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素对棉蚜的毒力及田间防效试验*
2016-02-23杨德松
贺 双,杨德松*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除虫菊素对棉蚜的毒力及田间防效试验*
贺 双,杨德松*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为了给除虫菊素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建议,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2.5%除虫菊素乳油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除虫菊素对棉蚜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但相比于对照药剂其毒力较低,LD50值为112.12 mg/L。田间防效结果显示:除虫菊素对天敌和寄主作物棉花均安全。但如果需要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还需要进行更大面积的试验以及对天敌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除虫菊素;棉蚜;室内毒力;田间防效
天然除虫菊素是由除虫菊花(Pyreyhrum cineriifoliun Trebr)中分离萃取的具有杀虫效果的活性成分[1],其活性成分由6个化合物组成,包括除虫菊素I、除虫菊素II、瓜叶菊素I、瓜叶菊素II、茉酮菊素I、茉酮菊素II组成的[2]。除虫菊素是目前所有杀虫剂中毒性最低的产品之一,对哺乳动物毒性极低,即使偶然吞食也会很快代谢分解[3];除此之外,由于除虫菊素含有1组结构相近的杀虫成分,所以对杀虫有高效广谱性[4-6];除虫菊素触杀作用极强,致死率较高,并且使用浓度较低[7-10]。除虫菊素在防治卫生害虫(家蝇、蚊子、蟑螂)方面具有其他杀虫剂无可替代的优点[11-14],除虫菊素具有作用迅速、击倒性快的极强杀虫效果[15]。龙丽萍等用含有1.5%的除虫菊素防治温室内的蔬菜蚜虫的防效为73.12%~89.21%,施药后3 d的防效为76.69%~91.85%,施药后7 d的防效为72.90%~91.33%,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6]。王庆森等将除虫菊素喷施在茶叶上防除蓟马,药后7 d对有机茶园茶蚜和茶黄蓟马的防效分别为88.44%和69.58%[17]。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目前有关除虫菊素对棉花害虫的防治报道较少[18]。因此,我们进行了2.5%除虫菊素乳油防治棉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以便为除虫菊素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 试验设计
1.1 室内毒力测定
1.1.1 试验材料与药剂
选取整齐一致的无翅成蚜为标准试虫供生物测定。棉蚜由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昆虫实验室提供,棉蚜种群是在室内经过2年的连续无毒饲养,期间从未接触过任何化学农药。饲养和试验后的继续培养是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光周期L∶D=14∶10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
表1 供试药剂及提供单位
1.1.2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毒力测定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叶片浸渍法并加以改进。将带有棉蚜的棉花叶片浸入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渍10 s,取出后晾干,反面朝上放置在培养皿中,在室温(23~28℃)下,24 h后检查死蚜数,用毛笔拨动虫体,试虫不动视为死亡。若未用药处理(对照处理)棉蚜死亡率<20%为有效测定,若棉蚜死亡率>20%,则此次试验处理作废。每种药剂设置5个浓度处理,以丙酮为对照,每个浓度处理20头,5个重复。运用DPS软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Y=A+BX),LC50及LC99值。利用DPS进行数据处理,求不同药剂的毒力回归曲线,求出LC50及其95%置信限。
1.2 除虫菊素的田间药效试验
1.2.1 供试对象与试验地
试验对象为棉蚜,种植的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由石河子市农资店所购,试验地点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棉花种植采用为膜下滴灌。
1.2.2 试验方法
2014-2015年6~8月,依据农药田间试验准则(GB/T 17980.13-2000)进行,每个小区面积为30 m2,重复3次,每小区选取5点取样,每个样点固定2株,每株固定上部有蚜叶片2片。试验在棉蚜发生期进行,施药1次,采用徐州蓝天电动喷雾厂生产的型号6-FM-8电动喷雾器进行处理,保证药液覆盖到整个棉花叶片背面。施药前调查棉蚜的虫口基数,分别在施药后1 d、3 d、7 d和15 d调查固定叶片上的棉蚜的存活数。药效计算方法如下:
死亡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残存虫数)/施药前虫口基数×100 (1)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率)/(1-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2)
采用SPSS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处理,采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法对各处理的死亡率、防效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棉蚜的毒力
表2 5种药剂对棉蚜的室内毒力
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除虫菊素对棉蚜的致死中量(LD50)为112.12 mg/L,远高于其他4种化学药剂,吡蚜酮LD50值为0.65 mg/L、吡虫啉LD50值为0.18 mg/L、噻虫嗪LD50值为0.23 mg/L、啶虫脒LD50值为0.56 mg/L(见表2)。
2.2 不同药剂的田间防效
施药后1 d,供试药剂除虫菊素的各处理棉蚜死亡率在54.56%~66.75%,显著低于其他3种化学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72.43%~74.87%的防效。药后3 d,除虫菊素6 g/L的处理防效最高,达到67.34%,与其它浓度处理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药后7 d,除虫菊素各浓度处理的棉蚜死亡率和防效均比3 d降低,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的化学药剂相比棉蚜死亡率和防效均显著较低。药后15 d,除虫菊素的各浓度处理的防效均低于60%(45.50%~56.78%),显著低于别的化学药剂对棉蚜的防效(92.30%~96.00%)(见表3)。
表3 不同药剂对棉蚜的田间药效
3 讨论与结论
(1)由室内毒力测定的试验结果可以得出,除虫菊素有对棉蚜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LD50值为112.12 mg/L,远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2)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除虫菊素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施药后1d,各处理的虫口死亡率低于70%,低于对照的化学药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防治效果下降的趋势,例如施药后15 d,防治效果不到60%,说明除虫菊素的持效性没有吡虫啉等化学药剂的持效性好,这一试验结果与植物源农药辣椒碱与茶皂素的对棉蚜的试验结果一致[19]。(3)在田间试验期间,由于棉田的天敌虫口数量较少,不能达到试验要求,因此试验结果中没有体现到除虫菊素对天敌的影响,仅在调查中做了记录,观察到与对照小区进行了比较,天敌数量趋于一致。田间试验期间,除虫菊素各浓度处理对棉花生长无明显影响,没有出现药害现象,说明除虫菊素对棉花来说是较安全的药剂。本试验是除虫菊素的田间小区试验,如果需要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还需要进行更大面积的试验以及需要对天敌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本试验中的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虽然是众所周知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只针对棉蚜进行相关的试验,有一定的杀蚜效果,但是杀虫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对除虫菊素的剂型加工、助剂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找能发挥该制剂最佳效果的最佳条件。
[1]陈寿宏.微波协助萃取技术应用于提取天然除虫菊素的工艺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9):31-33.
[2]Niu Z,Wang Q,Liu X,et al.Method for extracting natural pyrethrin utilizing ammonium biphosphate:CN,CN 102349546 B [P].2013.
[3]王耀生,闫秀琴.天然除虫菊的研究与应用[C].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论文集,2003.
[4]黄修柱.天然除虫菊素母药中主要成分质谱分析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4):6-9.
[5]纪文.高效、低毒、广谱、代替滴滴涕的新杀虫剂苄氯菊酯——兼谈除虫菊酯的新进展[J].农药,1976(2):25-28.
[6]穆艳玲.介绍两款植物源杀虫剂[J].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4(11):34-36.
[7]袁宗英,徐来祥,刘爱娜,等.3种剂型的除虫菊素制剂对小菜蛾的毒力差异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61-64.
[8]田梦,陈凯歌,曾鑫年.除虫菊素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触杀和击倒作用[C].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2010.
[9]王尚位,殷关麟,杨忠,等.天然除虫菊素杀螺效果实验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17(3):225-226.
[10]李泳.植物源杀虫剂对储粮害虫米象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1]蔡文凤,吴鹤松,董兴齐,等.天然除虫菊素对印鼠客蚤杀灭效果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12(5):349-351.
[12]范洁茹.天然除虫菊素特性及技术开发研究[C].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2004.
[13]范华锋,卢正秋,徐承龙.天然除虫菊素杀虫气雾剂对淡色库蚊、家蝇及蟑螂的药效试验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6):414-415.
[14]卢正秋,徐承龙.天然除虫菊素杀虫气雾剂对蟑螂的药效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12(4):313-314.
[15]张夏亭,聂秋林,高欣.除虫菊素的杀虫特性与作用机理[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2):22-23.
[16]龙丽萍,凌炎,周国辉,等.除虫菊素对蔬菜蚜虫的防治效果[J].中国瓜菜,2006(4):20-21.
[17]王庆森,刘丰静,王定锋,等.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茶园茶蚜和茶黄蓟马的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1(4):9-12.
[18]王海霞.5%天然除虫菊素防治棉花棉铃虫田间试验效果[J].新疆农业科技,2011(2):54-55.
[19]李慕春,张静,古丽克孜·阿日甫,等.辣椒碱与茶皂素对棉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6):1132-1136.
2016-11-07
石河子大学种植物育种专项 (gxjs2013-yz010;科技支新项目(XBXJ-2012-012)。
*通讯作者:杨德松,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药毒理学。E-mail:yds_agr@sh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