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效用
2016-02-23屈殿英北京理工大学审计处
屈殿英 北京理工大学审计处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效用
屈殿英 北京理工大学审计处
步入21世纪,当我们享受着以计算机为首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带给我们的巨大便利时,审计工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海量的信息资讯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要素,以财会工作为例,过去简单的手工凭证和报表已无法应对信息的巨大扩容,方便高效的会计电算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
(一)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电算化对于抽样和取数与手工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样就可以使审计人员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中来,通过高效的手段,找到审计的关键点或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大大扩展延伸审计范围,从而抽取到足够多的样本。
(二)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利用微型计算机在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地分析,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三)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
在企业、高校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的分析。
(四)有利于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
(五)便于审计档案管理
随着时间推移,审计文件、审计档案越来越多,保管查阅带来不便。一方面每年形成的审计档案必须移交档案室保管,另一方面,每次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都必须调阅上一次审计的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查询或检索就方便多了。但这是一个审计领域的系统工程,前提是要实现审计公文计算机处理,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一)数据的采集
目前常见的得到被审单位的数据方法有以下三种:
(1)使用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数据文。
(2)通过简单设备建立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与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3)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接入被审计单位的局域网络中。通过广域网络远程采集数据只要选择好审计所需要的会计年度就可以进行数据导入,也可通过“账套管理”的“导入账套”功能将其他审计人员采集转换的结果直接导入使用。
目前我单位对于被审单位的数据采集采取第一种方法,即通过使用移动介质拷贝数据文。此方法的优点在于数据拷取一次,可永久保存,方便日后查询;而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对于数据文的获取,不如网络连接获取信息,快捷。由于我们获得的数据信息始终是滞后的,因此也制约了我们开展事中审计的可能。
(二)数据的验证、清理和转换
当完成第一步数据的采集后,就要紧接着进行数据的清理和转换工作。在日常转换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所导入的数据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报表数字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其中,既有我们自己导入操作上的失误,也有被审计单位数据格式不统一的情况。目前我局成立了独立的会计结算中心,对于学校的会计信息处理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因此,可较为有效地避免被审计单位有意更改、隐瞒数据真实情况的发生。
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时,我们会发现存在部门明细事项未导入的情况,而其在原始数据文中确实是实际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在录入凭证摘要时,对于部分摘要内容打了双引号,如:“三八妇女节”购食品,导致审计软件无法对这类事项进行识别。目前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导入数据前,先对此类数据进行调整,人工去除引号。
(三)数据分析
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分析有以下三种方法:
(1)通过“账表分析”,直观地审查被审计单位的总账、明细账、凭证、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数据。
(2)通过“数据分析”,编写SOL语句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审查、分析。
(3)通过“审计方法”,自动开展审计。
现阶段,基于我室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账表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我们对于几个重要事项,如:被审计单位的代办性收费收支余情况,项目经费的使用结存情况等进行分析。
(四)风险防控
审计活动属于高风险职业领域,这种高风险主要来自于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环境,同时也有来自于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质量愈来愈高的厚望和要求。与其他事物一样,计算机审计在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审计软件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软件限于财力、人力等多种因索,无法跟上财务软件的更新步骤,升级措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人员操作风险:审计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审计、会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否则,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有可能偏离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3)计算机数据风险: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改变了传统的记录方式,或被审计单位删改和输入虚假系统数据,使得审计人员采集不真实的数据,造成审计误判,加大审计风险。
针对上述三点风险隐患,前两者我单位通过与用友审计软件的管理员经常保持热线联系,定期维护和在审计软件升级时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的措施来降低风险隐患。对于第三点,基于独立的会计结算中心的成立,且被审计单位普遍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该项隐患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三、当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审计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制度是工作开展的最根本保证,正如审计必须依法进行,计算机审计同样也需要依法办事,但目前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该项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具有的相应的权力和权限、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对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性的规定等相关的立法还很欠缺。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对此法案的完善。
(二)传统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过渡,思维仍有待转变
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部分审计人员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尚未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模式、审计作业方式和作业流程的变革这一巨大的进步。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破除对计算机审计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同时也要学习手工审计中好的做法,在工作中以计算机审计为主,手工审计为辅,全面准确地理解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审计软件的实用性与通用性有待提升
实用性方面,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未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需要,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如保留足够的操作日志。
通用性方面,国内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数据分析功能较差,并无法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连接此外,审计软件用户如需针对其他财务软件的数据导入程序,则要通过订制开发方式来提供,这种方式极其影响效益。目前我单位在遇到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进行更换的情况时,就需要在现有用友审易软件的基础上,再出资让软件公司开发新的模块功能,费时、费财、费人。
为此,对于实用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会与软件管理员取得联系,请他编写程序,以留下我们需要的审计线索;对于通用性方面的问题,希望统一审计软件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并对数据进行网络动态连接。
(四)精通审计和计算机软件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这就要求审计单位培养出一批具有审计业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虽然在审计师考试中对于计算机审计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规模较小,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四、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内部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不仅使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做到有章可循,而且可以明确责任义务,职责权限,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促进计算机辅助计审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计算机审计知识培训
进行计算机审计必须有一批掌握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和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审计人员,因此首要任务是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初步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复杂程度及审计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
(三)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相结合
在灵活应用基本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将计算机审计融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保证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
高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审计软件的模板,因为各高校财务处所使用的会计软件都不一样,需要自主开发。
总之,信息时代的发展,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现代化审计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不可缺少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