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之花
2016-02-25柯智芳
■文|柯智芳
雪莲之花
■文|柯智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士,在实现自我及家庭满足的情况下愿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心中有爱,待人和善,期待精彩人生。柯智芳就是其中一位,本期我们听她讲述她与“雪莲之花”的故事。
缘起
2012年12月末,从朋友那儿获悉,在上海有一群白领为援助藏区孤儿学校,正准备举办小型义卖年会,而发起人正是朋友的亲妹妹,这群热心白领志愿者团队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雪莲之花!
参与那次年会志愿工作后,我也加入了雪莲之花志愿者团队,和花友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藏区协庆慈善孤儿学校的孤儿寻找助养人,帮助学校扩建校舍、药品筹备、建立医务室,完善助养人信息、建立双方沟通平台、完善网站等。三年以来,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写一些感受,渐渐地竟然成了朋友们心目中的公益达人。
曾经以为慈善、公益这些事情,离普通百姓很远,应该是有很大能耐的人才可以去做的事情。而志愿者团队的一位领导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雪莲之花的团队里,应该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不再把责任推卸并等待别人施以援手,我们每一个人活着的当下,都应该努力、积极、正确地做一些事情。坚持完成很多件看起来也许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把这些事情串起来,人生将收获不一样的意义。人们一直说不以善小而不为,大概就是这样的,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做公益,普通人也可以做慈善。
收获
自2013年起,雪莲之花连续三年组织志愿者一起探访藏区学校;在上海组织了3次小型义卖年会;多次暖冬捐款、因病施救、笑脸征集、厕所搭建等;最近甚至通过马拉松赛跑这样的活动,努力为藏区贫困孩子们筹集援助善款。三年以来,从微博到微信,我们用自媒体方式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传递着爱心正能量。三年以来,我们的人生也因此成长历练而变得丰富。
身边的朋友见到我总会竖起大拇指夸我,而一开始,我也认为能够给予别人帮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直到2013年8月亲自到达学校的那一刻,终于明白帮助是相互的,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到的回报也是相同的,甚至更多。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这些贫困的学校与孩子们在给予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并找到更好的自己。
给我最强烈感受的,还是从上海出发去学校的路上,辗转到达藏区孤儿学校的经历。志愿者们来自全国各地,平时大多都未曾见过,一旦相约一起出发,互相之间承担着照顾彼此的责任。而每一次在路上坎坷行进之时,都会发生一些倍受考验的事情。今年7月探访两所学校,从第一所学校四川省甘孜协庆慈善孤儿学校转往第二所学校青海玉树市小苏莽乡江西村小学,一路遭遇封路、绕道草原、穿越沟渠、花友病倒这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好在大家互相体谅,彼此照顾,及时协调,最终安全抵达。从平原到高原,每个人都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防御危险,解决困难。这一路下来就是一场收获,友情的收获!
学校
两所藏区学校都非常美,远处的雪山、脚边的小溪、幽静的山坳、夜晚的星空、蓝天、白云、鲜花、小草这些招待,对我们来说都是最奢侈的;而最好的礼物就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脸、质朴的歌声、欢乐的舞蹈。学校黑板上永远写着“热烈欢迎各位爱心人士的到来”!
社会捐助的善款,让两所学校的孩子们得以生存。吃、穿、住都在一起,生病要医治,学习要教育,这些都不是免费的,都需要校长凭一己之力走出那些坎坷的高原之路,到城市里为孩子们寻找帮助。记得2013年第一次去学校,
因为一路的辛苦,真正感受了校长的疾苦,到达学校时,竟然抱着孩子们泪流不止,真的,那些眼泪不是因为看到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环境有多苦,而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作为孩子们的家长——学校的校长一路的不易。
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学校遮风避雨。但孩子们终究是缺少爱的,没有了亲情之爱,黑板上写着他们期待爱心人士到来,他们明明更期待的是爱,真正的爱。除了善款、物资以外,爱是很难给予的,很多朋友都在问去学校的人可否代为带些物资过去,这些并不是孩子们真正缺乏的,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样,需要家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需要我们的鼓励与表扬,所以如果可以克服各方面的因素,那么就勇敢地去学校陪伴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打篮球、跳舞、唱歌,为孩子们拍照,让他们拥有一张自己微笑的照片,和他们一起吃饭,教一些他们不会的东西,乐器也好、手工劳作也好,这些就是我们去学校可以做的。
我们每一次去学校都是匆忙的,离开时,有些刚刚入校的孩子们舍不得,会落泪,那些年长一些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每年的7月或8月会去一次,所以他们已经学会了期盼。作为志愿者,连续关注学校孩子们的成长,其实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期盼。
传递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雪莲之花青少年儿童慈善基金,秉承“融合、行动、通透”的价值理念,品味慈善,关爱贫困地区孤儿。为他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收获超越自我的人生体验。
雪莲之花第一站:四川省甘孜协庆慈善孤儿学校,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完全依靠贡夏校长个人力量一手创建的民办孤儿学校。创立之初也得到了包括央视等大批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建校之初,学校收养了50多名孤儿,目前150多人。由于该校完全依靠民间捐款维持,运营举步维艰,校长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学校的150多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筹集资金,寻找老师。
雪莲之花第二站:青海玉树市小苏莽乡江西村小学,位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活贫困、资源匮乏的地方。为了改善当地滞后的教育状况,让更多孩子能够就近上学,提高受教育率,贡夏和益西校长于2010年底创建了学校。
雪莲之花第三、第四站,爱心不断传递中,让小爱化为大爱,让世界充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