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对养鸡业的影响及防控
2016-02-21敖越吴佳宁
敖越,吴佳宁
(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110034)
禽白血病对养鸡业的影响及防控
敖越,吴佳宁
(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110034)
禽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该病能引起鸡只的死亡、淘汰,造成多个组织的肿瘤,导致免疫抑制,降低鸡的生产性能,污染鸡胚或鸡胚来源的细胞作为原材料生产的疫苗。鉴于禽白血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政府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是对鸡进行ALV的检测,淘汰带毒的种鸡,通过不断的净化达到洁净种群的目的。
禽白血病;免疫抑制;生产性能;防控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又称禽白细胞增生症)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ALV感染能通过禽类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感染的母鸡将病毒排到蛋清中而造成垂直传播。禽白血病病毒可分为多种亚群,其中自然感染鸡群的为A、B、C、D、E、J 6个亚群。禽白血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成世界性分布,地方性流行。目前A/B亚群、J亚群ALV在中国均存在普遍感染。是制约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禽类传染病,给我国养鸡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1 对养鸡业造成的影响
1.1导致直接发病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及骨髓细胞瘤、血管瘤、内皮瘤、肾母细胞瘤、纤维肉瘤和骨化石病等。ALV感染鸡只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感染鸡产生肿瘤,主要在肝、脾和法氏囊等器官形成肿瘤。肝脏、脾脏呈弥散性肿大,或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肿瘤病灶,病变外观柔软、平滑而有光泽,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切面均匀如脂肪样。肾脏体积增大,颜色变淡,有时也形成肿瘤结节。法氏囊肿大,不出现成熟后的生理性萎缩。其他器官如心、肺、肠壁、卵巢和睾丸等,也可有灰白色肿瘤结节,最终死亡。如出现血管瘤症状时,有的鸡早期在脚趾中间或脚趾的无毛部分,出现轻微发红,然后迅速肿大,破裂,血流尽而亡。有的鸡在头颈部,脚、胸部以及翅膀上有黄豆至蚕豆大小紫绿色“血疱”,血疱破裂后,家禽应因严重失血而致死。有的鸡鸡冠苍白,全身贫血突然死亡。感染或发病后会引起鸡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因肿瘤而引起的屠宰废弃,直接影响了禽类产品的经济效益。
1.2免疫抑制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参与免疫应答反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致机体的免疫应答功能暂时性或永久性丧失。ALV感染鸡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免疫器官上产生肿瘤,免疫器官出现肿胀或萎缩,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降低,易造成发病鸡继发其它病原的多重感染和鸡的非特异性死亡,对疫苗免疫应答差,严重影响鸡的生产性能。商营利等通过人工感染雏鸡ALV-J研究其免疫抑制机理,结果发现感染早期可诱导胸腺、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凋亡。病理学观察表明,ALV-J主要引起骨髓的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增生,病变导致骨髓机能受损,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张利等通过人工接种SPF雏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模拟先天感染及早期感染,检测ALV-J不同感染时间对机体的影响。结果发现,ALV-J对免疫器官抑制显著,尤其是中枢免疫器官。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其他器官主要表现炎性浸润及出血,未见肿瘤增生灶。血细胞检测发现,ALV-J感染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有下降,但对粒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
1.3生产性能下降ALV感染鸡只后,鸡表现禽白血病的临床症状,鸡体生长速度变缓,肉鸡体重增加变慢,蛋鸡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种母鸡感染后,除产蛋性能降低外,受精率和孵化率也会降低。李晓华等通过试验对一个大型蛋用鸡场的不同种源商品代蛋鸡群的J亚群禽白血病毒感染状态与鸡群总死淘率、肿瘤发生率、生产性能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ALV-J感染的父母代鸡场引进的商品代蛋鸡,从性成熟开始不仅整个鸡群的ALV-J抗体阳性率较高,而且总死淘率显著高于生产标准,主要是由肿瘤/血管瘤引起。这些鸡群的产蛋性能也显著低于生产标准。尹月等通过对四川省某鸡场鸡群进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筛查,并进行ALV-J病毒感染与蛋鸡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鸡群的感染率为10.33%;同时,ALV-J阳性个体在大部分产蛋性能方面显著低于ALV-J阴性个体;ALV-J感染组鸡的开产日龄极显著推迟,开产体重显著降低,感染鸡群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短,后期产蛋率快速下降。王建新等和孙晴等通过人工感染1日龄肉仔鸡ALV-J,发现鸡的体重在生长中后期受到严重抑制,在第5周龄左右出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感染鸡血液中的病毒在3~6周能增加10倍。
1.4雏鸡质量下降ALV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祖代或父母代鸡场一旦发病,将会严重影响雏鸡的质量。先天感染的雏鸡会成为鸡群内重要的传染来源。崔治中教授课题组近期研究发现,采用带毒种公鸡精液对SPF母鸡进行人工授精,其后代出现外源性ALV分离阳性的雏鸡,证实了禽白血病种公鸡精液垂直传播途径,引起雏鸡死亡率增加。李德庆通过比较ALV-J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以不同的接毒方式接种到SPF鸡胚(卵黄囊、尿囊膜)及1日龄出壳雏鸡后的致病性,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三种接毒方式均可以引起雏鸡腹腔积存与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的淡红色粘液;肝脏发生肿瘤,表现为肉瘤和血管瘤;而且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死雏鸡发生肿瘤的部位增多,肿瘤越明显。证明了该急性纤维肉瘤不仅对雏鸡有很强的的致肉瘤特性,同时也会对接毒后的鸡胚引发很高的致死率和致肉瘤特性。
1.5污染疫苗在鸡的疫苗免疫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用鸡胚或鸡胚来源的细胞作为原材料生产的疫苗,加强弱毒疫苗ALV污染的检测和监控。当疫苗被污染后,ALV可以随疫苗进行传播。不断发现有ALV污染禽用疫苗的报道。在国外市场上供应的马立克病疫苗就发现有ALV-A的污染。在我国,弱毒疫苗中外源性ALV污染是蛋鸡、三黄鸡和其它品种鸡中传播禽白血病的一个最可能的现实原因之一。2009年张洪海等对来自山东省内20个种鸡场的181份常规疫苗进行ALV污染情况检测,ALV p27抗原检出率达28.18%。2010年邱波等用ELISA对17份送检活毒疫苗稀释样品进行p27抗原检测,结果检出p27抗原阳性率为64.7%。同时用PCR方法进一步对送检活毒疫苗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份ALV-J呈阳性。胡晓苗等随机抽取安徽省鸡群使用的国内外公司活毒疫苗,进行ALV-J亚型和A-E亚型PCR检测,ALV检出率达28.57%。疫苗内污染的ALV和疫苗来源细胞内的内源性ALV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另一新亚群ALV的出现,应当受到重视。
2 防控措施
到目前为止,禽白血病还没有有效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病毒各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极易出现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对本病的防控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2.1进行种群净化,控制垂直传播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本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为了防控禽白血病必须从源头抓起,确保从没有外源性ALV感染的育种公司购入种源;要根据提供种鸡的育种公司的信誉度及其他用户的反馈做出判断。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种鸡群的血清抗体检测报告和留种孵化前初产蛋的蛋清p27抗原检测报告。为确保安全起见购入方可自行检测上一代种鸡场提供的雏鸡,或要求供应商提供初产种蛋,检测其蛋清中p27抗原。初产期属于鸡群排毒高峰期,取开产前3枚蛋检测蛋清p27抗原,淘汰阳性鸡。定期检测和监控引进种群的感染状态,不仅对该群鸡本身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可保证其下一代在ALV感染方面的洁净度。
2.2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控制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设施设备如注射针头等密切接触感染。禽白血病的水平传播主要发生在孵化期间和出雏后的15d内,控制的关键是孵化和生产两个环节。孵化环节控制,孵化场所是造成禽白血病水平传播的重要途径,出壳后的雏鸡相互接触、啄食是造成此阶段传播的主要因素,需做好不同品系、家系间的隔离。生产环节的控制,在进雏或转群前需严格检测防止阳性鸡入场,控制传染源。产蛋阶段采取单笼饲养方式,减少鸡只间相互接触的机会;育雏阶段采取按家系上笼、小群饲养的方式,控制家系内部鸡只间以及家系与家系之间的传播。鸡群免疫过程中严格防止使用外源性ALV污染的疫苗,使用无针头注射器,免疫器具在使用前彻底消毒,免疫过程中严禁免疫人员之间和免疫用具之间的交叉污染,这些也是控制和净化禽白血病的重要工作之一。
[1]Saif Y M.禽病学(第十二版)(苏敬良,高福,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599-639.
[2]Thu W L.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ubgroup J Avian Leucosis Virus from Broiler and Native Chickens in Taiwan during 2000-2002[J].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2003,65(3):325-328.
[3]Bagust T J,et al.Detection of 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 infection in Australian meat-type chickens[J].Australian Veterinary Journal,2004,(82):701-706.
[4]张胜斌,等.地方优良鸡种禽白血病病毒感染调查及净化[J].中国家禽,2010,32(12):11-16.
[5]王洪进,等.我国近10午鸡白血病流行病学报道与研究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1,31(2):292-296.
[6]崔治中.鸡白血病及其鉴别诊断和预防控制[J].中国家禽,2010,32 (8):1-12.
[7]张利,等.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免疫抑制特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0,41(9):1198-1202.
[8]李晓华,等.J亚群禽白血病对商品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家禽,2012,34(2):9-15.
[9]尹月,等.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对鸡产蛋性能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31(2):211-216.
[10]李德庆.鸡胚和雏鸡接种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的致病性比较[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11]Guillermo Zavala,Cheng S.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vian leukosis virus in Marek's disease vaccines[J].Avian Diseases,2006,50(2):209-215.
[12]Fadly A,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dventitious avian leukosis virus isolated from commercial marek’s disease vaccines[J].Avian Disease,2006,50(3):380-385.
[13]胡晓苗,等.PCR法检测活毒疫苗中禽白血病病毒污染[J].中国兽医杂志,2014,50(9):23-25.
[14]崔治中.种鸡场禽白血病防控和净化技术方案[J].中国家禽,2015,37 (23):1-7.
10.3969/J.ISSN.1671-6027.2016.10.015
敖越(1972~),本科,高级兽医师,从事畜禽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