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瘟的诊断及防制

2016-02-22郭静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犬瘟热病畜疫区

郭静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459000)



牛瘟的诊断及防制

郭静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459000)

牛瘟又名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病程短,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本病于公元402年在我国《史书》上已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防制,至195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绝迹。目前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特别在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有本病发生,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本病由国外传入。

1 病原

本病病原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牛瘟病毒。本病毒在结构上和麻疹、犬瘟热、鸡新城疫以及其他副黏病毒极为相似,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几乎一样。病毒颗粒通常呈圆形,直径120~300nm。病毒颗粒的外部是由脂蛋白构成的囊膜,其上饰以放射状的短突起或钉状物;内部是由单股RNA组成的螺旋状结构,其直径约18nm。本病毒和麻疹病毒以及犬瘟热病毒有共同抗原,如将前两种病毒注射于犬,能使其抗犬瘟热。病毒在宿主细胞浆里繁殖,产生中和、补体结合和沉淀抗体。

在实验动物中,本病毒的一些毒株能适应于家兔;能在鸡胚中生长,还能在牛、绵羊、山羊、人、狗、兔和大鼠的肾细胞培养物里繁殖,产生细胞致病作用。虽然各毒株之间在毒力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抗原结构都是一致的。牛瘟病毒对环境影响很敏感。

2 流行病学

牛瘟主要侵害牛和水牛,由于牛的品种、年龄以及流行经历不同,牛的易感性也有差异。据我国证明,牦牛的易感性最大,犏牛次之,黄牛又次之;绵羊、山羊和猪仅有轻度感染,病死率也不高。骆驼虽可感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此外,牛瘟还见于许多野生反刍动物,主要呈隐性经过。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老疫区呈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区通常呈暴发式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当高。

本病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病畜和无症状的带毒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经消化道感染,呼吸道、眼结膜、子宫内均可感染发病。本病也可通过吸血昆虫以及与病牛接触的人员等而机械传播。

3 症状

潜伏期3~9d,多为4~6d。病牛体温升高达41~42.2℃,持续3~5d。病牛萎顿、厌食、便秘、呼吸和脉搏增快。有时意识障碍。流泪,眼睑肿胀,鼻黏膜充血,有黏性鼻汁。口腔黏膜充血、流涎。上下唇、齿龈、软硬腭、舌、咽喉等部形成伪膜或烂斑。由于肠道黏膜出现炎性变化,继软便之后而下痢,混有血液、黏液、黏膜片、伪膜等,带有恶臭。尿少,色黄红或暗红。孕牛常有流产。病牛迅速消瘦,两眼深陷,卧地不起,衰竭而死。

病程一般为7~10d,病重的4~7d,至2~3d死亡。绵羊和山羊发病后的症状表现轻微。

4 病变

消化道黏膜都有炎症和坏死变化,特别是第四胃幽门部附近最明显,可见到灰白色上皮坏死斑、伪膜、烂斑等。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潮红、肿胀、点状出血和烂斑,盲肠、直肠黏膜严重出血、伪膜和糜烂。呼吸道黏膜潮红肿胀、出血,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覆有假膜,其下有烂斑,或覆以黏脓性渗出物。阴道黏膜可能有同于口黏膜的变化。

5 诊断

本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流行病学材料进行诊断,但在非疫区还必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法有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间接血凝、荧光抗体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中和试验的准确性较高。

本病应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蓝舌病、牛巴氏杆菌病、恶性卡他热等作鉴别诊断。

6 防制

预防本病必须严格执行兽医检疫措施,不从有牛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反刍动物和鲜肉。当发现牛瘟病例时,立刻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并作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环境。同时,在疫区和邻近受威胁区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免疫防护带。我国曾经使用过的疫苗有:牛瘟兔化疫苗、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等。有资料报道,使用麻疹疫苗可以预防牛瘟。目前尚无治疗牛瘟病牛的有效化学药物,贵重种畜早期静脉注射抗牛瘟高免血清,常可收到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6027.2016.02.033

猜你喜欢

犬瘟热病畜疫区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犬瘟热的诊断和防治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宝丰县犬瘟热流行病学调查与初步分析
反刍家畜瘤胃积食的中兽医诊治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