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的课程综合素质考核改革探讨与实践*
2016-02-23郭立荣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形态学实验室贵州遵义563003
韩 勇,郭立荣(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形态学实验室,贵州遵义563003)
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的课程综合素质考核改革探讨与实践*
韩勇1,郭立荣2(遵义医学院:1.生理学教研室;2.形态学实验室,贵州遵义563003)
【提要】该文针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探讨生理学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实践引入形成性考核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开展了期末综合素质考核改革的实践探索,采取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以考核综合素质为主旨,为深化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考试改革,确保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课程;教育考核;教育,医学;形成性评价;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2011年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质量评价制度,确保医学教育教学质量。针对该要求,近年来我国各高等医学教育院校相继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1-3],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课程考试制度改革明显滞后,许多院校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水平上,尚未健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4-5]。
1 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课程考试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方式单一、内容单一、单次考试决定学生的课程掌握水平等方面。传统应试教育考试的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为辅,主要采取笔试的手段考核,很少采用口试答辩的方式。考核内容单一,由于闭卷笔试的局限,只能考核学生对于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记忆,无法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次考试就决定课程掌握水平的“一考定终身”模式无法考量学生知识、实践技能的形成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各方面才能,而且滋长了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考试中作弊等应试教育中常见的投机行为。
1.2高分低能现象明显目前很多院校均以分数成绩作为考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水平如何,片面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如学生升级、毕业、学位获得,甚至奖学金、评优等方面,均以学生课程期末考试分数为衡量指标,这就助长了学生围着考试转,而忽视平时能力的养成。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考试成绩优秀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很高的临床工作。
1.3重成绩、轻总结分析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只等分数公布,至于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未能答上的难题等不再理会,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分数决定一切。而对于试卷的成绩分析方面,由于临近学期末,批改试卷、上报成绩等事情要求时间比较紧,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草草了事,很少认真考虑学生在试卷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判断课堂教学及试卷命题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这样根本无法发挥课程考试对于教学进程的反馈作用。
1.4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由于单一形式的课程考试模式,教师、学生均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尝试,但是最终无法在课程考核上体现,这种状况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改变课程考核模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才能充分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根据具体课程考核的实施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2 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
2.1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针对“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的诸多弊端,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探索[6-8]。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新的考核模式,由美国教育学家Browm首先引入教育领域[9]。与终结性评价不同,这种考核模式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核,将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更正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及时总结所学知识,有效避免“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也促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及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
2.2考核内容的改革基于形成性评价考核的要求,阶段性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可包括多项考核内容,如平时课堂考核(出勤、课前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等)、平时理论考核(阶段性测试、形成性作业等)、期末理论考核(闭卷形式)、期末理论综合素质考核(学生汇报形式,专家提问答辩)。通过如此阶段性全方位的综合考核及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程综合素质考核改革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适应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鉴定、引导和激励功能,在理论教学改革及实验教学改革基础上,作者对所授《生理学》课程进行了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
3.1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以考核综合素质为主旨,针对本学科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不同形式、不同权重的考核。
3.2平时考核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实践(1)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平时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考核除包括课前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及出勤率等方面外,还针对临床等专业大课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分组的方式,从每一章节中留出一部分内容,以自愿的形式由一组学生进行课后讨论,然后选出1~2名代表以PPT的形式进行课上汇报。这种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总结及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普遍积极性较高,一些学生制作的PPT逻辑性、知识拓展方面和美观程度甚至超越了任课教师;由于学生之间有更为相似的思维模式,所以讲授方式也易于被其他学生所接受。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学习风气发生了明显改变,淡化了以考试为目的被动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了乐趣和成就感。(2)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平时考核,主要采取阶段性测试和形成性作业等方式开展。阶段性测试主要在几个重要的章节结束后以开卷形式进行,任课教师随机抽查若干份试卷,认真审阅后给予反馈。形成性作业按照大纲要求合理设置题目,合计3次,对于每一份形成性作业要求教研室教师进行认真批改计分。
基于平时学习态度、能力及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建立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一览表,并阶段性统计、总结,作为期末考试综合能力测试改革的依据。
3.3期末考核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实践(1)闭卷形式的理论考试改革:闭卷考试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的掌握情况,是衡量学生对一些基本、必备知识的记忆。首先实行了“考”、“教”分离制度,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改善了试题中不同题型的权重比,加大了主观题比重,即简答及论述题,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解答,考查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2)答辩形式的理论及能力综合素质测评考试改革:期末考试除进行闭卷考试外,教师增加了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答辩考试。具体实施根据临床等大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形成性评价成绩为依据,在专业班级形成性评价成绩中的前10%的学生中,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开展。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生理学》课程中重点内容,独立制作PPT课件进行15 min的汇报,答辩时间选择在期末闭卷考试前1周进行,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重点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及应用能力,采用教师评分、学生互评、教师提问学生答辩等方式综合评定。
具体实施如下:(1)学生PPT汇报,占70%,要求汇报内容符合大纲要求,汇报目标明确;汇报内容层次清晰、组织合理;对于所汇报的概念、原理掌握准确,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善于联系实际,体现自主和探究式学习及创新思维等。设置具体的考核标准,通过《生理学课程理论综合素质考核评分表》具体体现。(2)汇报答辩,占10%,针对学生具体汇报内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考评成员由生理学教研室5名教师,1名学校督导组专家或相关学科教师及学生代表1名构成。(3)口试回答基础理论问题,占20%,在试题库中抽取20道重点题目,学生随机抽取2道题目给予回答。通过以上3种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7位考评组成员分别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总分平均后折合70%最终计入理论综合素质考核成绩。对于最终成绩达到70分以上者,可以提出期末闭卷考试的免试申请,教研室及学院教学督导最终审核并上报学校备案。3.4最终课程结业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加大了平时形成性评价的权重,其中平时学习态度及能力水平测试占总成绩的10%;平时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末终评考核分为2种情况进行评定,即闭卷考试成绩(70%)和答辩形式的综合素质考核(70%)。
4 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反思
通过上述考试改革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开始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主动查阅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其次,通过平时课堂多次分组讨论、总结讲授相关知识的锻炼,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讲授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到学期末很多同学均能很好地应用PPT组织相关知识进行流畅的讲授。通过这种平时的自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展示自己、获取能力为目标,从学习中不断体现自身价值。在期末的综合能力测试PPT汇报答辩过程中,一些学生的讲授非常精彩,甚至某些方面值得任课教师学习,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在课程考试改革实践过程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不断摸索改进。第一,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实践。如本学科课程属于医学基础课程,所有医学专业班级均为必修课,临床等大专业班级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导致平时形成性评价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另外,答辩形式的期末考核也只能在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汇报答辩的自愿报名情况作者也发现,在未进入平时形成性考核前10%的很多学生也希望能参加这种形式的考试,展示自己,但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也考虑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前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所有学生的“因材施考”。第二,无论是期末闭卷考试加大主观题目的权重方面,还是在汇报答辩的考核方式,参与考评的教师主观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课程考试改革的顺利实施,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单单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考试改革无法满足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管理制度亟待做出相应调整,改变学生分数至上的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进程中,而不是以科研水平来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
总之,只有重视上述几方面的主要问题,才能不断深化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考试改革,建立健全质量评价制度,确保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培养出具有很高临床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学生。
[1]孙筱雅,范耿.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5):330-332.
[2]周荣丽.现代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5(30):8.
[3]边玮玮.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3):292-294.
[4]庹必阳,韦兴伍,姚艳丽,等.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86-87.
[5]徐彤彤,吕祥威.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2):1560-1561.
[6]于洁,底会娟.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党史博采:理论,2015(1):54-55.
[7]张涛,李敏.形成性考核评价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5(3):40-41.
[8]王卫群,李翠英,贾雪梅,等.医学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168-171.
[9]拜得兰,于宏伟.形成性评价及其研究综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6):32.
[10]杨雅骊,方伟,陈敏,等.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评价体系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合理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1022-1025.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1.060
C
1009-5519(2016)11-1746-03
贵州省科学技术资助项目(黔科合LH字[2014]7544号)。
(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