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两会”之经济发展篇
2016-02-22麦婉华
麦婉华
2015年12月,中央相继两场重要的工作会议,为中国新一年发展定调。2016年1月到2月期间,全国多地的省级“两会”召开。其中,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稳中前进,城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精准扶贫共奔小康、“一带一路”的发展等问题成为了最受关注的热点。
2015年12月,中央相继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中国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多项要求与建议。
2016年1月到2月期间,全国多地省级“两会”召开。今年,恰好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简称“‘十三五’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可谓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加之,中央最新的精神与主要工作出台不久,因此,全国各省“两会”的召开与讨论结果备受关注。
就此,《小康》记者梳理归纳了多地省级“两会”相关材料,探讨中央最新精神和主要工作如何在各省落地。其中,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稳中前进,城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精准扶贫共奔小康、“一带一路”的发展等问题是最受关注的热点。
“稳中前进”是经济大方向
截止到1月28日,除安徽以外的30省市区均已召开“两会”,各地GDP数据出炉。在已召开“两会”的省份中,16省份完成2015年年初设定的GDP增长目标。2016年,22省份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5%。其中,仅重庆、西藏的2016年GDP预期目标达到10%。
除了调低GDP增速目标已成近两年的常态,划定GDP增长区间目标已成为各地新经济调控新的现象。30省份中有24省份将GDP增长目标设为一个区间值,而非一个绝对的数字。其中,上海、广东等9省份设置了具体的区间值,如,上海将2016年的预期目标设定为6.5-7%,广东的目标为7-7.5%;河北、江西等15省份则使用了“左右”“以上”等字眼描述,如,河北的GDP目标定为7%左右,江西的目标为8.5%以上。
据了解,上述各省GDP预期目标的调幅,都与新时期经济新常态有关。现阶段,中国一方面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由此可见,各省GDP预期目标调幅除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保证合理增长外,还为“十三五”的第一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横空出世的“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开始,“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央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那么“供给侧改革”究竟是什么含义?据悉,“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它们在充分配置条件下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过去,中国以需求侧刺激为主,如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等,然而效果甚微。需求不足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应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经济发展的五大任务主要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从各省 “两会”的信息可见,供给侧改革已作为新一年的工作重点。
其中,化解产能过剩方面被多个省份提及,主要表现为加快“僵尸企业”出清。例如,河北指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下达“年内压减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800万吨、水泥150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量箱”的硬性指标。这些以能源开发与重工业为主的省份,对煤矿、钢铁等产能过剩产业的出清力度尤为明显。与其类似的还有甘肃、陕西等。
除此之外,广东、浙江、广西等省份也提出了“去产能”的相关做法与要求。但他们主要针对低端、污染的中小企业,如广东要求加快淘汰水泥、造纸等落后和过剩产能,浙江则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
针对供给侧改革任务的第二点,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多省份也有提及,不过以东、南的省份为主。例如,广东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打好降低企业交易、人工、社会保险、财务、物流等成本的“组合拳”,重点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也有提及,内陆省份提出较少。
化解房地产库存也是供给侧改革重点之一,浙江、贵州、广东、广西等省都有提及。例如,广西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和保障性住房“以租代建”“以购代建”模式相结合,加快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多省提及对接《2025中国制造》
除了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小康》记者发现在新一年经济计划方面,多个省份都有提出关于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8省区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按照自身特点,提到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
据了解,《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的任务和重点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等。
例如北京提到,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用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组织实施八个新兴产业专项,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云南要求,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有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加工业转移,探索“共建园区”或“飞地经济”,实行引进产业与本地特色有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由此可见,各地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制定符合当地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其中,较发达省市区多以高新科技、新能源科技的发展为主。其他省份以其优势,从能源上或政策上做出有创新性的行动计划。
城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
2015年底,除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外,时隔37年重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是备受关注。1978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当时中国城镇化率是18%;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5%,城镇化发展已不能同日而语。此后,中国城镇化要如何继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因此,2016年的各省“两会”对这个问题的计划与政策也是浓墨呈现。
首先,“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成为了多个省市区两会在城镇化建设中提到的重点,城镇化的规划不单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农业人口市民化等理念上更以人为本。如广西提出,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入实施国家 “三个1亿人”方案,实现城镇新增人口700万、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600万。
而不少省市区城镇化的规划中,加入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政策,符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精神。这当中,既有跨省的城市群合作,也有省内城市群的建设。
跨省合作的实例中,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均“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中,北京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重点任务,天津则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加强与河北合作,打造高端产业发展带;河北提出支持保定和廊坊打造环京津核心功能区。而省内城市群建设,山东将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坚持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提高综合竞争力。
另外,本次省市区“两会”的城镇化建设也更注重本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传承与特色。宁夏将推动城市设施服务向城边村、小城镇延伸,打造旅游、枸杞、葡萄、回族文化等特色小镇,建立“人地钱”三挂钩机制,提高就近城镇化水平。
除上述之外,“城市病”的治理更是省级“两会”热切关注的内容。日前,《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通过。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和标准,对政府及其部门责任、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区域协作机制等作出了规定。
全面小康要过“扶贫”关
除了上述的经济调整与城镇化发展外,2016年还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扶贫”。2020年,中国即将面临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大考,多个省级“两会”都不敢在扶贫力度上怠慢。然而,中国腹地广阔,各省市区的情况不一,因此“扶贫”的方式更要因地制宜。
地方“两会”是各媒体重点关注的重要新闻事件
在扶贫方面,中西部各省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不但要本省出力,也需要国家甚至其他省份的支持。例如,贵州将统筹打好脱贫攻坚战,强化各类扶贫资源整合。争取国家扶贫资金支持,加大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出台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而沿海发达省份也面临省内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省内富裕地区带动相对落后地区。例如广东规划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福建则推进沿海地区经济与山区生态、经济优势互补;倾力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另外,扶贫工作还着力“精准扶贫”,让扶贫由面到点,更加细化。河北已制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大专项行动,确保2016年内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如,实施“一村一品”扶贫计划,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等具体措施。
“一带一路”之东西南北差异
在各省“两会”的经济议题中,除了国内经济发展备受关注,与国际的合作也相当重要。这让多个省市区都向着“一带一路”政策靠拢,希望可以借此开拓国外市场。当然,不同地理位置的省份对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也显得颇为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注重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福建2016年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挥“海丝”发祥地影响力,与港澳台侨携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和商贸基地,拓展远洋渔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对接合作。
西北沿边地区注重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上有更多政策。新疆提出,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以中新晟、申达、亚欧、新铁中泰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形成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节点。
很多沿海、沿边的省份在过去已经有与周边开放合作的相关经验,提及“一带一路”之后政策优势更明显。不沿海不延边地区,它们更希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并提出众多相关规划。
宁夏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为融入“一带一路”,2016年宁夏全面落实“开放宁夏20条”,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打造三条通道。打造陆上丝路通道,开工中卫至兰州、银川至呼和浩特高铁,与全国高铁网连通;建设银川至百色、乌海至玛沁宁夏段等高速公路。打造空中丝路通道,开通更多到丝路沿线国家的航线航班,与80%以上的省会城市实现直飞。打在网上丝路通道,启动网上丝路宁夏枢纽工程,建成宁夏邮翔国际物流快递中心,建设中阿航空邮件分拨中心、跨境电商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建立“海外仓”和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