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索
2016-02-22石丹妮
石丹妮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吉林 吉林 132101)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索
石丹妮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吉林 吉林 13210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农村人力资源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针对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对策。
农业现代化; 农村;人力资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三农”工作仍然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素有共和国粮仓之美誉,是我国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富民政策激励下,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吉林时提出了“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吉林省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及时制定了《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明确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面对新时期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更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越发成为吉林省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目标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1.1 农村人力资源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劳动知识和生产生活等技能的人口总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需要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创新转变,人力因素不容忽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二战后,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经验已证明:如果没有人力资源开发,就没有现代农业的硕果和现代工业的富裕。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并不全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人力资源的多寡更不容忽视。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2015年末,全省总人口2753.3万人中,乡村人口有1230.4万人,占总人口数44.69%。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量的优势,还要促进质量、结构趋于合理化,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才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智力支撑,促进实现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做贡献。
1.2 农业现代化目标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标准和动力
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规模效益型现代农业,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和传统农业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更多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投入。现代农业需要一些掌握完备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生产知识和新型农产品开发技术以及熟练机械化操作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和销售能力,需要大量愿意扎根农村的农业企业经营者、投资人和管理人。完成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建设,是当前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使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生产体系更为稳固、经营体系更具活力,这就对农村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标准和需求。促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确立人力资源开发标准,尽快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着力打造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抓住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全球化、互联网+、绿色生态等发展机遇,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吸引更多的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将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经营理念引入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2 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积极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尽管存在着国家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很多有利因素,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作用
当前吉林省农民平均受教育7年左右,农民识字率超过90%,小学及以下文化的约30%,初中文化的约40%,高中文化的约10%,大专占7%左右,本科不足3%而且是年轻人。伴随城镇化发展,劳动力大量转移,学历高的年轻人到城里找工作还顺利些,很多人受较低的知识文化背景所限,外出就业空间狭窄,一些人只能从事技能低、强度大、环境差、工资低的职业。留在农村的务农人员呈现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和趋于老龄化,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接受能力差,而且大多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心理素质脆弱,缺少改革意识,常常按照传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不敢冒险尝试新品种、新技术,排斥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较慢,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2 农民缺少系统的农业生产技能教育,农业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普及率低
由于受基础教育、道路交通条件等制约,许多农民仍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按照固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从事春种秋收的简单农业生产。尽管近些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民的培训,但往往实际接受这些专门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或者有的人并没有认识到接受培训的益处而拒绝学习,由于缺少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现代信息化农产品销售手段等无法及时掌握并推广。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发育迟缓、活动次数和规模有限,有的培训只是极少数人参加,培训普及率较低。而且,有的培训机构培训计划不科学,培训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知识体系老化、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培训管理不到位,导致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还不能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形势,不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此类培训并不能有效提升农民素质。
2.3 农民经营管理知识有限,参与市场经济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大多数的农民虽然是实际的经营管理者,但没有接受过或较少接受关于农业和农产品营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缺少参与现代市场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自身适应与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满足适应全球化的农业经营的需求,更难以参与国际化竞争。
2.4 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任务艰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指明了未来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大方向,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但很多地方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大量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或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经营的优秀后备力量严重缺乏。深化农业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培育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 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创新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这是中央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吉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切实做好农村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对培训工作加大领导力度,建立长效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保证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政府提供必要的培训设施建设、资金保障,选聘优秀专家,组织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吉林省2014年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到2015年,全省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共172个、省级实训基地20个,示范县增至29个,201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470人。学员们通过培训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掌握技术,提升技能,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显著提高。
3.2 重点选拔,积极培养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吉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需要培养好的带头人,选出好的农村干部,建立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好的队伍。带头人的文化素质要较高,思路开阔,市场意识和自主能力强,能够起到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根据实际需要,政府可以从其他较发达地方选派优秀的干部去相对落后的乡村挂职或兼职。鼓励和选派公务员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为农村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探索建立农村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2015年,全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于1.3万人,现代青年农场主800人,体现出对培育带头人的重视。
3.3 坚持以人为本,激励农民积极发挥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民也是农业现代化直接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人翁作用。同时政府对农民工、退役士兵、中等学校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创业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我们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和发挥其主体作用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加强领导,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总之,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要进一步抢抓机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积极投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面小康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张军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 张玲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教育[J].理论研究,2003(1).
[3] 陈绍辉,陈楠,杨希燕.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5(24).
[4] 耿婷婷.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储备基金项目“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吉农院合字[2012]第504号)
石丹妮(1972-),女,汉族,吉林乾安人,副教授,法学硕士,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F304.6
A
1671-1602(2016)22-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