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费孝通学术思想的“根”与“魂”

2016-02-24胡先锐

西部皮革 2016年14期
关键词:费孝通学术思想社会学

胡先锐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浅论费孝通学术思想的“根”与“魂”

胡先锐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就卓越,功业不凡。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1994年,获该年度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1998年,获“霍英东杰出奖”等。费孝通先生之所以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与他科学的治学方法、高尚的学术品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费孝通先生没有落入传统学术专注于义理阐释的窠臼之中,而是站在民族振兴、富民强国的立场上认为做学问在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他把学术当作是“有用的知识”,而不是空谈,他深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费孝通指出:“‘为研究而研究’是一辈‘寄生性’学术的护身符,‘学术尊严’我是不从的。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亦是功能),亦可以做食粮的。”[1]

费孝通这种重视知识有用性或者说知识实践性的观点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第一,由费老学术价值观、人生观所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初,那是一个风雨飘零的年代,众多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艰苦探索,费孝通作为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其中主流的思想就是如何改造中国并摆脱穷困潦倒的处境。费孝通在1930年“弃医从社”开始就已经表明要立志认识中国并最终改造中国,正如费老自己所说:“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2]第二,费孝通受到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的影响,尤其是他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以及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派克先生对其影响颇为巨大,正是由于派克的影响,费孝通决定走出校门迈向社会,1935年费孝通在多方人员的帮助下和妻子一起前往大瑶山实地调查,开始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漫漫长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完成了许多独树一帜的学术创新。

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卓越成就与费老别具一格的治学方法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联,这一切都归结于费老学术思想之“根”。费老学术思想“根”之所在——中国乡村,这既是生他养他的热土,也是他一生眷恋的精神家园。

社会学理论原本是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新学科,起初进入中国可以说是格格不入,毫无生机,停留在课堂讲授,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费孝通先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带头将社会学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翻开了社会学中国化的新篇章。费老深入乡村山野了解中国农民生活,在大瑶山期间对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深有感触,所以费老立志要完成富民强国的愿望,进而使得千万万中国农民兄弟走出困境拥抱幸福。费老曾经说过:“我从早年立志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可以说,一生的心思没有离开过农村和农民。推动我一生学术工作的主要动力,就是希望为农民富足、农村兴旺、中国强盛做点实事。”基于这个出发点费老多次到全国各地农村去作实地调查,从早期的《花蓝瑶社会组织》、《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无不体现费老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决心。他一生26次造访江村,年逾9旬还脚踏祖国的水水水水,访问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费老提出的“乡村工业”、“小城镇,大问题”等创新理论思想都是深入中国乡村实际研究而得来的,费老看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村问题是关乎全局的大问题,而农村问题的解决则要符合中国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费老一生的学术追求找到了自己的“根”——中国乡村,正是这个“根”才生长出注重实际的治学方法和一心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两大枝干,在这两大枝干上结出了的辉煌成果。

费老一生堪称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注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基本精神,这是费老学术思想之“魂”。

费孝通一生就是一篇阐释自强不息的“文章”,费老一生荣誉无数,这些荣誉背后伴随着费老一生的艰辛和坎坷,费老曾经多次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打击,丧妻之痛、右派之冤、文革之辱等挫折无不让费老倍感天道无常,然而费老面对这一切磨难皆没有一蹶不振,始终心系中国乡村、中国农民。

费老拥有厚德载物之心。文革过后,国家要恢复社会学地位费老在失意中不计前嫌,毅然担起重建中国社会学重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社会学工作者,贡献巨大。对于爱妻丧生之地大瑶山他也充满感情,他说:“瑶山并不都是陷阱,更不是个可怕的地狱。瑶山是充满着友爱的桃源!我们的不幸,是我们自己的失误,所以希望我们这次不幸并不成为他人‘前车之鉴’,使大家裹足不前。”[4]由此可见费老的广阔心胸,其心怀天下,毫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以私心度事,大度能忍天下难忍之事,充分体现其厚德载物之心。费老的厚德载物其实是自强不息的另外一种阐释,容忍是为了积蓄力量,是为了能够重新站起来并站的更高。归根结底是为了费老毕生的愿望——富民强国。

费老最令人钦佩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富民强国”的初衷,走南闯北,潜心中国乡村实地研究,为中国社会发展进言献策,为国家繁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费老一生不过是在做一件事情——为祖国做点实事,这充分体现了费老关注国计民生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当代青年,做学问首先就应该学做“费孝通”,尤其是学习费老学术思想的“根”与“魂”,立志富民强国,将所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再论社会变迁.社会研究复刊,1937年第64期.

[2]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读书,1990年第8期.

[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480页.

作者简介:胡先锐(1990-),男,汉族,安徽六安人,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143-01

猜你喜欢

费孝通学术思想社会学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