,这里朝廷高官多,穿朝靴的人也多,在这里开朝靴专卖店,可谓生财之地。朝靴既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更是鞋中奢侈品,非百姓所为,赵廷选择此处经营高端鞋品,赚“坐轿人”的银子,其高明之处可见一斑。但这达官贵人聚集之要地是否能开鞋铺?赵廷心里一点谱儿也没有,只好再找丁大将军。丁大将军果然厉害,没等赵廷开口,就说:“店址店名,我都想好了。东江米巷里当官的多,人气旺,在那开个门脸好,只要你朝靴做得好,卖得精,就等着雪花银往咱铺子里送吧。至于店名,就叫‘内联升’吧。‘内联升’仨字可有讲究,‘内’字,就是皇宫内的朝廷官员,俗称‘大内’,后边的‘联升’俩字,就是联升三级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大内的朝廷官员,穿此店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哪个朝廷的命官不愿高升?哪个买朝靴的大内听了不高兴?赵廷啊赵廷,从今以后,不论谁问起内联升店名的意思,就照我的意思说,吉祥啊。”

公元1853年的春天,东江米巷里唯一的前店后厂鞋铺“内联升”鞋铺,在鞭炮齐鸣中开张营业。鞋铺临街而建,高悬的“内联升”匾额金光闪闪,格外醒目;不大的店堂窗明几净,货架上的朝靴排列有序;后院作坊里有十余个工匠,缝帮纳底忙忙碌碌;店老板赵廷店堂内外迎来送往,招待熙熙攘攘的顾客。从此,京城唯一一家做朝靴、卖朝靴的前店后厂专卖店的生意红红火火,皇亲国戚与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朝靴即官靴,是皇帝和朝廷官员上朝时穿的专用靴。其帮面,黑缎制成;其头形微方,饰以云头;其靿筒,半高至脚踝之上;其靴底,用布料纳制而成,底边涂白。而皇帝穿的如意云纹黄朝靴则以黄缎为面,靿口蓝缎为边,靴头与后帮饰以黑色云绠,与龙袍浑然一体。

内联升的朝靴,质地上乘,内外兼备。缎子帮面厚、质感强、针码匀,久穿不起毛,浮尘弹之如新;32层布料的纳制底厚而不重,结实耐磨而舒适合脚。三品以上官员,赵廷便派员上门服务,绘脚形,量尺寸,试靴样,存档案。这档案,便是内联升的镇店之宝《履中备载》。官员如欲更新朝靴,只需通报一声便可根据《履中备载》中记录的样子和尺寸制作,送货上门。赵廷的这种特色服务,令客户赞不绝口,内联升从此驰名京城,于是就有了童谣中“脚蹬内联升”的美誉。

东江米巷的内联升,繁荣40多年之后,因八国联军的炮火而毁于一旦。为保住内联升的产业,赵廷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易地重新开张营业。不及两年,鞋店刚有起色,又遭袁世凯兵变之扰而被抢劫一空。内联升连遭重创,73岁的创始人赵廷一病不起,临终前对其子赵云书颤颤巍巍地说:“丁大将军对咱恩重如山,没有他就没有内联升鞋店。现在内联升遭难了,我也不中用了,你一定要撑得住,撑得好,内联升这块牌子的声誉就靠你了。”在弥留之际,赵廷口不能言,伸出三个手指,再伸出两个手指,含恨而去。

子承父业的赵云书深知,父亲是在嘱咐他32层纳底鞋品质之重,内联升声誉之重。他为父亲办完丧事后,历经千辛万苦,将内联升店铺迁至前门外的廊坊头条继续营业。时光转瞬来到民国年间,朝靴也随着清朝帝国的覆灭而淡出。内联升顺应时代潮流,改朝靴为千层底布鞋、洒鞋、棉鞋等平民产品。“千层底”,是内联升的绝活儿,结实、耐磨、实惠,为平民所宠爱。洒鞋,又称撒鞋、靸鞋,其帮粗布,用线密密纳过,前脸较深,脸上有单梁、双梁或三角梁;其底纳制,轻便而耐磨,民间极为盛行;因轿夫爱穿,名曰“轿夫鞋”;因练功人喜欢,又名“功夫鞋”。棉鞋中以“老头乐”最为驰名,其暖和、结实、穿脱方便而为老人所乐。无论何种内联升鞋款,必品质上乘,“京鞋”的美誉不胫而走。北京话“爷不爷先看鞋”的“鞋”,指的就是“京鞋”。新中国成立后,内联升的“京鞋”更是如虎添翼般飞速发展,内联升昔日前店后场的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而今,“中华老字号”、“中国布鞋第一家”已成为内联升的代名词,昔日的“京鞋”也被“中国鞋”所超越而走向世界。

京鞋,也称“千层底布鞋”,以形容鞋底袼褙布层多而得名。其帮面,或贡缎或贡呢或礼服呢;其鞋底,32层布料,密密纳制;其纳工,锥子细、麻绳粗、刹手紧、针码密、闷软透、捶成型;其绱底,鞋口一致、平整挺括、舒适合脚;其特色,吸汗透气、舒适养脚、耐磨耐穿。道道工艺与步步工序,无不彰显内联升创始人赵廷“把式”的绝活儿,“每平方寸纳80~100针”已成为纳底工艺的新标准。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实至名归。

如今的内联升鞋店,坐落于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街,一幢高大的明清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格外醒目。硕大的三层店堂里,鞋款和展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顾客,或选购或定制各款布鞋,或欣赏或收藏清代朝靴,或参观或感悟鞋履文化。定制布鞋,其足型、尺寸、鞋样将记入《履中备载》,以备再用;清代朝靴,是160年前内联升鞋店成立时的开山之作,收藏者盛;鞋履文化,述说着内联升的发祥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与传承。

在店堂的演示区,千层底布鞋的底工纳法和帮底绱法的绝活儿由工人“把式”现场纳底、缝绱的操作,令顾客赞不绝口。特别是帮底翻绱操作,其缝活和翻转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但见匠者将帮里与鞋底相对朝外进行缝绱后,再将鞋帮用力向外翻转而完成装配工艺。翻绱布鞋,表面丝毫看不出有缝合针码的线迹,好一个“天衣无缝”的绝活!这种始于唐代的古老工艺,除千层底布鞋外,更多用于轻便舒适的软底布鞋产品,更令国外鞋界赞赏不已。

在鞋文化展示区,达官的朝靴、名流的布鞋等复制品赫然在目;赵廷发明的古本《履中备载》和现代版《履中备载》悉数亮相,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鞋样、尺寸皆记录在案,即使普通消费者定制鞋的图样和数据也照录不误;郭沫若、张爱萍等名人题写的“内联升”店名与匾额,无不彰显着内联升的灿烂与辉煌;郭沫若赞颂千层底布鞋的诗句“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新知虽勤摩挲,旧伴每付消融;化作纸浆造纸,升华变幻无穷。”更令顾客感悟内联升国粹布鞋意境的深远。

(下期刊载《钱玄同的认脚鞋故事》)

猜你喜欢

鞋店大将军布鞋
MTS潮鞋店
布鞋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小鸡开鞋店
怀念一双布鞋
大将军搬砖
鞋店“店外销售”方案
一双“百家鞋”
一双“百家鞋”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