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专业内涵发展模式探讨
2016-02-23王灿伟
王灿伟
(山东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网络技术专业内涵发展模式探讨
王灿伟
(山东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被赋以新的时代含义。学科专业作为高校的基本单元,促进其内涵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和物理载体。网络技术专业作为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教育投入及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针对这些矛盾在深入分析网络技术专业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之后,以山东管理学院为例从教学理念、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研究探索专业内涵发展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技术人才,也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内涵发展;专业建设;网络技术;教学质量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新的重要增长极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受益于国内高校外延式发展策略的利好影响,均在校园规模和学生数量上有了长足发展,但对由此带来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教学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矛盾在升本评估和验收评估中有所体现,如不尽快转换发展方式研究解决方案势必会影响进一步发展动力[1]。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地方挖掘自身特色,走特色创新内涵发展道路。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现高校内涵发展的直接抓手,因此,专业的内涵发展是实现高校内涵发展的具体物理体现。
1.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历史积淀不够,导致影响专业发展的矛盾出现。网络技术专业作为技术更新最快、硬件投入较大的工科专业之一,矛盾更为突出。
1.1 专业定位与地域行情之间的矛盾
山东省蓝黄两区经济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及西部经济隆起带等经济发展规划正在逐步落实,山东省在推动两化融合方面也出台了积极的支持政策,国家“三网融合”也在山东稳步有序推进,山东26个城市进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列,这些给山东ICT相关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浪潮集团齐鲁软件园等IT龙头企业以及华为锐捷等著名品牌驻地方办事机构引领行业发展动向。政策的支持龙头企业的引领使得山东ICT行业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山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而目前学校在专业定位上存在向著名高校的品牌专业“背靠大树”现象,在专业设置上秉承了严谨特性,盲目从众,导致专业定位游离地方行情之外,无法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缺乏自己特色,发展动力不足[2]。
1.2 教师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
理论课程的引导对激发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应用潜能至关重要[3];另一方面企业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对主流的技能需求掌握相对及时,企业的反馈信息对更新理论教学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理论教学和企业技能需求之间应属于相互融合的“鱼水关系”。然而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很多是从高校走向高校,真正“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4],骨干教师难以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于是一方是课堂上“津津乐道”,另一方则是“埋头苦干”,使得双方成了“油水关系”。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矛盾,2013年41所新建本科高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平均80.5%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格(公办院校为80%)[1],超过1/4的新建本科高校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不合格。如何将教师善于“传道授业”的特长与企业对实用技能的掌握有机结合起来是网络技术专业内涵发展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3 传统教学理念与新学情之间的矛盾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过程总的认识和持有的整体观念,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对大学理念作过集中表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西方教学理念崇尚自由平等,与中国传统“学达性天”、“下学而上达”颇具神似,高校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理念与西方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5]。教学理念必须与具体时代和地域学情相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高等教育虽经历深化教学改革,但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高校教学仍以“师本位”为主旋律,呈现明显的以“三教为中心”特点----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地点以教室为中心,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坐而论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知识的系统化以及完整性大有裨益,且有利于教师控制讲授进度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质量评价。90后的中国大学生期盼一种更灵活的个性化学习形式。网络技术专业部分验证性实验本身蕴含着理论知识,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向往。另外,实践操作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现象更为普遍。这种学情下“坐而论道”式的教学形式禁锢了他们探索新鲜事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矛盾在“学评教”中暴露明显。其次,高校教学理念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相对滞后。然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感恩之心以及奉献精神等非技能素质与职业素养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高校作为学生求学阶段的末班车也是与社会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其在提高当代大学生必备精神素养方面的短板明显影响了优质对口就业质量,进而影响专业发展。
1.4 仪器设备投入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说实践教学支出是制约工科类专业发展的原因之一,网络技术专业更是如此。首先网络设备价格昂贵,其次,教学用网络设备与生产环境网络设备相比功能相似,但生产环境网络设备一般只需布网或故障调试时设置,而教学用网络设备操作频次更多,日常维护维修费用相对更高。最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设备更新周期,这将使得建设支持主流网络技术实验室的投入更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才市场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没有先进仪器设备培养实用技能只能是“纸上谈兵”。41所参评新建本科评估高校中17%的高校在“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及利用”观测点上不合格,12.2%的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不合格[1]。如何在教学投入与主流实用技能之间权衡也是探索专业发展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2.内涵发展概念解读及专业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2.1 内涵发展概念解读
内涵发展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含义指借助挖掘公立高校系统内部原有潜力方式扩展高等教育容量,亦称体制内扩张[6]。内涵发展在不同时期被赋以不同含义。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左右“内涵发展”主要通过高校规模扩展来提升办学效益,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延式发展”。这一模式成就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百年梦想。我国进入马丁·特罗所谓“大众教育阶段”,本文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借此契机建立。但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到2006年高校扩招增幅被削减为5%标志着我国高校进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亦即现在所谓“内涵发展”模式[7]。从目标上讲,无论“外延发展”还是“内涵发展”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办学效益缓解当时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与建设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只不过在不同时期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不同而已。因此在理解“内涵发展”概念时赋以时代含义更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8],截至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1997年全国在校生总数为335.08万人,2014年比大规模扩招前在校生规模增长10倍多,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1997年全国校均规模为3112人,2014年达8571人,规模扩展速度堪称世界之最。“外延发展”模式已使高校在培养模式及管理体制方面远远落后于大众教育应然步伐,高校债台高筑、生均投入不足、师资短缺、生源质量下降导致因教育性失业带来的教育信任危机被推上风口浪尖。高校不得不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
2.2 网络技术专业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2.2.1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所迫 目前山东正在进行转方式、调结构的改革发展,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更为紧密,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态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特色,网络技术完全符合当前山东省域特别是济南周边地区的发展要求。山东管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该主动担当起为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和义务,顺应这一形势在高校专业调整中找准特色保持新鲜活力和较强竞争力。
2.2.2 由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所决定 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一线具体落实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探索。学科专业作为高校教学的基本单元和物理平台,可视为当前高校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专业质量落实不到位,没有特色专业做支撑,学校定位便会根基不牢。因此,在既定教育机制下探索专业内涵发展属于内涵发展的“落地”阶段,可操作性更强,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现实意义。
2.2.3 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工科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仪器仪表设备的需求较大,不同专业之间,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对实验环境要求迥异。专业内涵发展强调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同时以学习情境为单元离散课程内部的内聚关系,提高专业课程之间的耦合度。因此,专业内涵发展可以有效利用专业群之间的实验环境,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删减专业课程之间重复实验内容。
2.2.4 由专业发展自身特点所决定 网络技术专业属于硬件投入较大的工科类专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为达到实用型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每生实验设备投入额在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按外延发展模式,实验设备的巨额投入使高校财务难以承受。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说这种模式效益太低,将会使得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打折扣。专业内涵发展强调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在基本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大幅改善实践条件,完善实验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专业内涵发展路径探索
本节拟以山东管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从教学理念、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境四个维度分析其在近几年专业发展上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3.1 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山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智力支撑,山东管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牢固树立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化教学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摈弃传统以“三教”为中心的教学形式,鼓励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阶段研究探索以“三性实验”(即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主的实验设置。在深入分析网络专业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基础上,提出“差别化培养方式”,探索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差别化培养多层次网络技术人才。通过“学评教”“教评学”双向活动优化专业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索“纵横交错”的人才培育模式,即在“横向”维度上以年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进行常规管理;在“纵向”维度上以专业为单位由专业课老师担任“学业导师”进行学业指导,学院和教研室每个学期对“学业导师”进行指导和考核。在专业课教师中牢固树立“发展是永恒的,稳定是相对的”教改长效机制,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在长效教改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总结提炼了TEISPA六步教学法,即专业课教师授课前先分发任务书(Task distributing);对项目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Explaining about the project);学生通过查阅专业图书、搜索网络资源等方式进行独立学习(Independent learning);在模拟软件上进行仿真试验(Simulation test);通过仿真试验能让学生更清楚操作效果,避免损坏昂贵实验设备和器材,仿真试验通过后学生可在真实实验器材上进行实践实训(Practical training);最后任课教师对本次实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提升,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应用技能有了提升(Advanced skills)。
3.2 立足地方明确专业定位
依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学专项课题,笔者走访了济南周边大量网络相关行业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和课题组多次研讨提出“注重基础,增强素质,突出能力,优化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确立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作为主线。
我们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在两个就业方向:网络工程以及网站开发。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偏向网络硬件设备,主攻地址网络;网站开发主要侧重软件,主攻数据网络。每个就业方向下设不同学习模块。
3.3 依据“3-3-2”原则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定位,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就业方向课。公共课注重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对专业课的“奠基”作用;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技能”,将企业一线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就业方向课则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划分出几个与本专业对口的人才缺口比较大的就业方向群,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专业在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过程中提出“3-3-2”原则,即优化课程结构按照“重构”模块化、“综合”模块化以及“自主”模块化三个模块化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调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应用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融合”以及“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三个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教、学、做、考”一体化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两个一体化。
课程结构上注重与专业内其他课程的融合,共同支撑起应用技能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增强专业内课程之间的耦合度。课程内部“削枝强干”,以实际案例建立相对独立的学习情境,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习情境之间不再按系统分章节进行编排,难易程度上遵循循序渐进关系。课程内部学习情境之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有效降低课程内部的内聚度。
3.4 全方位优化教学环境,助力实践教学
我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创建了可供任何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可访问的Tri_A专业课程资源服务器,另外,还建立网络专业小书架,方便查阅学习资料。近几年来学校累计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网站开发和网络安全四大校内实训室。系统化的实训室和一流的实训设备为本专业内涵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平台”。在学生活动中积极开展“SOS第二课堂”,其宗旨是:锻炼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服务社会。“第二课堂”为本专业内涵发展提供了有趣的“延伸平台”。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一系列战略机制拓展国际化视野,建立起一支梯队式教学科研团队,为引领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平台”。利用Internet博客、微博、电子邮箱、QQ群等方式促进广义教学上的师生互动,拓展了课堂教学领域,为专业内涵发展提供了灵活的“交流平台”。为降低网络设备日常维护费用,提高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搭建华为思科等虚拟网络仿真环境,为专业内涵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虚拟平台”。此外,我们积极探索以开放共享为中心的实验室管理机制[9],学生通过校园一卡通成功预约机位之后可按约定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进行扩充实验操作,去掉了在实验室管理上的时间约束,为学生胜任岗位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弹力平台”。
4.总结及讨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传统发展模式涌现出一些新的矛盾,为满足人们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急迫需求,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被赋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其发展特点更为突出,因此尤为值得探索研究。学科专业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单元,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直接抓手,因此,本文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以山东管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从学科专业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影响该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剖析了专业内涵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在教学理念、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四个维度探讨了山东管理学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师资水平、学生学情、校园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诸多因素的联合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短板效应。在后续的教改进程中如何对这些方面改进以推进高校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值得高教研究者们继续思考和探索。比如师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教师数量以及师资培训都存在大范围不达标现象。高校内涵发展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开展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迫切需求?校企合作和专业共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已获得各方认可,但校企合作和专业共建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学校和企业多边关系,各方关注的利益点不同,因此如何协调多边关系寻求利益共赢点是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首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内涵发展将是一个漫长而富有创新性任务,期盼更多研究者另辟新作,解惑释疑!
[1]钟秉林.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06)P68-72.
[2]丁晓昌.省域统筹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3(02)P8-11.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30)P81-84.
[4]张丽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16)P15-16.
[5]王战军,乔伟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理念和新制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35)P29-34.
[6]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J].求是2003(10)P52.
[7]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10.
[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http://vdisk.weibo.com/ s/AxpkCskkdXFz2015.7.
[9]李珉高.校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P40-41.
TP3
A
1009-5624(2016)05-0027-04
王灿伟(1980-),男,山东聊城,山东管理学院,讲师,网络教研室主任,硕士,南京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云计算技术及应用.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计算机教学专项课题“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BJ1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