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与建筑

2016-02-22韦云

设计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筑生命设计

韦云

摘要:本文通过光与建筑的构成关系,说明光对建筑所起的作用,体现自然与人类设计的某种潜在和谐,沉淀人类文明发展的现象。光与建筑的构成是人类社会文明延伸的礼赞。

关键词:光 建筑 设计 生命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66-02

一 光与建筑是统一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生存形式是短暂的,从一个终点向另一终点不停地更替转化着。阳光照射并不会由我们的意志而常出现于晴天碧空之中。在强烈的光照下,不同的肌理表面会反射出它所未能吸收的光,这是对物体构建体量本身的削弱或增强。如果一个光洁面的反光影象是我们求之的效果的话,那么,光照也该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设计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建筑作为人类的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我们还得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其体应有的质量。历史上很多古老的建筑例子比比皆是。真正能够久经自然风雨侵蚀和时间磨难的并不是精工细雕的人工材料,而是建筑构建粗琢的材料,它们之所以在跨越时空而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粗糙或者说是气质,沧桑的特性赋予它们排除时空洗礼的坚韧性,光与建筑之间构筑了互溶而叉互为构成的自然景观。粗琢古老的建筑物的结构自有它简单而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图1)

更为重要的是光的逆向性在表面完形中直接功效。建筑构件粗糙不平的表面,除了可以将灰尘积在表面的凹陷处,还能够用表面的凸出部来刺破强烈的阳光,再把阳光反射到表面的其他局部,并且与同时产生的影子融为一体,给表面带来潜在萌动的勃勃生机。我们往往就是这样用从自然界里借来的材料把自然界中不尽如意的刺眼的光线变得柔和顺眼了,这是人类设计的痕迹。

二 光与建筑的变化

光线、色彩和质地带来了建筑物体表面的微妙变化。任何表面的质量非唯一标准,除非我们将这一表面的质量与另一表面的质量相比较。这是从概念上、或者从感觉上来表明的,在光色中,红、绿、蓝三色的光波元素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黑色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我们人类视网膜感受的黑色,那是在自然中色的视觉对比而产生的,是主观色。假如没有黑色的存在,白色就无白色可言,一个构筑物灰色的表面,在视觉上与黑色比较时,会显得亮些,但与白色比较时,则显得暗些。一物所缺少的东西总能在另一物上得到补偿,这是在设计之前就已经考虑到的。并且由此,它们借助于自然的、或是以人为的光线互为映衬、相辅相成,受光的物体靠光线的局部分散来减弱亮度,背光的物体叉会从反光中增强亮度。不过,所有这些现象不会始终一成不变的,在我们感受它们时,难免会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变得略微朦胧些。由于人体疲劳与舒展的自然循环,外部世界完成的表面质量的总体和谐是在人体的内部世界间歇维持的。

光线的部分隐蔽不单是为了获得表面质量的稳定与和谐。当我们考虑空间形式时,自然也是具有可逆性的,不管是体现一条直线,还是一条曲线,都需要光线不规则地分散。从时间角度来看,自然也同样是在可逆性的基础上运行的,一个大致呈长方形的物体带有不同凹陷的表面,只有通过不同时间里的不同影子而产生的有机分解,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总的说来,被这一形式包围的空间在白天会显得暗些,而在夜里反到显得亮些。万事万物的互制互生、多姿多彩、作劳作休的大致循环,所有这些生命运动都是因为光照的充盈与不足而导致循环的。

三 光是建筑的灵魂

光,无论是自然的,还是再造的,都渗透到建筑形式的每一个角落。黑暗之所以被存储保留,是因为它使得人们能够体会到物体的空间与深度。如果光线被赋予建筑体的神灵,那么,黑暗也当之无愧地可被称之为建筑体的魂魄。(图2、图3)

我们视觉器官的效能是微乎其微的,甚至连在同一距离内面对我们的物体,我们也无法同时做到一目了然。因为我们的视觉只能—次清晰地扑捉到物体的某一点,除了那些我们积日常生活经验积累而熟知的印象的物体。自然的框架使得这些短暂琐碎的存在印象相互联系在一起:既是其除了它本身尚不完善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因为人的视觉、人的大脑,作为尚不完善的自然的一部分,生来就是为了感受尚不完善的存在,这符合美学哲理。

至于我们对空间扩展的体验本身,我们的眼睛不可能—下子就把视野中的任何事物尽收眼底。要看清在某一距离的物体势必就要不惜模糊在另一距离的物体。自然界总是给与我们虚实相间、张弛有度的感受,我们视觉的这一缺陷乃是自然的产物。没有模糊,就没有明晰,没有朦胧,就无从锐利,它们之间永远是相互补充、不可或缺的。(图4、图5、图6)

至此,建筑物在我们日常思维中是那样静止不动的,其实在我们视觉中并非如此。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具有概念意义上的生命,因为它们的存在是发展的、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因为它们会随明暗变换而引起转化;因为它们被生命所体验。

作为物体的能见度究竟有多大程度反应在构筑物表面质量上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建筑的体量、距离和自身空间是能见度更为显著的因素。总体来说,表面质量和体积两者所起的作用是相互的,共同产生出一个物体从远处看来总体印象,这种说法似乎还是比较合乎情理的。我们知道,色彩除了色相的干差万别外,明度对视觉影响是很大的,当物体表面特征于邻近物体的明亮度对比时表现得很显著,它的外显体积可能就会显得大些,而当表面特征表现得不那么显著时,那么,它的外显体积肯定要小些。它们在人类的视觉体现功能上合作,而视觉体现则要求两者为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往往居主导地位,而表面质量居辅助地位。

人类总是想以特有的方式来达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的肉眼所摄取的庞大范围内的视觉影象总是变形的。因此,我们即时看到的物体并不是存在于空间的实物,而是一个物体,在垂直及水平方向同时缩小的形象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反映,它的外显体积随距离的伸展。这是有人类自身客观使然,即使我们用高倍数望远镜来观看也是枉然。

四 光与建筑设计

我们获得空间的运动和以往的经验,帮助于我们去理解一件实际体积比我们即时感觉到它时要大一些的物体。尽管从大地构造上说,空间是随地球曲面而呈现面的,但是我们主要还是依据方形的概念来想像建筑空间的。这一概念的深远影响,使我们能从几个角度通过平面上的点来组成一个透视构图,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一个虽然短暂、但是实在的三维空间的感受。

但是具有丰富的可见成分的视觉物体仅能吸引人们,却不能永远迷住我们疲劳的眼睛,因为我们观看这些物体时的次序是相当自由任性的。一个人可能被任何众多的视觉物体所迷住,但他会很自然地把视线移向甚至极目远眺一片消失在地平线的田野。我们不会乐意老是看着一种单调乏味的物体,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使我们的视野漫无目的移开这一单调乏味的物体。然而,一个在我们可能预测到的角度内的空洞单调的实体能够使我们的眼睛对它产生永远的反感。万事皆此。所以说实际是能够保证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如愿以偿地找到我们所期望的观察方向,既尽天意、又合人情,所以,这就给我们的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一个已知的,或是期望的物体,部分地或整体地隐藏在一堵空墙之后,方向的同样作用依然生效,它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去穿过这堵墙。不管在实际之内,或者在实际之外,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好奇仍会暗示。自然本身就是从非存在到存在的发展基础上运行的,在光的作用下,空的东西被视为虚的,它起了提示范围和容纳的作用。(图7)

五 结束语

我们对光、色的体验决定了视觉物体能见度的首要因素,我们对体积、距离、速度和时间的体验决定了视觉范围与物体实际上短暂存在的关系,观察者在实际空间中的行动和观察的方向视是由空际产生的,并由人体的疲劳加以补充修正。所有这些都是建筑体能够挖掘的潜力,或者说人类在生态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先决条件。

当然,客观存在的全部意义是无法用任何形式来表达的。建筑上的、自然界的任何看得见得东西是提示某种在表面上完美或缺憾,都与光有着必然的关系,所有这些,却存在于人类看不见的才智与美感中,关键是设计师所肩负责任和去如何表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生命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设计之味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