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不需要记住太多东西

2016-02-24愈之

中学生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书评三体

冯瑜,笔名愈之,90后写作者,广州某校经管类出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典型人物。忙时读书写作,闲来旅行摄影,用看展览听讲座逛书店点缀生活。

那天付洋姐说她忘记《三体》里面是不是提到过联合国的人坐在一起看《百家讲坛》了,问我记得不。我想了一会儿,也没想起来,于是我给她百度了一下,百度的结果显示:的确提到了《百家讲坛》,但讲的是主人公罗辑要去《百家讲坛》录节目。

她说:“欸,你干吗去百度,要百度我自己不会呀?”

“可我已经百度好了啊!要自己查干吗还问我?”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书是我一个月之前看的,可很多内容我都已经忘记了。记得的只有:这书挺好看的。好看之处也能说一两点:结构紧密相联,情节跌宕起伏,见解独到深刻。

是不是有种泛泛而谈的感觉?

是就对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越来越淡忘书里的内容,因此当一些人问我某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我只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比如《三体》讲的就是三体人入侵地球的故事。要是有人追问更详尽的内容,我只能告诉他:不可以,你自己去看书吧。

因为我记不清楚了!

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妈妈问我昨天中午吃了什么,我不记得了;编辑告知我稿子过了,可我几乎忘记了内容;读者说喜欢我某篇文章的一个情节,我如坠五里雾中……更要命的是,许久没联系的人跑出来突然询问:“你记得我吗?”别提这有多尴尬了,你说我这样的记忆力,得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想起你来啊?

就是这样的一个我,每天都在看书,每天都在写稿子,每天都在遗忘看过的书和写过的文,想想就觉得挺呆的,然而,“只呆不萌”才更让人崩溃。

为了改变,我实行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计划,我有专门的本子做摘抄、画思维导图,还不时撰写书评,可是句子是喜欢的句子,导图是书中最基本的结构,书评表达的是我对它们的理解,书中的许多内容,我还是记不住。

这事儿挺恼人的,读了这么多书,忘了那么多内容,有些甚至读了跟没读一样。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不讨好。

有一天,我像柯南那样,脑袋后面忽然出现一道白光,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把书里面的东西都记住呢?

我喜欢根据兴趣来阅读,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文学有历史,有哲学有管理,有经济有科普,无论哪一种,都不外乎满足好奇心、消磨时间、提高思想深度和写作水平,它们之中没有一项以“记忆”的方式考察我的水平,尽管其中有一些需要我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内容。可是你知道的,复述的时候,我已经把看过的东西转化掉了。它们不是文本的内容,而是我的内容。何况很多时候,当我提及我喜欢某个作家或者某一本书的时候,我喜欢的是他们给我的感觉,让我惊叹的文章结构(一般是精彩的反转),让我豁然开朗的观点(彼时会觉得这文章是为我写的,它解决了困惑我许久的问题),让我脑洞大开的新知识……

我想,如果某一天,有人问我读了这么多书,是否能记住?我会坦然地告诉他,记不住,也不用去记住,因为用不着。你需要记住的事情,从来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编辑/付洋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书评三体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说 《百家讲坛》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三体》中的物理学
评刊表
《三体》获雨果奖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
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