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预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16-02-22李银芳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性创新性

李银芳

【摘 要】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本文对预科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注重英语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培养,提出了课堂嘉宾模式、角色变换模式、创新型训练以及户外课堂模式,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交流性,提倡各种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相互交融,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和韧性。

【关键词】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创新性;应用性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能够用英语进行熟练的沟通是走向世界的必备基础,我们国家在很早就在教育教学中普及英语学习,英语的学习和交流已成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作为高校的大学生,面临日趋国际化的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日后职业发展的基础。普通高校民族预科学院生源主要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山区少数民族,或者来自新疆、西藏等地区,由于教学水平的落后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英语应用能力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预科的英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偏远山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作用深远。怎么改革预科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适应后期的本科教学,众多预科英语教育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1-4],包括英语教学的技巧和方式,英语课程大纲设置以及英语老师的教学素质等都做了探讨,这些前期研究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本文主要针对预科生英语基础薄弱应用能力欠缺的特点,对预科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讨,寻求适合少数民族预科班课堂英语教学模式。

1 预科班英语课堂教学分析

预科班的学生普遍来说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很少得到正规的英语培训,对英语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预科班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就应该立足预科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他们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出以及教学尚存在的盲区做针对性的分析。

1)预科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预科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比较薄弱,有些学生英语能力甚至还停留在字母和单词的学习层次中。

2)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不够。预科班的学生因为一直以来英语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譬如,新疆籍学生英语都是作为第三门语言,英语底子比较薄弱,他们对英语缺少足够的学习激情,缺乏学习的可持续和韧性,稍遇到困难便容易中途而废,进入大学后已经很难再从头立足英语的学习。

3)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缺少因材施教的针对性。预科班的学生因其民族和地理特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按部就班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所针对性和创造性,但是目前预科学生的课堂教学上却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本科英语班教学模式如出一辙,没能针对预科班学生自身的特点做相应的改变。

4)缺乏创新型的课堂训练以及课后练习。英语学习需要好的环境以及持续的学习状态,目前的课堂缺乏创新有效的英语训练,课堂气氛比较僵硬;同时,课后没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布置书写型作业题目居多,没能根据英语的应用性和学生的爱好来改变练习方式,造成各种练习的形式化和程序化。

2 预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英语学习追求的是一种应用性和学习的持续性,关键在于学生热情的激发和目标的明确,墨守成规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态,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热情,同时,没有创新性和应用型的教学模式难以维持学生学习的韧性和持久性,缺乏热情和目的性的学习很难把握英语学习的真谛。因此,英语的课堂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感,同时,强调学习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增强学生课堂的凝聚力和课后学习的持久力,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预科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2.1 强化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锻炼

磨刀不误砍柴工,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后续能力提高的关键。预科班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初期的英语教学中要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锻炼,不要过分追求高等模式的培训,从音标发音和常用单词、语句磨练,抓住英语学习中的基本,这样不仅为后续的高层次练习打下基础,也容易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的热情,对自身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能力得到十足的肯定,有利于形成学习的韧性。

2.2 注入教学新能量,引入嘉宾制度

借鉴当今风靡一时的综艺娱乐节目,当红节目能够博人眼球引人注目,除了自身的精彩外,很大程度是经常更换的神秘嘉宾,抓住观众的关注力。课堂教学一般教师比较固定,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了如指掌,缺乏热度和新鲜度,因此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上可以采用嘉宾制度,定期邀请高年级英语能力优秀的学生或者其他的英语老师,有条件的可以邀请外国友人或者外教,在课堂上给大家传授英语学习技巧、英语应用实践、引导英语课文学习,或者给大家秀秀英语口语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磨练学生的英语能力,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又能带入迥异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课堂教学的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的互动性

英语学习关键在于说和练,课堂教学应该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增强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在英语的课堂上,要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实现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成为老师,用英语讲述课文或者叙说其他相关题材,老师再适当给予肯定和评价,在学生得到满足感的同时又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2.4 创新型的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增强英语学习的应用性

英语的学习应该强调社会的英语实践性,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持之以恒。要把社会情景式应用模式引入课堂训练和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在一种社会交往环境下应用英语,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去交流,去沟通,而不仅仅是一种书面考试的字母。课堂上老师可以就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家用英语展开辩论,叙说自己的见解;或者营造一个舞台小剧本,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英语表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课后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应用性练习,让学生完成跟国际友人的一次英语交流,或者模拟公司谈判协商情景,让学生电话或者邮件等形式进行课外的沟通训练,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训练和练习,可以让大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和重要性。

2.5 实现课堂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的模式

语言的课堂走出教室并不难,走出教室的语言才能真正算的上社会的语言。可以尝试课堂走出教室的模式,考虑到班级人员较多,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每个组长管理,可以采取户外上课的模式,在操场或者草地等地方进行户外的交流和聊天,在开心和平常的交流中学有所成;也可以把每个小组都分配任务,用手机摄像或者录音,然后大家再以视频或笔记的形式记载户外每堂课的心得和成就,可以作为大家学习的一个评比模式。通过这种户外的交流学习,可以让语言和社会交融在一起,让学生理解英语的学习目的,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预科学生英语能力基础薄弱、学习热情度不高的特点,以课堂为教学载体,因材施教,对英语课堂教学(下转第42页)(上接第18页)模式进行改革探讨,探讨了适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英语基础知识的强化,同时注重课堂学生的英语学习互动,采用了教学嘉宾模式,来交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技巧,对课堂的英语训练和课后练习采用了基于社会应用的情景练习模式,教学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增强语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韧劲,为他们走向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结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敏.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79-82.

[2]巨积兰,范晓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英语课程的设置[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06):81-82.

[3]王林,高迪迪.民族高校预科英语教育改革初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3):290-291.

[4]杨万菊.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与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J].民族论坛,2009(9):52-54.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应用性创新性
应用性新媒体文学批评的提出及其标准设定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既有检测技术在老旧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性分析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