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对音乐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

2016-02-22陈曈朱志慧林捷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杭州310024

现代计算机 2016年18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计算机微课

陈曈,朱志慧,林捷(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杭州 310024)

互联网+下对音乐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

陈曈,朱志慧,林捷
(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杭州310024)

0 引言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各类和互联网相关的行业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时代就此到来,依靠国家政策导向,势必对各大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影响。在高校教育这个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同样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授课模式,将注入结合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等重大变革的网络授课等多元教学方式。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来讲,就其本身属于信息化应用教育的范畴,加入“互联网+”的概念,更是具有启发意义。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为了防止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分类太细、知识被严重割裂,19世纪的欧美学者提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1]。至今,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国际上各类现代大学的必修科目。不例外,在音乐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同样属于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关键在“育人”而非“教书”。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有着通识课的一般特性:是实现须知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音乐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文化概论、办公Office软件的操作与使用、Internet及其应用等这类,其程度和全国大学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挂钩。基于这些特性,在浙江音乐学院,这门课是放在专业机房上课的。理论课和上机课都固定在同一个教室,而为了更高的上课效率和更好的上课质量,每位计算机教师一个学期就会固定于一个机房上课(给不同班级的学生上课,也都是在同一个机房上课的)。

2 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音乐学院的学生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总体的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相比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学生会有所不同。对很多学生来讲,他们对偏抽象性的理论学习会有一定困难,且缺乏兴趣。对于计算机课,好多学生是单纯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的,或把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样类似春游的活动,把计算机课就理解成玩电脑,一种放松娱乐的机会;或对这门课有排斥心理[2]。音乐类学生在艺术类学生中又是相对更加活泼好动的,更难静下心来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通识课程,而对于计算机这种偏理工科的课程,就更加具有不自信、不上心或者抵触情绪。

其次,音乐学院学生在各自所具备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上也有很大差距。就浙江音乐学院而言,来自东部沿海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水平就相对比来自内陆地区的学生要好,来自音乐工程专业或者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整体计算机基础水平就相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好。

再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上机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上机操作实践,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为艺术类特别是音乐类专业学生服务。在现在“互联网+”模式盛行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3 解决方式

3.1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当今利用电子虚拟教室教学,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中小学和高校的机房教学中了,但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能在当堂教学的大环境下,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交互处理,目前知网上所有的论文都多是简述各类多媒体教学的功能。电子虚拟教室软件有红蜘蛛、极域电子教室、联想传奇这类付费软件,也有伽卡他卡电子教室软件这类免费软件。电子虚拟教室软件种类很多,计算机老师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需求选择一款来辅助教学即可。它的功能一般有电子教鞭、文件收发、电子举手、单个学生示范等功能[3]。

在这些功能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给学生做演示,或者让某个学生演示的话,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操作进度,或者当学生演示时,其他学生参与感不强、理解感不强等问题。因此,以浙江音乐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将多媒体电子虚拟教室的优势和传统面对面教学相结合,具体做法可以是:选择情景1,请要求主动演示的学生通过电子举手示意教师 (让教师快速定位到待演示学生的具体机器位置);情景2,教师随机选取一位学生做演示(抽样调查,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景3,对于已完成部分的当堂练习,教师可先了解下学生当堂完成情况,然后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做演示。以上情景选择好后,可以该学生为例,对所有学生进行监控示范或者在投影仪上显示做示范。接下来的不同就在于,教师可以一直讲解,并同步指导学生进行演示,这种做法相比直接让教师进行演示,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也让更多的学生确实掌握了当下的知识点,特别是经过这种方式演示的学生,相比她自己单独进行操作,即便结果一样,在过程中得到的也会更多。

对于计算机这门公共课的作业问题,目前多采取当堂布置,尽量当堂提交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对于相对个性活泼点的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讲,一旦他们觉得内容太多,不能完成了,就索性不交了。后期也不会去补交。即便有很多学生课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补交,但对于大面积的提交作业情况来讲,还是可以去建立专用服务器,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未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都能交到服务器上去。或者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云的概念,让学生作业都交到“作业云”上去。对于音乐学院学生来讲,不断变化模式,他们未必会记得牢,或者会比较听话得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因此,如果固定一种比较周全的模式后,那么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模式,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好的帮益。

3.2利用慕课、微课和太极课堂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广未来教育改革研究,慕课和微课这两种教育新形式已逐步进入部分高校课堂,为高校师生所熟悉[4]。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教育理念,慕课与微课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因微课的教学视频周期短,一般就10分钟左右,教师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上,其时间上就更好把控,而微课所体现的整体难度和授众的接受度,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讲,也是更适合的。而慕课,可以更多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或者作为教师学习其他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微课大赛的专家谈微课中,桑新民教授讲到:好的微课在现实的教学和学习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而所谓好的微课就是找相关以学习者为对象的教学设计理念,以选题、问题、入题、破题、考题这样的5个环节来。作为浙江音乐学院里的一名年轻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这些互联网教学模式,给自身带来先进教学方法的思考,也从中学习如何找到课程重点难点,通过选题来完成以小见大的课程设计,而这种模式更加适合在逻辑思维、集中力各方面都有一定特殊性的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更有启发式的案例中学习到新知识,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桑新民教授提到对微课的定义:微课是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他提出,未来的大学教育,是要将微课搬到现实中的大学课堂中的。作为新式教学的微课,其特点是,第一、不同于印刷时代以文字、书本为载体的传统课程,而是以做视屏为主要形式,并配有文字、图像、PPT等,总之,是信息时代多媒体课程,其特点是信息量大,感染力,表现力和冲击力强;第二、微课主要是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而设计的,而绝不是为了展示和炫耀教师的教学技能而设计的,从教学理念来说,是以学习者为重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必须具备便于自学的结构、形式——新课程之细胞。第三、微课的目标是推动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因此好的微课必须具有可重用性、开放性,并在广泛的教学应用中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发展。微课、慕课通过翻转课堂(太极课堂)的模式进入现实课堂,推动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有参与感的课堂,而同在一个班上的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都参差不齐,如果能将翻转课堂的概念引入课堂,应该能更大程度地增加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构成课堂活跃的气氛。而教师可以对他们遇到的学习困难进行解答,并且可以通过当前的微课内容,教学计划和学生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当堂作业,测试学生所学情况。如果只是传统教学,某些问题,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同时到位,需要教师在一节课上反复地论述。而如果转换成微课形式,这类学生普遍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就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来完成教授,在课后,学生也还可以通过看课程视频来复习所学内容。

3.3利用各种互联网移动平台

充分利用QQ、微博、论坛、微信、电子邮件等多种互联网交互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止于课堂[5]。具体做法,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计算机老师可建立所授课程相应班级的计算机群,若一位教师教5个大班就建立5个大群,或者可将所授学生全部放置于一个大群中。这样,不仅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线上线下的及时沟通,也更给所在班级的学生多了一个沟通的互动平台。这样的一种模式,不仅对计算机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而且也能为音乐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多了一个培养的平台,可以使他们的个人素养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4 结语

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做好现有的传统教学工作,是我们当前努力的一个方向,而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就属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更需要思考这一方向的课程改革。作为音乐学院的唯一的一门工科类公共必修课,它的未来任重而道远,结合音乐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在接下去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进行实际课程实验来对比、验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音乐学院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能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变成一门具有高度现代化意义,能突出音乐学院特色的为学生所必修的科目。

[1]邓波,纪跃芝.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06-208.

[2]任红梅.计算机与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134-135.

[3]余明钗,陈兴.新型计算机实验室的多媒体建设研究[J].软件,2011(4):111-112.

[4]蒋翀,费洪晓.慕课与微课的信息化资源混合应用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5(24):10-13.

[5]董文瀚,解武杰,孙秀霞,等.“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工程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24):45-47.

1007-1423(2016)18-0042-04

10.3969/j.issn.1007-1423.2016.18.010

陈曈(1983-),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朱志慧(1982-),女,河南安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林捷(1982-),男,广东翁源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2016-04-19

2016-06-20

根据互联网+大背景下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对目前音乐学院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在互联网平台下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以及利用各种互联网移动平台的解决方式。

互联网+;音乐学院;计算机;电子虚拟教室;微课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计算机微课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计算机操作系统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