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
2016-02-22戴国绪
戴国绪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
戴国绪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宏观经济结构的角度分别探索新型城镇化对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消费结构转变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得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缴费结构
1 引言
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伴随过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与城镇化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我国自实施新型城镇化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伴随着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对大量有关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新型城镇化与宏观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大致符合正相关,因此,鉴于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具有推进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自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我国总体经济结构以及经济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即分别从消费、工业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角度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作用于我国各经济方面的影响结果和实现途径做以系统阐述,为后续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新型城镇化理论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由中央于2007年4月份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传统城镇化的转型要求提出的,自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的几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总体经济结构和部门内部经济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而言的,虽然都是从“广度”上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过程,但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城镇化”而非仅仅是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因而更加注重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的提升转变,从而更加强调这种转化的“深度”。新型城镇化的“新”,就在于它不是单一的经济进程,而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进程。综合分析,新型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3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
3.1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众多文献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效地协调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包括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以及各省份内部的经济协调发展。如郑鑫(2014)指出,自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我国城镇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城镇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农村经济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而逐步弱化,新型城镇经济开始带动农村经济,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高;郑继承(2015)通过对云南省滇东、滇西、滇南等地区的研究表明,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能够带动内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而有效地减少本省失业人口,拉动内需并促进云南省的经济增长;王星颖通过对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增长现状的研究,提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侧重于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城镇发展规划,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常常不平衡,因此,各地区在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特色选择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及其实现路径来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平衡。
3.2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几乎所有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对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如蒋勇、杨巧(2015)通过VAR模型得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新型城镇化通过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出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陈思宇(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即新型城镇化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改变市场需求和提供空间环境三个方面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则通过提供发展动力、改变就业结构、优化城镇功能三个方面作用于城镇化。高峰(2014)指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期,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开始更多地要求产业结构高度化等因素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升级;伍焓熙通过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数据发现: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正向推动三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沈正平指出,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互促互动的关联机制: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和质量提高; 另一方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又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差异,但总体来说他们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在新型城镇进程中,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投资结构、消费方式和人居环境等方面改善,一方面带来更大更多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观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即要求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转化,这既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镇功能更新完善、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3.3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会存在着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如果以工业化水平为基准,则可以把城镇化水平的超前或滞后,称之为城镇化偏离; 如果以城镇化水平为基准,则可以把工业化水平的超前或滞后,称之为工业化偏离。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正是要解决二者的不协调、不一致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均有着各自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工业化水平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要大一些,而城镇化进程则受到户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会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此时如果城镇化进程缓慢,工业的发展就会因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而受到影响; 反之,如果城镇化速度较快,而工业发展缓慢,则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就会使得城市出现犯罪率上升、贫困现象加重等问题,进而影响城镇化质量。如段禄峰和张沛(200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自2003年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趋势逐步增大,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因此他们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转型,并且不同地区应实施不同的政策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李刚(2013)提出,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由于二者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二者的协调发展就会存在着摩擦成本和为了消除二者之间的不协调而形成的协调成本,导致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所需的时间与完全竞争条件相比会更长,成本也会更高。因而他提出要转变现代工业发展模式和城镇化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度;王昕通过对四川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研究得出四川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并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措施来提高二者的协调程度,进而拉动省内经济增长。综合以上文献论述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统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政策启示:第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度;第二,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各自独立发展会造成二者之间的偏离,所以要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布局,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成本和协调成本,这样既能提高二者之间的协调度,又能提升二者间的协调效率;第三,在提升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构筑一条顺畅通道。
3.4 新型城镇化与消费结构转变
多数学者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渐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住宅、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上升,导致消费结构由 “温饱型”向 “享受型”和 “发展型”转变。这说明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结构层次也随之提升。如潘龙(2014)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将主导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新型城镇化假设、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来提高居民收入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俞月沁(2014)从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的视觉出发,通过比较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及东部、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以此讨论基于对消费水平、经济增长贡献而言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以及倡导中小城市为重心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战略是否合理、有效;李通屏等人(2013)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并且认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已不再仅仅表现在投资、产业结构、工业现代化等方面,它直接而有力地作用到影响经济增长的消费层面。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对消费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新型城镇化进程对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目标起到的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众多有关新型城镇化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分门别类的得出了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以及消费结构转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分析可知,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整个宏观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进而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也处于“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重要时期,如何正确地利用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正向推动作用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决策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及其经济效应能够正确地把握,并能根据地域差异和时空变化因地制宜地实施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1] 李宏伟,吕鑫蕊.论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区域经济,2014.(5):111-112
[2] 伍焓熙.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5
[3] 李 刚,魏佩瑶.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5):72-79
[4] 石 凯,聂 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6):87-93
戴国绪,男,汉族,江苏镇江,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硕士,国民经济学。
F205
A
1671-1602(2016)22-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