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生产中不应忽视的几种病症及其防治
2016-02-23薛淑梅
薛淑梅
(黑龙江省依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500)
养鸡生产中不应忽视的几种病症及其防治
薛淑梅
(黑龙江省依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500)
摘要:随着我国各地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也会产生许多疾病,如果饲养者在临床生产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鸡群发病,严重时会造成死亡,带来经济损失。所以,应了解几种常见且不应该忽视的疾病,并且给予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鸡;疾病;防治
1传染性气管炎
若鸡群中发现有鸡表现出打呼噜、咳血或者长鸣的症状,很快就会波及全群,导致所有鸡只出现病症表现,临床生产工作中可以初步诊断为传染性气管炎。传染性气管炎是由于鸡只体内入侵了一种病毒而引起的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该病一般会有持续7~14d的发病过程。病鸡在感染之后的5~6d内开始出现死亡,通常有20%~50%的死亡率,即使是存活的鸡通常也都会成为带毒鸡在鸡群中传染健康鸡,从而最终感染整个鸡群。传染性气管炎患鸡的患病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有带血的渗出物存在于患病鸡只的气管中,即平时所说的咳血,喉头或气管处为该病患鸡的主要病变部位。该病一般都有2~12d的潜伏期。感染初期的患鸡眼睛多水,病鸡烦躁不安常常是因为呼吸困难,咳嗽是普遍的患病表现,打喷嚏。仔细观察可见患鸡的口内有带血块的渗出物不断的排出,导致患鸡死亡的原因是排不出血块窒息而死。
预防传染性气管炎可以给鸡群接种弱毒疫苗,采用滴鼻、滴眼,或用小棉球(刷子)将疫苗刷在泄殖腔黏膜上。接种后4~5d局部免疫没有反应的鸡只,应该再次进行接种。
2中暑
太阳辐射强烈或者高温刺激都可以导致鸡群中暑。中暑鸡只张口呼吸而且呼吸困难,部分中暑鸡有呼噜声,食欲降低,部分中暑鸡甚至出现绝食的情况,饮水量增加,精神萎靡,不愿活动,有的中暑鸡卧于笼底,可见其冠发绀,体温可能会升高至45℃以上;轻度中暑的鸡生长和产蛋量受到影响,而严重中暑的鸡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
蛋鸡中暑一般发生在气温超过32℃,通风情况差并且卫生条件不良的鸡舍中,舍温越高鸡中暑的程度越严重,如果舍温高于39℃的条件下蛋鸡会由于中暑而死亡并且死亡数量很大。种鸡,尤其是肉用种鸡不耐高温,中暑后先死亡的鸡一般是体格健壮肥胖的,特别是高产蛋鸡群极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中暑鸡只出现死亡最多的时间是晚上7~9时。
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喷水、通风等措施可以降低鸡舍内的温度。喷水降温可以在每天中午12时以后进行,可以采用高压喷雾器对鸡舍内空间隔2~4h进行1次清凉井水的喷洒措施,可降低4~7℃舍内温度。还可以用凉水泼洒舍内地面,同时一定要将门窗打开,进行对流通风,避免舍内湿度过大同样会对鸡只产生不利的影响。将鸡舍的前后窗都打开以保证空气可以进行对流,还可以安装换气扇并且功率要大一些,促进舍内的空气流动,将舍内鸡产生的热量及时带走。
鸡群要有充足的饮水,尤其是夏季必须有充足并且清洁的深井水或清凉水,鸡只饮水量增加从而粪便排泄量升高,可以将体内多余的热量带走。在鸡只的饲料中合理添加饲料添加剂,入西瓜皮切碎,每日每只鸡喂50g左右,分3次喂给,中午单独喂,早晚拌入饲料中喂,或者按黄豆100g、石膏粉100g、水10kg的比例,浸泡24h,取浸液作为饮水供鸡只饮用,对于鸡群的抗热能力有促进的效果。将鸡群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适当增加,尤其是夏季温度高,导致鸡只的食欲差且采食量降低,所以应该适当将其采食的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比例提高,这样可以满足营养需要并且提高其体温调节的能力。将饲喂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中午气温高时,鸡只采食量低,所以应该选择早晨、上午和晚上凉爽的时间段让鸡群采食,以提高鸡群的采食量。舍内的粪便必须及时清除,鸡粪中大约85%成分为水,如果长期存在于鸡舍内会使舍内的湿度升高而导致散热能力下降。
发现中暑鸡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死亡的情况发生。发现鸡只暑,马上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位置,同时在其冠、翅翼部进行扎针放血,鸡群加喂十滴水1~2滴、人丹4~5粒,采取以上措施后,大多病鸡可以快速的恢复。
3营养性疾病
鸡因为体内某种营养物质不足而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及生产需要,导致发生营养性疾病。临床生产中可见患鸡消瘦、生长速度降低、瘫痪、眼部有疾患、下痢、毛色无光、啄癖、异嗜等,可能同时会诱发其他的传染病而严重危害鸡群。营养性疾病有许多发病诱因,不仅直接受饲料质量的影响,环境、应激、采食量、代谢也都是营养性疾病的诱因。鸡群在夏季的发病率最高。
根据营养性疾病的不同发病原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第一,防暑降温工作必须到位,比如加强换气、喷洒凉水、遮挡光线等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热应激对鸡群的危害程度,达到减少饮水量,增加采食量,减少体内养分损失,保证机体正常代谢的目的。第二应该正确的贮存饲料,合理的掌握储存时间和条件,尽量给鸡群饲喂新鲜的饲料,避免营养成分流失,导致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足。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075-01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薛淑梅(1974-),女,本科,兽医师。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