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的千亿商机和中国机会
2016-02-24侯隽
北极黄河站外景《中国经济周刊》资料库
2016年1月29日,为期一周的第十届北极前沿大会(Arctic Frontiers)在挪威特罗姆瑟闭幕。
本次会议举办地特罗姆瑟是挪威在北极圈里的最大城市。北欧三国的外长和部长,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超过1500人聚集一堂,就“北极工业与环境”这一专题,陈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在过去10年,原本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默默无闻的北极地区,已成为生气勃勃的重要区域,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均对其申明了利益。
中国和北极,也不再是那么遥远。
百年历史渊源的永久观察员
本次大会,不但中国驻挪威大使赵军参加了会议,还有来自中国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的青年学者们就中国关于北极的研究专门做了一个分论坛进行阐述。
其实,中国与北极的渊源,最早可溯及1925年,中国加入《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据此条约,中国公民和船舶可平等享有所指地域及领水内的自由出入、捕鱼和狩猎权利等。
2004年,正是依此条约,中国在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首个科考站——黄河站。
1999年至2014年底,中国科考队对北极进行了六次科考。2012年第五次科考时,中方人员乘“雪龙”号首次完成北极东北航道的试航。2013年中国远洋公司进行了首次穿越北冰洋的商业试航,“永盛”号经白令海峡,穿越东北航道,到达荷兰的鹿特丹港。
而在政治上,中国在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特别观察员。2013年5月,中国和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意大利成为永久观察员。
2015年10月16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着重提到:“中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王毅还强调,合作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途径。中国愿同北极国家、北极域外国家以及其他北极利益攸关方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科研、环保、航运、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取得务实成果。在参与北极事务方面,中国一贯秉承三大政策理念,即尊重、合作与共赢。
“雪龙”船北冰洋考察《中国经济周刊》资料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摄
北极的千亿商机
“当我开始我的政治生涯时,我的感觉是,大部分北方的政客都在向南看。但现在所有的人都在北望,看向北极。”挪威外交大臣博尔格·布伦德说。
一直以来,对于北极地区的地理范围有着多种解释,但通常的看法认为,北极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该地区的主体,海洋面积大约为1460万平方公里,陆地区域面积大约为800万平方公里,囊括了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芬兰、冰岛、瑞典、挪威、丹麦(格陵兰岛)等国部分国土。
在这个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蕴藏着千亿商机。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2008年的统计,北极地区待发现石油储量占全球的13%,天然气储量占全球的30%,待发现的液化天然气(LNG)资源占全球的20%,总量约为4000亿桶油气的储量。目前全球油气资源日趋匮乏,北极就如同一个未开发的宝藏,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此外,北极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是航道商机。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越来越多的航运路线随之出现。这给商业和贸易带来新的机会。来自俄罗斯的研究认为,俄罗斯的北方海航道(NSR)运输能力可能会上升,可使欧洲到东北亚地区的航运时间减少30%~50%。其中,中国到欧洲的航海时间较之传统航道可节省约40%。
2010年,全球共有6艘船只通过北方海航道穿越欧洲和太平洋地区,其后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2013年,中国远洋公司“永盛”号货轮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其从中国太仓出发通过北极东北航道到达鹿特丹,航程7800多海里,航行27天,比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缩短9天。
外媒分析认为,北方海航道目前的通航能力并不可靠,短期内无法挑战传统的苏伊士—马六甲航线,但是北极航道的价值不言而喻。
目前,《南极条约》禁止任何一个缔约方主张对南极宣示主权。而北冰洋沿岸五国则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张各自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控制着北极地区的领土和资源。其他国家以何种角色参与北极地区治理?这个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开发利用难题
正如北极前沿大会东道主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长韦德尔对《中国经济周刊》所说的那样:“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让北极地区越来越突出地成为发展的新焦点。”
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来说,北极事务将在今后的外交、经济合作中越发重要。
但是,开发利用北极是摆在所有参与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根据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报告,北极海上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生产面临的环境挑战严峻,其中包括:海冰、冰山、永冻层、低温和极夜。此外,地处偏远、不易接近、后勤保障和有限的基础设施等条件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
来自意大利的学者图拉蒂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尽管北极蕴含丰富资源,但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才具有开发的实力。而且和开采世界上其他油气资源不同,在北极开采必须面对黑暗、冰雪、偏僻、缺乏装备和脆弱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里和中东、俄罗斯不同,除了技术,还要有面对海洋原油泄漏的相应方案和措施,必须将原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这里还有萨米族原住民,这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另外,北极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由于人口和工业稀少,北极地区的主要污染来自外地传输,例如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因为其难降解,可以随着风和洋流从南部远距离传输而来,一旦到达北极,便会富集在食物链中,最终停留在顶端捕食者体内。
参会的俄罗斯学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北极地区常年覆盖冰层,有些地区的无冰季很长,可以使用常规的、带有防冰系统的海上钻探装备。但多数地区无冰期很短,舰船需要一定的破冰能力才能安全而有效地实施钻探。如果探井能够取得成功,那么最终生产方案的选择还会受到水深、冰环境条件和其他设计因素的制约。
合作成为关键词
“挪威非常关注北极的环境变化,全球变暖趋势越来越严峻,希望各个国家能够互相合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北极资源。”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长韦德尔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目前北极理事会是北极区域治理的最重要机构,成员为北极圈内八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主席一职由八个成员国每两年轮流担任。
冰岛工业和贸易部部长奥德纳多蒂尔认为,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以及各方的战略举措、经济与商业利益等,都导致近年来北极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她表示,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已经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非法捕捞和漏油事故等也随之增多。
“我们应该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不应把北极当成一个寻求短期利益的地方,而要尊重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将其发展成一个以可持续生存方式为基础的社群组合体。”奥德纳多蒂尔说。
挪威石油和能源大臣利恩也表示,挪威在开发北极地区石油资源方面经验丰富,其相关活动都执行最高程度的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
2013年,北极理事会纳入六个永久观察员国家,其中五个都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
本次大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韩国和印度参与非常积极,他们都印制了宣传册,对自身进行推介。
上海同济大学的学者苏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北极国家已经意识到域外国家参与的重要性,因为北极资源潜力虽然大但开发必须走合作的路线,中国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未来航道开辟出来后,使用最多的就是东亚国家。
2013年,中国首次超越韩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船舶制造国。生产力与技术的发展齐头并进,提升了质量,扩大了市场。中国正在日益成为来自世界各地船东订单的首选地。船舶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和船舶交付质量在逐步提升,与北极的交往日益密切。
此外,201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战略评估2013》,该报告称,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便捷的航运条件,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特罗姆瑟大学社会学系政治科学及社区规划教授拉斯姆斯认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是导致北极议题“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参与北极事务过程中,中国与北极国家之间存在一个需要相互适应的过程。
“从中国角度来说,应该以一种合作、非挑衅的方式参与北极事务;而从北极国家的角度来说,这些国家也应该以一种合作、非威胁性的方式接纳中国,将中国整合进北极事务中来。”拉斯姆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