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货币政策
2016-02-24李华芳
李华芳
经济学发展史上有两样东西使经济分析变得异常困难:一是货币,二是全球化。当我们讨论全球化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时,简直难上加难。而糟糕的是,我们还不得不对此进行分析。
在维持了近十年接近于零的低息政策后,美联储在2015年底首次调高利率,虽然只有25个基点,但却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宽松货币政策转变方向的一个信号。因为各界预期此后将会逐渐提升基点,在美国经济维持当前增速的情况下,会在接下来两年内逐步提高利率。
美联储在最近几十年里有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是“稳通胀”,这符合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通胀率高了,经济就会有过热迹象,那么就紧货币、提高利率,收一收;通胀率低了,经济可能就会有趋冷迹象,那么就松货币、降低利率,放一放。当然这同时要顾及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的情况。就业率和经济增速稳定或者走高的情况下,以通胀目标操作货币政策几乎就是美联储的常态了。
但这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所以“美联储稳步加息”这一预期还存在变数。从美国国内来看,由于油价持续下跌,经济放缓趋势不减,也可能压低通胀。而从国际上来看,尤其是近期中国经济下滑以及金融市场动荡,也有可能会压低美国的通胀率。特别是在美元对人民币表现强势的情况下,美国的通胀率可能并不会像之前预期的那样一路走高。这就可能影响美联储后续的进一步加息与否、加息幅度等决策。
这里面的逻辑并不复杂。如果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乃至疲软不振,那么美国经济也会受影响。就贸易而言,其他国家经济不振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会降低,这样就会影响美国的出口行业;就资本流动而言,虽然存在资本回流到美国的可能,但并没有保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美国可以一枝独秀,所以也可能出现资本流向其他收益更高的国家。如果出口萎缩、投资流向其他国家,那么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就难以得到保障,自然也就无从谈及“稳步加息”了。
根据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三角理论”,一个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换句话说,就是全球化时代,不可能同时达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换言之,必须择其二。这对于所有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家都是适用的,不仅包括美国,也包括中国。
金刻羽的文章谈及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当采用审慎的宏观政策和必要的资本管制来避免潜在的经济危机。但话说回来,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应该考虑到自身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尤其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政府不可病急乱投医,随意伸手干预经济,毕竟中国波动,全世界也不好受。
作者为本刊特约学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