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信息看《水浒传》研究中的问题
2016-02-23杨大忠
·杨大忠·
从货币信息看《水浒传》研究中的问题
·杨大忠·
摘要《水浒传》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货币信息,但这些信息混乱无比。今人运用这些信息推断《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虽然是可行的,但因为对《水浒传》中货币信息的混乱程度认识不足,所以往往存在着误解与疏漏。联系《水浒传》的成书特征来看,《水浒传》在具体情节的组织上出现大量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今人如果对《水浒传》的这一特征认识不足,对小说不能通贯全篇地详查细节,而是将小说与现实对号入座,或想当然地进行臆测,得不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势所必然。
关键词《水浒传》货币信息混乱错误成书特征臆测
《水浒传》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货币信息。梁山好汉在酒店内豪爽使用银子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银子,小说中不时会出现“坏钞”、“钱钞”等说法。此外,金珠宝贝在小说中也偶有出现,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晁盖等人在黄泥冈劫持的生辰纲,书中明言是十万贯金珠宝贝。从《水浒传》丰富的货币信息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书中描写的北宋末期富裕繁庶、钱物交流的社会情境,而且有些学者还将这些货币信息当做探索《水浒传》作者生活时代的重要线索,如石昌渝、侯会、张宁等诸位先生。这固然是可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中蕴含的货币信息,常常混乱无比,并有严重失真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货币信息与货币换算关系的解析,管中窥豹,发现现今《水浒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今后研究的借鉴。
一、《水浒传》中银两、黄金与钱“贯”混乱的换算关系与夸张失真
不能不承认,《水浒传》中不仅各类货币之间交换比例无比混乱,而且因为作者根本不懂得货币的价值规律,导致了许多荒诞不稽、严重失真的情节。
我们先来看看白银的价值。从《水浒传》来看,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其价值大于一贯铜钱是毫无疑义的。
吴用前往石碣村游说阮氏三雄,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①,可见一两银子可以买很多物事。陆谦来到沧州李小二酒店里,拿出一两银子,对李小二说:“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②一两银子足可使陆谦、富安、管营和差拨四人在小酒店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相应的内容可在其他章节得到印证。戴宗、杨林在蓟州遇见石秀,三人进入酒店,杨林拿出一两银子对酒保说:“不必来问。但有下饭,只顾买来与我们吃了,一发总算。”③吴用智赚玉麒麟,扮作算命先生,开口卦金一两,引得大名府五六十个小儿哄动,卢员外唤当值的来问,回复道:“街上一个别处来的算命先生,在街上卖卦,要银一两算一命。谁人舍得!”④算一命卦金一两纹银,被看做漫天要价,竟然轰动了大名府,一两银子的价值可想而知。
一两银子既然有如此大的价值,那它的倍数价值就更加可观了。林冲初入牢城营,犯人告诉他五两银子就可免去杀威棒。武松、李逵初次遇见宋江,宋江都送了二人十两银子,引得武松大发感慨:“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⑤李逵更是对宋江佩服得五体投地:“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和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⑥自此李逵对宋江忠心耿耿,直至追随于地下。李逵下山接老娘,路遇李鬼打劫,李鬼哄骗李逵家有九十岁的老娘,李逵于是资助李鬼十两银子,让其做本钱改业——十两银子足可使一个人安身立命。宋江在琵琶亭资助宋玉莲二十两银子,让其父“将息女儿,日后嫁个良人,免在这里卖唱”⑦。——二十两银子可使一个女孩子嫁人无忧。这绝非虚假之语,我们只要看一看郓哥接受武松五两银子时的想法就可以了:“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⑧施恩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主要是因为快活林“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如此撰钱”⑨。快活林实在是肥得流油的一块肥肉。
那么,在《水浒传》中,一两银子等同于多少“贯”钱呢?
侯会先生根据《水浒传》中的货币信息,推算出《水浒传》前半部的成书时间当为明宣德初年,主要根据是《水浒》第十七回的一个例子:何涛得知弟弟何清掌握着劫取生辰纲的强人的重要线索,“慌忙取一个十两银子放在桌上”,要何清快讲,并说:“银两都是官司信赏的,如何没三五百贯钱?”侯先生对此作出结论:
1:50的银子与钱“贯”的比价,正符合《明史·食货志五》记载的宣德初年银、钞比例。侯先生据此得出《水浒传》前半部分成书于宣德年间的结论。
十两银子等同于三五百贯,不经意间透露了《水浒传》前半部分的创作时代——大明宣德年间——的货币信息。侯会先生的结论,令人信服(侯先生的证据当然要充分的多,本文暂不赘述)。作家在拟写前代故事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当下的世态人情、生活信息移用到小说中去,这是惯有的手法。显然,《水浒传》前半部分的作者将时下的银、“贯”比例移用到小说中的北宋末期去了。
既然《水浒传》中等量的银、“贯”之比为1:50左右,小说中的有些情节就显得莫名其妙。不妨看两个例子:
由此看来,《水浒传》作者对各类货币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模糊的,甚至可以说简直一塌糊涂。不妨再看两个荒谬的例子:
这里说到徽宗赐给武松与宋江各十万贯,与蔡京的生辰纲等值。按照前文所论,相当于给武松与宋江各自送了十一担金珠宝贝。十一担珠宝的价值,怎么可能仅值2000两白银,这是一笔大得惊人的财富啊。供给武松养老,是不是奖赏过度?更可笑的是,宋江仅仅回乡探亲一次,就收到价值十一担金珠宝贝的路费,显然严重失真。
在《水浒传》作者的笔下,大宋王朝国库里的钱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徽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与喜好任意赐钱给手下臣子,具体数额往往大得不可思议,严重失实。由于作者在撰写《水浒传》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客观考虑过钱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与购买价值,甚至可以说对货币的真实价值一无所知,因而过度夸张,以致产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
二、《水浒传》中使用铜钱而非纸币的荒诞性
笔者以为,侯会、张宁二位先生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皆有偏颇,因为根本没有注意到《水浒传》中混乱的货币信息。从《水浒传》具体情节来看,石昌渝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此,《水浒传》中出现的一些情节又显得惊诧莫名了。
上述四个事例,提到“坏钞”、“钱钞”,显然指纸币而非铜钱。但我们是否能据此得出《水浒传》中有使用纸币的迹象呢?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上述八例,尤其第八例,明确说明《水浒传》中人物具体使用“某串钱”或“某贯钱”的时候,的确是铜钱而非纸币,“钱钞”、“坏钞”的说法只出现在人物的口头上。《水浒传》中的人既使用金子、银子,也使用钱“贯”;此处的“贯”,就是实指铜钱而非纸币。侯会、张宁、崔茂新和张培锋四位先生的观点皆不甚准确:《水浒传》中并没有使用纸币的具体描写,梁山好汉并不是仅仅使用银子,也使用铜钱。石昌渝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水浒传》中的人物使用铜钱而非“钱钞”,也被明人所认识。袁无涯本《水浒传》,今本一百二十回,其中征伐田虎、王庆之事是袁无涯、杨定见等人添加的,非《水浒传》原本所有。在王庆故事中,就具体叙述了使用铜钱而非纸币的情节:
三、对《水浒传》中货币信息认识的偏差及小说存在大量错误的原因
石昌渝先生认为《水浒传》第十二回中出现的“钱钞”是杨志心中所想,并非使用纸币的明证。这和笔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但石先生却似乎没有注意到《水浒传》中说到使用“某串钱”或“某贯钱”的时候,都是实指铜钱的事实,也没有举出小说中相应的例子来反驳张培锋先生的观点。这是石先生的不足。其实笔者上文所举八例,完全可以推翻《水浒传》中有使用纸币的情节的说法。
今人研究《水浒传》中的货币信息,为什么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缺陷与疏漏?这主要是没有注意到《水浒传》中货币信息混乱,货币使用严重失真的事实,而且没有对《水浒传》作通贯全篇的考量,没有全面核查小说中相关的细节。由此,我们可以引出《水浒传》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水浒传》作为一部内容包罗万象、社会信息极其丰富的古典名著,除货币信息外,在其他的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着情节上的错误呢?
《水浒传》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错误与不严密之处?这主要是由水浒故事逐代累积的特征决定的。自南宋后期水浒故事兴起后,众好汉的故事频频出现于笔记、杂剧、戏曲和口头故事当中并代代流传。到了明代中期,某天才巨匠对这些水浒故事加以整理、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创造,成为今天所见的《水浒传》。然而,在糅合、创造各类水浒好汉故事的时候,面对内容千差万别甚至完全相异的各类人物传奇,要想将它们全部纳入一部专著并且在内容上前后连贯相承,弥合得天衣无缝,实在是勉为其难。这也是《水浒传》在情节上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原因。
四、《水浒传》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如果认识不到《水浒传》在情节上的种种瑕疵,或对全书不作通篇考量,不注意小说中的细节特征,而是将小说中的情节一概作为客观事实来看待,或主观上想当然地进行臆测,难免无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往往禁不起推敲。今人研究《水浒传》中的货币信息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原因就在于此。以下举例说明《水浒传》研究中产生的其他类似问题。
(一)疏忽《水浒传》的情节特征而产生臆测
类似对宋江钱财交代不明的问题,《水浒传》中比比皆是,这正是《水浒传》的情节不严密的地方。如史进对陈达捉而又放,史家村人人皆知,为何没有一个人漏出一点风声?柴进作为封建显宦,怎么有那么大的兴趣和犯了弥天大罪的江湖人士混在一起?作为朝廷命官的林冲和鲁智深初次见面,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和杀人犯鲁智深结义为兄弟?石秀在祝家店与祝家庄的庄丁发生火并,后又随同李应前去祝家庄讨要时迁,可以说祝家庄认识石秀的人绝不在少数。后来宋江兵发祝家庄,石秀怎么可能糊涂到扮作樵夫进庄子探路?宋江又怎么可能会让石秀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石秀又怎么可能不被庄里的人认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已臻至巅峰,但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往往显得非常粗略,因而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节,这当然是一大缺陷。同样以宋江出场为例,小说除了没有交代宋江银两的来源外,还有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问题:既然宋江山东、河北闻名,专好结识天下好汉,怎么刘唐、公孙胜来郓城投奔的是晁盖而不是宋江?吴用与宋江同处郓城,在生辰纲事发前,既然宋江在江湖上有那么大的名声,何以吴用竟然从没有和宋江见过面?像这样的细节上的漏洞,比比皆是,这分明就是作者没有顾及到的问题。如果今天的学者在分析《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时候,将生活实际与艺术处理强行对号入座,以想当然的臆测来解析这些细节,结论难免不让人信服。
(二)将《水浒传》中的过度夸张作为客观事实
“五千万石”的说法出自百回繁本《水浒传》,后来一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觉察到了这一数字的荒唐性,就将“五千万石”改成了“五十万石”。这仍旧是一个无比夸张的数字。就算祝家庄总人口有五千人,平均每人存粮竟然达到一百石(大致相当于一万斤左右)。读者不妨想一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
(三)没有通贯全篇的意识,没有注意到小说中的细节
前贤为什么对《水浒传》中货币信息的认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显然是没有顾及到《水浒传》的情节特征所致;同时,没有注意到小说中的细节,也是产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例如没有注意到小说中使用铜钱的细节从而认为梁山好汉从不使用铜钱或只使用银两,这些说法就经不住推敲。因而研究《水浒传》,要有一种通贯全篇的意识,不能放过小说中的相关细节,否则,得出的结论恐怕也不能令人信服。
这显然是对金圣叹之论的迷信。事实上,只要我们看一看《水浒传》中的两个细节,真相就会一目了然。
细节二:史文恭最终是被卢俊义捉住的,我们来看看活捉史文恭的过程:
可见卢俊义能够活捉史文恭并非全因卢俊义武艺高强,主要还是得晁盖阴魂之助,不然,凭史文恭的本事和照夜玉狮子马的脚力,史文恭是完全可以突出重围的。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史文恭杀了晁盖,晁盖地下有知,他的冤魂缠着史文恭干什么?晁盖的冤魂索命显然是为了向史文恭报仇而来。这是史文恭杀晁盖的最好证据,晁盖也绝非宋江暗中所害。
注: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桐乡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倪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