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2016-02-23祝秋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祝秋萍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祝秋萍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不仅仅是血与泪的奉献,更是民族精神的沉淀。然而,如今被搬上大银幕的抗日剧却已经逐渐失去了抗日题材作品的社会价值,成为了满足大众恶俗口味的工具。雷人的情节、夸张的造型已经成为抗日神剧的符号。如何让抗日剧迷途知返,摆脱神剧的头衔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迷途 抗日神剧 原因 对策
一、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
“这场战争过去70多年了,我们的影视、文艺作品,该如何正确地表现、纪念先烈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抗战精神,又该如何真实、艺术地去再现那段血火交融、灾难深重的历史,就摆在了我们面前。”[1] “历史如何得以真实客观地呈现,如何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下去?电视作为最具传播效果的媒介,理应很自然地承担塑造传承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2]然而,电视媒体与生俱来的娱乐性和大众性却失去了它原有的旨意。电视媒体在呈现抗日影视剧的同时,硬性植入商业消费品,使其显得突兀而又失去它的客观性和历史价值。大众对影视剧的需求和对历史史实的窥探欲望又导致了抗日剧的泛滥。
抗日影视作品有着特殊的主流文化政治内涵。前期的一系列优秀抗日影视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红色经典,主要是对主旋律的弘扬。而现今出现的抗日神剧却是为了满足大众消费心理而出现的产物。对抗日影视创作者而言,在客观真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追求经济效益,毕竟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是需要投资的,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收回成本,获得盈利才是最重要的。抗日神剧商品化,除了投资者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之外,还因为其他种类的影视作品的减少。在电视银幕上播映的除了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外,还有穿越剧、现代伦理剧、悬疑剧、偶像剧等等。为何在其他类剧目如此丰富齐全的情况下,抗日神剧还会如此风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他很多剧目都无法通过审核,政府相关部门不允许其他种类的一些影视剧的播出。其他影视作品无法走入观众的视野,或是很少能和观众见面,那么,抗日剧无疑就是最有市场的,抗日神剧会泛滥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说政府对其他影视作品的严抓严打是抗日神剧泛滥的直接助力,那么观众对抗日剧的喜好程度就是直接的催化剂。抗日剧在大荧幕上能够经久不衰,原因在于观众爱看。抗战对几代人的影响都是无法磨灭的。能搬上大荧幕播出的抗日影视剧都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侵略者的残酷。在现代的抗日影视剧中都善于塑造英雄,将抗日主角刻画得高大全,而所谓的日本鬼子则永远是猥琐低智商无能的丑化形象。对于有着特殊历史情节的中国观众,永远都买账这类“邪不能胜正”的电视情节。
观众买账、政府支持以及市场的发展潜力这三个原因,已经足以让抗日神剧被不断搬上银屏。不断地挖掘这段历史的商业价值,不断以神剧雷剧的形式来消费这段历史,赚取收视率与商业利益,这就是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
二、 抗日神剧的解决之策
(一)加强限制和引导
当前,抗日神剧的大批量产出,与电视剧制作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关。对于电视剧投资者而言,生产抗日剧不仅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更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从而提高收视率,获得商业利益。抗日题材一贯是政府所推崇的剧目,而其它种类的电视剧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登上电视荧屏,为抗日神剧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因此,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对抗日神剧加以限制。严格审核抗日剧的品质,对于那些情节夸张低俗的剧本应予以封杀。除此之外,对于其它种类的优秀电视剧也应适当放宽播放的限制,改变抗日剧一家独大的局面。有竞争才会有压力,在严酷竞争之下,电视剧制作人势必会提高抗日剧的品质,减少抗日神剧的产生。
观众的爱好趋向一直是各类电视剧诞生的导向。观众热爱奇葩的情节,热衷于从抗日神剧中获得休闲娱乐的乐趣。因此,对观众的兴趣加以适当的引导也是杜绝抗日神剧出现的有效手段之一。从正面宣传抗日精神,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让大众明白抗日剧的真正意义,从而远离抗日神剧的危害。
(二)提高素养,鼓励创新
一部优秀抗日影视作品的诞生到对社会产生影响与制作人、电视媒体人以及观众分不开。因此,提高这三者的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电视剧制作人直接操控着剧本的走向,电视媒体人负责推广,而观众则是最后的受众群体。提高电视制作人的素养,意味着剧本整体的素质将会有所提高,直接关系到影视剧是否能被冠上“神剧”头衔。电视媒体人应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始终遵循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应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对抗日神剧的审查。作为观众,应不断提高自身审美,在满足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应该始终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对抗日影视作品不断创新,从大众需求出发,挖掘抗战题材的内在价值,创造出既受大众欢迎又不庸俗的优秀作品。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多样化创新,杜绝模仿、扎堆,不断创新出多种类高品质的剧本,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抗日剧品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结语
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是历史真实与电视剧艺术的辩证统一,它的创作既要以历史研究为前提,又要对历史素材进行审美转化和艺术变形。[3]抗日神剧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历史的界限。只需要披上历史的外衣,抗日神剧便可以自由的发挥。
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消费品。在被消费的同时,历史更需要的是通过消费被传达,而不是被过度消费。在一味追求收视率,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整个社会的影响。来势汹汹的抗日神剧让伟大抗战历史成为了一个笑话。如何让抗日剧“迷途知返”,回归正途,这是整个社会都应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光恒.抗日剧的“歧途”[N]. 中华魂.2013年11月上
[2]雒有谋.从意识形态到文化消费———抗日电视剧的功能演变轨迹考察[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年第3卷第9期
[3]杨金戈.浅析抗日剧中艺术真实的呈现与走向[J].学术论坛. 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祝秋萍(1991.02-),女,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