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别对待对中国的误读、偏见和抹黑

2016-02-25

环球时报 2016-02-25
关键词:反华立场言论

环球时报/2016-02-25/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卢静

2016年新年,美国国会共和党众议员、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主席克里斯·史密斯在上海纽约大学发表演讲,公开批评中国人权状况。随后,他自豪地将此次演讲标榜为“历史性”演讲。看到登门客人对主人的大肆批评乃至侮辱,一向看重“面子”的中国人难免心中气愤。史密斯议员也让我们思考,面对反华言论,我们该怎样回应?一般而言,观点源于立场,反华言论普遍反映出表达者的反华立场,对于坚持反华立场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对待?

快速崛起的中国已经被推向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双重转型,“读懂中国”的难度增加了,导致国际舆论对中国认知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在不断涌现的各种涉华舆论中,虽有善意友好乃至赞美与喝彩的声音,更有猜疑、误解甚至批评与辱骂的论调。

面对逆耳的反华言论和一些坚持反华立场的人,我们既不能充耳不闻,断绝与反华人士的交流,因为没有交流就不会有理解;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指责抨击对方,因为这只会增加反感与敌视;更不能一味讨好对方,因为讨好不会换来真正的尊重。面对反华言论和坚持反华立场的人,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些言论的由来及其形成其立场的主要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

对于因认知偏差和误解而形成的“误读中国”言论,我们需要提高自身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是近年来中国外交中一个热门话题。毕竟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舆论在塑造国家形象进而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曾建议,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注重多维度的统一性问题:一要用历史眼光看今日之中国;二要在世界坐标系中看世界之中国;三要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中看变化的中国;四要让对方在换位思考中去“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让因“误读中国”而形成反华立场人愿意倾听,从而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误读中国”不仅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阻力,同样也给世界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因世界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形成的“偏见中国”言论,我们要敢于直面分歧,善于与其正面坦诚交流以寻求共识。世界正是因其多样化而展示出多姿多彩的一面。对于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信仰的人,其眼中的世界也是不同的,特别是某些西方人士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存有诸多偏见甚至敌意。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不能再秉持“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传统理念,而是要采取行动,通过不回避分歧、积极应对差异、增加正面交流以寻求共识,推动全球化世界中的国际合作。对于某些西方人士对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我们可以通过切实发展并壮大自身,让外界逐渐接受中国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对于出于政治动机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抹黑中国”的声音和这些反华人士,我们大可不必认真,甚至不必予以关注,否则反而可能有助于其达到目的。尤其是对于出于政治动机而“抹黑中国”的反华政客,无论是讨好还是抨击都不如诉诸政治和外交手段。

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需要一种大国的胸襟和气量。我们不会也不可能期望国际舆论众口一词地为中国喝彩;不会也不可能期望世界上都是亲华派人士,因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国际社会中的各种不利论调和各样反华人士,也许一些反华人士“逆言”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对国际上的各种反华人士采取针对性举措,争取更多支持,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反华立场言论
本期导读
扬善
他们的言论
草地
言论
尼警方逮捕9名“藏独”分子
本 期 导 读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
言论集纳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