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然教育,探讨如何治好我们的“自然缺失症”
2016-02-25整理羽佳
■整理|羽佳
关注自然教育,探讨如何治好我们的“自然缺失症”
■整理|羽佳
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深圳红树林保护基金会联合其他6家公益组织,一起通过线上调查、线下发问卷等形式开展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查。回收的10511份问卷统计显示,全国有68.12%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18.61%的孩子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1小时。同时48.79%的家长表示愿意陪伴孩子到大自然去,却不知如何带孩子在自然中玩耍。实际上,节假日去游乐园和主题公园最多,占了52.66%。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和父母的激烈争吵:究竟该花半小时还是1小时玩电子产品?这种出现在当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现象,被称之为“自然缺失症”。这不是医学诊断名词,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在的孩子们熟悉各类数码产品,却不识五谷不见自然。
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五六年中,自然教育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近两年自然教育机构数量呈井喷式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对“自然缺失症”的关注。
从2012年起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迎来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热爱自然的人投入到自然教育领域中,重建我们与自然的连接。
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开幕
2015年11月,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的自然教育领域专家和从业者们,在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开幕式现场,分享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推动自然教育的多元社会参与是本届自然教育论坛的主题,论坛搭建了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社会企业等共同参与探讨的平台。
美国“我们的生活越是变得高科技,我们也就越需要自然。”
——《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
作为第一个进行主旨演讲的嘉宾,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是《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在全球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多中国自然教育从业者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坚定了加入自然教育行业的决心。开幕式上,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以“混合思维与充盈自然的生活”为主题发表演讲,讲述如何平衡自然和科技。
虽然人的精力、创造力变化与户外活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科学家的充足研究论证。但一些新的研究数据表明,多接触自然世界可以提升人的智力。这其中至少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我们的理性思辨与感性敏锐可以得到提升;其二,自然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清晰思考,以及更有创造力。
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演讲中还提到在美国,社会正广泛参与到“新自然运动”中,来自不同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力量推动生态社会。过去10年当中,从最底层开始,一些家庭通过自然家庭俱乐部在周末聚集在一起,
组织野营等自然教育活动。
荷兰“让孩子更关注未来,而不是一味以消费的方式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主席、荷兰瓦赫宁恩大学教授阿尔杨.瓦尔斯(Arjen Wal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阿尔杨.瓦尔斯(Arjen.Wals)教授以“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挑战背景下对自然教育的思考”为主题发言,提出自然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从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渐变演进的过程,下一步演进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大家觉得下一个永远包含前一部分的内容,它们都有重叠之处。
为什么自然教育如此根本?可以说没有内在的对于你所处地方的感觉,对生活地方没有深厚的联系,没有归属感,你就不会关注你身边的环境。
阿尔杨.瓦尔斯(Arjen Wals)教授同时分享了荷兰瓦赫宁恩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开展了一些自然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全球河流环境教育模式是指一条河的上、中、下、支游,居住着不同生活品质的群族,河流是学习当地环境的一种途径和纽带。因此通过这样的一个河流环境教育网络,不同的社区可以相互沟通,连接文化和环境,借此打造人们对于环境的意识。
中国台湾 “我们的基因中印记着荒野乡愁。”
——中国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始人徐仁修
从1995年成立至今,中国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已经从事儿童自然教育20年,作为先行者和前辈,徐仁修先生演讲主题是“儿童自然教育的意义与使命”,从回顾自己儿时的荒野情结到介绍儿童自然教育的体验。
徐仁修说自己的童年在大自然的时间非常长,逃学时可以逃到荒野中去,在荒野看到这么丰富的动物植物,感受到荒野是有情的。自然教育应该从儿童教育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基因中有一种“蛮荒乡愁”,那是因为我们人类本来就来自“蛮荒”,来自自然。我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陷入一种无可名状的愁绪,回到自然状态时就会感到“心旷神怡”,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蛮荒乡愁得到了释放和安抚,那是我们人类无法摆脱的需要。
我们带孩子进入自然,除了玩耍,最重要的是自然观察。但自然观察并不是要你记住这个名字那个名字,而是要学习欣赏宇宙自然,明白自己所生存的宇宙是如此壮丽、神奇、完美,人怎能不敬畏大自然,怎么会不谦卑呢?大自然会在孩子的基因里写入博爱、浪漫与热情,让孩子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及无限的想象力。
国内“在未来10年里面共建1000个自然梦想空间。”
——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王利民
阿拉善SEE基金会是第二届自然教育论坛的资助方之一,王利民教授以“到广阔的大自然去玩”为题,站在推动自然教育行业跨界多元发展的角度,对自然教育发展的未来提出了展望。
阿拉善SEE希望能够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的大自然,希望所有人能够到空间里了解自然,希望能够为这个大自然里面开展工作的人争取更多的资源。在这个平台上一起多方参与,互为成就,合作共赢,不管政府、企业、非政府,还是科学家,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梦想。
让孩子们与自然重归于好
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联合创始人和荣誉主席、“自然缺失症”概念提出者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先生,和现场与会者一起回顾美国自然教育发展的漫长历程。从美国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环保主义者提出建立“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到现在设立“公园地图数据库”,以及儿科医生给孩子们开出“到公园去”的“自然药方”。
随着越来越多环境难民的出现,自然教育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是当下自然教育从业者最关注的问题。对此,理查德.洛夫说:“我们需要更大的船,自然教育需要更多的跨界合作。”又说:“自然教育不仅仅是环教老师的事,更需要多元参与,比如艺术类、文学类的老师,甚至是儿科医生。”
他提议建立“自然教育奖项”和“家庭自然俱乐部”。“自然教师奖项”作为改造学校教育的非常规方法,认可教师在自然教育中的重要贡献,给予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自然教育行业中来。
理查德.洛夫还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如本次论坛的资助方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
能参与建立“家庭自然俱乐部”项目,帮助孩子们建立与自然的连结。
自然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
都说自然是最好的学校,那么,体制内学校的自然教育该如何开展呢?分论坛——学校自然教育,邀请到多位具有实战经验的校内自然教育老师进行了深度分享。
引导青少年回归自然之路
北达资源中学校长张继达认为学校才应该是培养生态理念、训练生态认知的“主战场”,并介绍了他们学校的特色选修课程——博物选修课。
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回归自然,敬畏生命”: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自然现象,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开阔学生的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自然向导”公益机构是他们为了面向更多学校推广自然教育所设立的。
他表示,自然教育应该从身边做起,从窗边的小花园、学校周边的菜市场开始,有机会再深入大山。
以自然触碰角促进学校内的自然教育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中心校自然教师周斌老师围绕她创建的“校园触碰角”,阐述如何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体验、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在观察和比较中,感受自然,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让触碰角的意义得到延伸,让学生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与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他们的环境意识。周老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她体会到,要尊重孩子的表达,他们有自己的分析能力,老师所需要做的是提供思维的方式。在开发课程时,要做到实物先成形,课程后成形,实物能“玩”起来了再设计开发课程。
润物细无声——校园中的自然教育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教师张杰老师2006年加入深圳观鸟协会,开始自然观察,同时结合本职工作,在校园开展各种自然教育活动,他将自己在全国和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进行的自然观察活动体验与校园自然教育和校园环境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在校园推动自然教育工作,要做好科研工作并开发好的课程,争取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在分析了学校自然教育与校外机构自然教育的区别后,他强调自然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
校园里的海洋教育
台北市国小吴文德校长曾任高山向导、水上救生员、资深保育团体义工解说员等,从事国小自然生态与环境教育多年,目前参与“户外教育写作指引计划”、积极推动台北市海洋教育工作,以及台北市国中小学生海洋教育游学、教师与学生造舟计划。
吴校长着重强调了自然教育要让孩子体验、感动,因为他们是海洋之子,在自然中感动,就不会再破坏自然了。
本场论坛不仅集聚了国内的自然教育专家,还邀请了韩国两位从事自然教育的老师——大田气候演讲团的李信子、军浦气候学校和水原气候变化体验馆的气候讲师金熙淑。大家围绕着自然教育如何走入学校的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公益资助和创投助力自然教育
论坛第二天,十二个主题的分论坛仍然场场爆满。从自然艺术到学校自然教育,从自然教育社会企业模式到自然教育跨界合作,内容丰富、话题广泛。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清春博士在分论坛“自然教育的公益资助及创投”现场分享了《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是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的重要产出之一,通过调查问卷加上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
调查报告总结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十大特征:
1.机构属性:超过70%的自然教育机构属于企业或NGO;
2.注册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四川等地;
3.创建时间:2012年以前发展平缓,2012年以后出现迅速增长;
4.工作领域:自然体验、儿童教育、亲子类占据较高比例,总和超过60%;
5.受众群体:家庭和儿童的份额占据50%,另外中小学生也占据较高比例(14%);
6.受众兴趣点:集中在自然体验、亲子活动、植物观察上,总和将近70%;
7.年活动频次:每年活动次数<100的机构约占75%;
8.年参加人次:每年参加人次<1000的机构约占50%;
9.专职员工数:人数<7人的占据超过50%的比例;
10.面临挑战(占比):人才(28%)、经费(18%)、市场培育(17%)、课程(14%)依旧为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