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甲硝唑对牛、羊产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2016-02-23马志鹏汉吉业
马志鹏,汉吉业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张掖 734000)
外用甲硝唑对牛、羊产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马志鹏,汉吉业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甲硝唑是一种白色、微黄色晶体或者粉末的化学品,有轻微的臭味,味道偏苦又带有咸味。在水或者氯仿中微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乙醚中极微溶解。具备广谱抗原虫和抗厌氧菌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本文主要分析外用甲硝唑对牛、羊产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牛羊;产道疾病;甲硝唑;外用疗效
牛羊由于胎盘为母子形,加上本身又为反刍类动物,因此生产后很容易因为胎盘滞留和产道出现炎症,加大再次怀孕的难度,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尿淋、发热、精神不振等症状[1]。对于该类病症的患畜,可以利用甲硝唑进行治疗,甲硝唑具有强效抗厌氧菌功效,而且价格低廉,基本不会发生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本文主要研究外用甲硝唑对牛羊产道疾病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基本情况
选取有产道疾病的牛羊共18例,其中牛11例,奶牛4例,黄牛7例;羊7例,细毛羊3例,南江黄羊4例。所有牛羊经检查均符合产道疾病诊断标准,其中有6例牛羊为阴道发炎、12例牛羊为子宫内膜发炎。外用甲硝唑给患病牛羊使用2~3次,部分患病牛羊阴道炎症得以消除,对于没有治愈的患病牛羊,加以使用庆大霉素和青霉素等消炎药物,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牛羊,还可以使用中药进行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症状
比较普遍的症状是阴道黏膜颜色变暗,出现肿胀和出血症状,黏膜表面还有液体渗出,有时是渗出腥臭的红色分泌物,患病牛羊常用尾巴擦蹭外阴,并且常做出排泄的姿势,排泄量少但是次数增多,常有不安、焦躁的表现。有的患病牛羊还会出现假发情情况,数次交配也无法怀孕。严重的患病牛羊甚至会出现体温升高、尿液呈红色、采食速度缓慢、分泌物增多、情绪低沉、喜欢卧地不愿行动等情况、奶羊奶牛的产奶量有所降低。
3诊断
主要根据牛羊症状作出相应的诊断,对于奶牛可根据其体型较大的特点观察其配种的过程、生产结束后的饲养和管理等情况,从而分析奶牛的致病因素。还可以通过揉抚奶牛子宫、观察奶牛阴道内分泌物数量是否变化,为奶牛进行直肠检查,观察奶牛子宫体、角的形状大小是否正常,观察奶牛精神反应等来判断奶牛子宫内膜是否发生炎症[2]。如果发现奶牛子宫角增大,有疼痛感,摸起来有面团感觉,偶尔有波动情况,则可以诊断为患病奶牛。
对于羊来说,一般病情较轻的羊从外观上看不出异常表现或者症状,只有病情较重的羊会表现出食欲减退、喜于卧地而懒于行动、体型偏瘦、尾部分泌物增多且有结块表现、外阴出现肿胀、喜欢摆尾、表现不安,发情时间不定,多次交配难以怀孕。
对患病牛羊进行阴道检查,对阴道进行消毒后利用开张器打开患病牛羊阴道,检查阴道内分泌物和黏膜。病情较轻的牛羊阴道内正常,发情也正常,只是多次交配也不能怀孕,病情严重的牛羊子宫颈外口会出现充血、松弛、肿胀现象,有的牛羊还会出现溃疡,分泌物的颜色较深、味道较重[3]。
4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病牛羊主要使用甲硝唑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牛羊则需要加以使用消毒药物冲洗患病牛羊阴道,为患病牛羊灌服中药煎煮成的药汤,注射消炎药物。治疗的最终原则是恢复牛羊体能、增强患病牛羊的抵抗力、消除患病牛羊的炎症,根据患病牛羊的病情轻重、具体症状给予对应的治疗。除了对患病牛羊本身的治疗,还需要注意保证牛羊生活场所的干燥、通风,定期打扫卫生,最大程度降低外部因素对牛羊造成的感染。对患病牛羊用药后,密切观察牛羊的反应,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牛羊,应该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5结语
牛羊由于其反刍特征较容易于产后出现产道炎症和胎盘滞留等并发症,加大了再孕的难度,病情较重的患病牛羊甚至会出现体温升高、进食缓慢、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尿闭或者尿淋等全身症状,甲硝唑是常用于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抗厌氧菌、抗滴虫、阿米巴的一种药物,该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对产道疾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好,副作用小,外用后不会出现任何过敏等不良反应,对患有产道疾病的牛羊治疗效果显著。饲养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改善对牛羊的管理方法,更新管理理念。除了保持牛羊生活场所的干净、通风,还需要在为牛羊进行阴道检查、剥离胎衣、人工授精前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由于感染对牛羊产道造成损伤,如有需要,生产完后及时清洗牛羊子宫,灌注中药汤剂补充其营养。
参考文献:
[1] 舒常永,张新光.奶牛分娩时产道损伤的预防方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2,30(12):127-128.
[2] 姚文超,李秋玲,郭孝.优质苜蓿青干草在奶牛生产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0(16):131-132.
[3] 李黔军,黄雪飞.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生产上的应用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0(03):69-70.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105-01
中图分类号:S858.2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马志鹏(1982-),男,甘肃张掖人,本科,助理兽医师。长期从事黄牛改良及奶牛产科疾病防治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