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现代服务业提升策略
——如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合
2016-02-23李明山东省济宁市技师学院
李明 山东省济宁市技师学院
济宁现代服务业提升策略
——如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合
李明 山东省济宁市技师学院
现代服务业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智能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它主要依托现代化管理观念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是一个地区展现其经济发展是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对于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济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济宁作为鲁西南中心城市的功能,对于增强济宁的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有知识技术的人才。这样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按照岗位的需求,培养专门的动手型人才,另外按照我市的要求和服务型产业的性质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与服务型产业接轨,这都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培养方案,重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毕业生和高校资源能更好地满足服务业的需求。
一、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
引导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紧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我市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日趋高端化,迫切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技师学院开设了汽车服务、建筑装饰装潢、财务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同时做好济宁学院、济宁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专业设置,重点发展酒店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等专业,逐步适应济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校责无旁贷,应当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扮演知识创新的中心、知识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目前各地区高科技园区,将高等教育开展科学研究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市启动企业创新“331”工程,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密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集中打造10个创新集群、新增10家以上创新示范企业、1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3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提升平台研发服务水平。加快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科学院济宁分院、工业机器人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济宁分院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山东科学院济宁分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等行业平台,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孵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支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从而缩短了高科技由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进一步成为社会服务中心。大学服务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但其服务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在为地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兴办知识企业,带动我市高科技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中间作用。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更好地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社会的职能。我市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大力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聚集“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吸引更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以项目聚集人才,用人才支撑项目,实现人才、项目、产业互促共进。完善引才、用才、留才政策,落实企业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深化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建设,发挥“人才联盟”作用,搭建好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智力支持,2013年以来,我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099人,其中“三领型”人才72人、博士21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到15人;评选第三批海外人才“511”计划人选15人,授予“圣地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如意集团副总裁丁彩玲和山推公司研究总院副院长韩继斌2人成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新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7个、总数达到18个,被认定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四、加大高质量的创业和企业人员在岗培训
推动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万人创业助推工程,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公共服务中心,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降低自主创业门槛,扶持更多劳动者就业创业。搞好就业培训,保障劳动者权益,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年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以上,扶持创业1万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万人。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迟树功.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6.
[4]陶格斯.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的问题思考[J].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报,2009.
本文为2015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加快发展济宁现代服务业研究》(项目编号:15JSGX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明(1983-),山东济宁人,济宁市技师学院现代服务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生方向: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音乐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