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接触的心理收益与心理代价

2016-02-23郭丹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

郭丹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



跨文化接触的心理收益与心理代价

郭丹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推动也在不断地融合。了解跨文化接触的心理收益与心理代价,把其应用到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避开那些产生代价的因素从而畅享跨文化接触所带来的收益。

关键词:跨文化 心理收益 心理代价

一、引言

近年来,各国的交换生与留学生逐渐增多,他们在接受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当地的文化并且进行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大杂居,小聚居”,在小聚居之中又有“交错杂居”的特点。在这样的地域特征之下,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频繁发生。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与跨文化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心理学界自觉与国际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接轨,用跨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

二、 跨文化接触的心理收益

(一) 文化框架的转换

文化框架转换(CFS)最初是由Hong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文化构念网络在不同情境下指导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具有动态性,并受情境线索所驱动;个体可以根据不同文化线索做出与文化情境一致的反应。拥有某种文化构念并不意味着要持续依赖它,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仅利用了其中的某些部分。

(二)行为策略的灵活性

双文化者除了能够转换框架,还能转换行为策略,以此来回应文化要求的情景线索。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双文化者会根据其所面对的对象选择自己的行为策略来适应对象的文化习惯。当一个熟悉这两种文化的人在面对来自这两种文化中的人时,他会用与其文化相应的行为策略跟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可以说个体的这种行为灵活性能使其顺利地与另一个文化群体中的成员进行交流。

(三) 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

双文化个体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经验。多元文化经验可以增强个体觉察、加工和组织文化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创造性。Leung, Maddux, Galinsky 和 Chiu 研究发现,多元文化经验不仅提高了顿悟学习、远隔联想和观念产生等创造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非常规知识的提取和借助不熟悉文化产生新观念等创造性的水平。

(四)人际交往能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在地域、经济、文化上的特殊性,造就了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不同的物质生活环境。研究发现,具有较强人际关系能力的个体在发展中将会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而较低人际关系能力的个体较难融入社会,成为更容易攻击的受害者。

三、跨文化接触的心理代价

多元文化经验具有很大的积极价值,同时也具有潜在的消极效应,它可能会带来文化认同混乱和文化适应等问题。了解其带来的问题及其因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规避能带来潜在效应的因素使人们都能在此过程中受益。

(一)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是人们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相对固定的观念或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它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刻板印象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负面作用是刻板印象威胁。当个体感受到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时会损害个体在相关领域的表现,这一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威胁。

(二)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机制

(1)刻板印象威胁唤起个体的动机水平。个体对于群体的认同程度越高,越害怕自己的表现会印证刻板印象,那么想摆脱这种威胁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动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增高。更高的动机水平会使工作效率的下降,也是刻板印象威胁形成的重要原因。

(2)降低个体工作记忆。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工作记忆的帮助,而工作记忆容量的减少将直接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因此当个体将一部分注意放到了对于刻板印象的关注上时则会减少放到工作记忆上的资源,这样也就促使了刻板印象威胁的产生。

(三)刻板印象威胁的减弱

王沛、陈学锋认为刻板印象比较顽固,较难受到意识性的抑制,这就是说刻板印象威胁的削弱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将从刻板印象威胁的产生环节着手,逐步提出削弱的方法。

(1)尽量减少容易使个体唤起刻板印象的因素。Bodenhausen 和 Macrae (1998)认为, 消除刻板印象的一种更好的方式是第一时间阻止刻板印象的激活, 而不是当刻板印象产生后才有意地控制它对行为的影响。在个体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时,减少使用带有刻板印象性质的敏感词语,如女生数学成绩不如男生;白人比黑人聪明等等。

(2)修正刻板印象。即使个体的刻板印象已经被激活,也要清晰告知个体刻板印象是一种不理性的思维,是一种认知偏差,并引导个体放下对某一群体的成见,多将关注点放在任务的完成上而非刻板印象的结果上。

(3)建立认同安全环境。为个体打造一个安全、公平、轻松的环境以减少刻板印象给他们带来的威胁感和不安全感。Davies,Spencer和 Steele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认同安全环境解除个体验证消极刻板印象的风险,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实现潜能,从而恢复在威胁情境下的表现。

四、结论

跨文化接触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了解了跨文化接触带来的收益及代价之后,我们要利用其产生各种影响的机制规避情境中潜在的威胁因素。我们要充分利用其能带来收益的方面,基于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做的那个研究结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多民族混合办学的教育模式,应该相互学习的正确认识,培养和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莉,刘力,张笑笑.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 影响因素与结果[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

[2]王英春.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 博士学术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海外工程的跨文化管理
中日跨文化协作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也谈跨文化研究在中国
解读电视剧“鄙视链”——海外剧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