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2016-02-22李国祥
李国祥
(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南宁 530003)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李国祥
(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南宁530003)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宝贵的机遇。从当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为出发点,针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和人才培养单一化等问题,结合工程教育职业型特点,以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考核方式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应用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No.2015JGZ158、No.2016JGZ157)、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No.2016)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因此,如何加强工程职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根据2014年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中国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五个专业类是计算机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土木类和电器类,五类专业在校生数之和占全国普通本科工科在校生总数的66.9%。其中计算机专业类首当其冲,在校生人数80多万人。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办学特色,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必要性
伴随着国家“互联网+”的启动,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不断深度融合,使得知识创新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宝贵的机遇。在此背景之下,计算机专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专业点最多、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必然面临了更多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为地方性高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撑,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知识经济的发展迫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新型的学习者以及新型的学习和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都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开辟新的人才培养空间,必须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新精神。因此不论是建设现代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还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 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世界各国围绕着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诸如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法国“新工业法国计划”等。为此,我国2015年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通过加快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程职业教育是培养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制造计划的人才支撑,必然要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而发生转型,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更是给工程职业教育的改革带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纵观目前我国计算机职业人才教育,普遍存在专业教育无法契合社会需求、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脱节、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等问题。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仍然以理论、科学化教育为主、实践教育薄弱且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很多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脱离了工业需求、另外专业技术更新缓慢,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谈不上领先于社会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对于职业人才的系统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偏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单一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是不全面的,人才培养更要面对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可以培养和挖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创意意识的提升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更好的发展。
3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举措
3.1建立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以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化为指导思想,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吸引社会各界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产学研载体建设,合力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高校自身专业建设情况,引进先进的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械的理论教学模式,将“成果导向工程教育”,“CDIO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等融入到教学实践工程当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国际化建设。
3.2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以二级学院为主体,逐步形成信息技术行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形成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断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平衡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间的关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文化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重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及激励,积极为创业团队及创业项目提供支持、服务和经费资助,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共享的创新创业资源平台。
3.3构建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坚持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坚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将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创业基础的学习作为创新创业的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原有公选课的基础上,开设 《创业管理学》、《促销策划与管理》、《公司理财》、《创业学》、《投资创业》和《商务谈判》等一系列创业课程,同时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创业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然是跨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交融。适当开设工程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相关课程,同时加强“非专业”能力培养,开设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等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行业案例,建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大力引入优质国外大学课程资源,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网络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化校园建设,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3.4学生考试考核的改革实践
教学考核作为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是对其具体学习成果的度量,也是检验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仅仅是判断学生理论接受能力的尺度,而对于所学的理论究竟有何用,如何用,学生难以理解,也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延续,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考试完成之后,学生也就把所学东西丢失殆尽。因此引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就至关重要。针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性、逻辑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采用项目式、成果导向式等方式来开展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对于项目由始至终的构思、设计、实践和运作,提升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系统统筹能力。
3.5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教师主要以学术型为主,大部分教师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有较强的学术水准,但是工程实践普遍偏弱。而且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仍然集中在学术成果上,教学成果和创新实践成果缺乏一定评判标准,导致广大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因此,应当首先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的历史使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责任。将教学成果和创新实践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其次采用“外引内培”等方式,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外聘教师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风投、企业管理人员等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实现师资团队来源背景多元化、知识能力多元化、产业领域多元化;选派学院教师赴行业企业、机构挂职,学习行业开发、管理经验,开拓教师视野,鼓励支持广大教职员工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市场运作等方式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4 结语
本文结合工程人才培养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不断加强专业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以计算机工程问题为导向,让广大学生深入参与项目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当中,同时充分开展跨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交融,引导和发掘广大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M].2016
[2]余伟,韩笑,杨莎,丁永刚,李石君,甘琳.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0:18-22.
[3]杨珺,袁仲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34-35+41.
[4]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刘志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15-16.
[5]肖军弼,隋萌萌,张千.“创新导向,层次递进”式计算机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06:119-121.
Applied Tal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Ability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LI Guo-xiang
(Department of Academic Affairs,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widesprea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have brought the huge challenge and valuable opportunities.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at present our country computer talents practice ability is weak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singl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explores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multi assessment construction.Some methods are enlightened to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1007-1423(2016)28-0022-03
10.3969/j.issn.1007-1423.2016.28.006
李国祥(1984-),男,山东济宁,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图像处理
2016-08-16
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