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清河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2016-02-24安静
安静
铁岭市清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探讨清河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安静
铁岭市清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玉米是铁岭市清河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在16万亩左右,2015年全区玉米单产最高已达到900千克/亩以上,平均单产在500千克/亩左右。
一、玉米螟的发生与危害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大敌,一般为害可造成减产10%,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以上,由于玉米螟为害隐蔽,不易被人们发现而忽视,常常形成哑巴灾。多年来,防治玉米螟,特别是二代玉米螟防控技术,一直是当地植保工作的攻关难点之一。
玉米螟在当地一般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及根茬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期,历期17~24天。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扩散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1~3龄幼虫群集在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为害。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蛹,蛹期6~10天。6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第一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为6月上旬,盛发期为6月中、下旬,历期约30~40天;第二代玉米螟田间落卵始期为7月底至8月上旬,8月上、中旬为二代卵盛期。
二、影响玉米螟发生和为害的因素
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程度,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切。适宜的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长期干旱,会使卵量减少。
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害虫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防治效果。因此准确、详细掌握靶标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及落卵数量及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1.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准备工作
(1)组织好人力,要以自然屯为单位,根据玉米田面积确定放蜂人数,约每150~200亩安排一个人为宜,人员要求身体健康,有责任心。
(2)成立专业化防治队伍,集中培训放蜂人员,使每个放蜂人员掌握放蜂技术要点,都会田间操作。
(3)做好预测预报,掌握玉米螟卵块发生期,当百株玉米出现1~1.5块卵时,做到统一、及时、准确放蜂。
2.蜂卡投放方法
(1)确定放蜂时间和放蜂数量。从6月10日开始每天在玉米田中定点观察玉米螟卵发生情况,当平均每百株玉米落卵1.0~1.5块时是第一次放蜂的适期。一般每亩2.0万头,第一次蜂量0.8万头,第二次蜂量1.2万头。
(2)具体做法:以玉米田块为单位每亩两块蜂卡,每块蜂卡50粒卵(每粒卵80头蜂),大面积放蜂,距边行15垄,地头15步放一点,中间30垅,30步放一点。第二次放蜂时间与第一次放蜂时间间隔5~7天,做法同第一次,不同的是蜂卡卵量加大,每小块蜂卡75粒卵。第二次放蜂方法同第一次。蜂卡别的位置一定要在玉米植株叶片的中上部位,将蜂卡别放在叶背面叶脉基部1/3处,用牙签或火柴杆别住,防止被风刮掉和被露水冲淋。
3.放蜂应注意事项
(1)准确掌握蜂卵发育进度。
(2)赤眼蜂产品不耐贮存,请不要与农药、化肥混放,防止阳光直射,避免雨水直接冲洗。
(3)一定要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安排,连片防治。
(4)一定要按操作要求的点数、距离、密度投放蜂卡。要保证单位面积的放蜂量和放蜂次数。
(5)一定要注意蜂卡别放位置。别放的位置要适当,不准放在顶尖上,更不能将蜂卡放在玉米心叶内或扔在田间。
(6)放蜂时如遇小雨,可继续放蜂,如遇大雨,将蜂放在阴凉黑暗处平摊,雨后立即放蜂。
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优点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生物防治技术,优点是环保、安全、无毒、使用方法简单、省工等,并可以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1.不污染环境,无农药残留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先进生物防治技术,它利用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由于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不会污染环境,更不能在玉米秸秆和籽粒中形成农药残留
2.省工省力,成本低
赤眼蜂防玉米螟操作简单,每亩地只别两块蜂卡,每人每天可放蜂150~200亩,而使用药剂防治方法只能防治5亩。应用蜂防技术每亩防治成本仅需1.5元,而投撒颗粒剂亩成本达2元。
3.防治效果好,经济效益高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可达60%左右,亩增产25千克玉米,亩增加产值50元左右,按照玉米种植面积16万亩计算,全区可以增产4000吨,增加产值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