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构方式之研究
2016-02-22邓润生
□邓润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构方式之研究
□邓润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关键内容。文章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了解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和原则、影响因素,并为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策略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现状
1.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的吸附能力有限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困难,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了普遍化、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与时俱进,加上社会精英岗位供给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毕业就业需求。
2.我国就业市场供给失衡
首先,就业地区选择不平衡,很多学生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工作,导致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可能性较小。其次,就业部门选择不均衡,很多学生选择在政府机关和知名企业就工作。最后,就业专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缺乏对市场了解,没有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合适岗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始终停留在精英化时代,对自我认识不科学,自身定位不准确,在实际就业中存在眼高手低、理想和现实脱节的现象,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喜欢和他人进行攀比,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自命清高,将就业目标单一聚集在国家事业型单位,不符合自身的实际能力。
2.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般来源于市场的需求,但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同时,目前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对毕业生的要求提高。另外,当前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企业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对员工培训费用大幅度减少,由此加大了企业的就业难度。
3.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
高校学生就业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也加大了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定位不准确,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没有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能够有效衡量高校大学生就业实际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总体水平是供不应求,在实际中大学生毕业能够立即就业的人数是有限的,高校学生中真正就业人员的数据一般都是高校自己申报的,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公平公正性,出现了较高就业率下掩盖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仅仅通过就业率来衡量高校学习实际就业水平的做法是不科学合理的,由此大学生就业率很难反映一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为此,高校学生就业情况需要一套更为综合化、全面化的就业评价体系。
2.能够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毕业生就业率的公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中,公布毕业生就业的方法和手段是计划性的,常常用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发展的标准,由此各个高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率,采取一切手段让学生就业,将一些压力无意传递到学生的身上,影响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而大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形成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3.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
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化、可操作化、科学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能够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只有先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评估,高校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市场调查,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方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1.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方法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形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需要应用定性筛选的方式,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确定下来。第二步需要应用专业分析法和层析分析法对确定好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应用,分析其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三步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
2.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可测试性结合的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理论为根本依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各个要素和系统状态进行科学分析。二是主客观结合的原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在定量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定性指标向定量指标的转化,可以将一些主观评价指标,如单位的满意程度、高校本身的品牌影响力等,通过市场调查进行科学测算。三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原则。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要以高校之间的比较作为相对指标,尽可能地减少绝对性的评价指标,提升评价体系中相对指标的有效性。四是将当年指标和历年指标进行充分的结合。对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将往年的评价指标和当年的评价指标进行结合。
图1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1.主客观因素
主观上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一般是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包括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是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大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身心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客观上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含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学校因素主要是指学校的直接教育者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责任。从社会因素上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是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外部因素。
2.内外部因素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包含学生的家庭背景、就业观念和自身综合素质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学校课程安排设置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体现在高校管理者管理作为以及政府职能的缺位方面。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成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成具体如图1(P135)所示。其中,显示性指标主要包含毕业生就业率、薪资水平、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毕业生的供需比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深造情况。①就业率。就业率指标能够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际状态,体现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就业压力,展现高校发展的品牌力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②毕业生供需比。毕业生的供需比主要是指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和实际毕业生总数比率的分析,能够体现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③薪资水平。薪资水平能够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在学习学习投资回报水平进行显示。不同学校之间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充分说明了毕业生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④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发展流向。这种发展流向能够对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和从事主要行业进行显示,如实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竞争力水平。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是指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一种重要的定性指标,能够对高校毕业生的优秀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一般采用抽样的方式来获得。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性指标实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内在因素体现,能够对高校毕业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情况起到重要决定作用,进而影响高校的生存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理论基础、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确立等方面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但在实践发展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此,需要有关人员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1]柯羽,刘晓凤.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1:117-119.
[2]王霄,刘宇雷,沈雪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33-35.
[3]孙继红.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4]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重庆:西南大学,2011.
[5]李长玉.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5.
[6]吴俊.山东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与一次就业选择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玉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YJYB19)的研究成果。
G644
A
1671-0568(2016)29-0134-03
邓润生,硕士,玉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