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畜禽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016-02-21李延杰
张 闯,李延杰
(1.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2.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哈尔滨 150069)
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畜禽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闯1,李延杰2
(1.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2.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哈尔滨 150069)
摘要:黑龙江省在全国都属于畜牧业大省,其中畜禽养殖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发展方面都具有优势,发展也相对较快。本文主要针对黑龙江省的畜禽养殖技术从发展的角度展开论述与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工作情况,并且展望黑龙江省畜牧养殖技术的趋势。
关键词:畜禽养殖技术;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发展与展望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部边陲,位于北纬43°~53°,东经121°~135°,与荷兰、丹麦、美国北部各州及日本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玉米带和奶牛带上,拥有草原6500万亩(1亩=667m2)、年可产饲草800多万吨。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六位,幅员比较辽阔,呈现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成为国家石油、煤炭资源较大输出省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自然条件和良好发展基础。1990年以后先后实施了“科技兴牧”、“半壁江山”和“主辅换位”战略,出台了《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着力推进了黑龙江省畜牧业大发展、快发展。
1畜禽养殖技术回顾
经过60年来黑龙江省畜牧战线科技人员共同努力,青、黄贮技术,奶牛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已经被广泛传播认可,着力推进了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改革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了农技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了动物疫病无疫病区建设。具体表现如下。
1.1奶牛养殖技术
黑龙江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奶牛繁育体系、引进荷斯坦优良种公牛,实施奶牛人工授精技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到2008年年末已建立了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繁育体系,奶牛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大力推广以“冻精配种、配合饲料、喂饲青贮、暖舍饲养”四项为主要内容的奶牛提高全体单产综合配套技术,强化了牛舍和机械化奶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到2008年年末,黑龙江省奶牛单产水平达到5.0吨,分别是1952年、1978年单产水平的2.08、1.78倍;情期受胎率70%,比197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工授精比率达到100%,比1978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产子成活率达到98%,比1978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挤奶比例达到66.3%。
1.2肉牛养殖技术
黑龙江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陆续引进了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优良肉牛品种,大力实施人工授精技术,扩大肉牛良种覆盖面。重点推广以“肉牛改良、集中饲养、短期育肥、拴系补料”为主要内容的“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加快了育肥速度,增加了产肉量,总结出“杂交种、标准圈、坐槽喂、短绳拴、氨糟料、快出栏”的肉牛集中育肥经验,使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更加具体化、大众化。1995~2000年又对肉牛生产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总结推广肉牛集中育肥的饲养技术并制定了肉牛育肥的饲料配方。2002年制定了肉牛生产的地方标准广。
2008年末黑龙江省肉牛胴体均重175kg,是1978年1.6倍;情期受胎率70%,比197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育肥肉牛屠宰率达到66.3%,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育肥日增重2kg,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1.0kg和0.5kg;人工授精比率达到70%,比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产子成活率达到95%,比197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85%,实现了绝大部分覆盖。
1.3生猪养殖技术
黑龙江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进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优良生猪品种,实施经济杂交、二元杂交、三元杂交、人工授精等改良技术,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良种利用率。分别推广了以“建保温简易猪舍,仔猪保温设备及仔猪早期断乳”等为主要内容的“寒地养猪技术”和“庄氏养猪法”;推广了以“经济杂交、配合饲料、塑料棚暖舍、综合防疫”等四项主要内容的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
1996~2000年各地养猪户普遍推行了仔猪的全价颗粒饲料,商品育肥猪的蛋白浓缩饲料和公母猪不同发育阶段的预混料。
2002年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了生猪标准化和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对猪的品种、饲养管理、生产加工、产品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到2008年年末黑龙江省生猪胴体均重70kg,是1978年生猪胴体重的1.25倍;情期受胎率65%,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95%,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覆盖率达到65%,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育肥猪屠宰率达到66.3%,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肉料比达到1:2.5~2.8,分别比1949年、1978年降低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出栏率达到150%,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死亡率1%,分别比1949年、1978年降低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1.4肉羊养殖技术
1987年为了加速全省绵羊的改良工作,提高产毛量和羊毛质量,引进澳美种公羊,培育了一批特级种公羊,同时有计划地调剂良种公羊3434只,推动羊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确定了以“人工授精、增草补料、驱虫灭癞、羔羊育肥”四项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毛肉增产技术进行全省范围内推广。
1998~2000年在全省养羊重点县大面积推广了塑料棚暖舍养羊技术。
2000年以来大力推行了羊饲养技术标准化工作,修订了绵羊、 绒山羊以及纯种肉羊的饲养标准和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在广大养羊专业户和种羊场中逐步推广 。同时着重推进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的实际生产中应用。做好羊疫病防控工作,实行强制免疫,定期监测,引种检疫等控制措施,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应免疫率均达到100%,确保重大疫病不发生。
2008年年末黑龙江省肉羊胴体均重30kg,是1978年的7倍;情期受胎率65%,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100%,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2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育肥羊屠宰率达到66.3%,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出栏率达到140%,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病死率达到1%,分别比1949年、1978年降低了20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1.5禽业养殖技术
1.5.1蛋鸡养殖技术
重点推广了以“六改两加强”(改本地品种和杂交品种为普遍饲养优良高产的品种、改本交配种为人工授精、改地面平养式为笼养式、改混合饲料为配合饲料、改变通风形式由横向通风改为纵向通风、采暖设备由火炉取暖变为热风炉或电热取暖、加强鸡病防治工作、加强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蛋鸡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做好肉鸡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实行强制免疫,定期监测,引种检疫等控制措施,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应免疫率均达到100%,确保重大疫病不发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网络技术服务平台、采取“走村进户”的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在关键技术支撑和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下,黑龙江省蛋鸡生产技术水平获得长足发展,逐步实现了蛋鸡的品种优良、规模化饲养,配合饲料、免疫程序规范、饲养管理科学。
2008年末黑龙江省人工授精率65%,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局部覆盖到全部覆盖;良种覆盖率100%。
1.5.2肉鸡养殖技术
推广以“引进和筛选肉鸡品种、研制父母代肉种鸡笼养和人工授精技术、肉仔鸡改地面平养为网上平养、改善鸡舍环境、制定肉鸡疾病防治综合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肉鸡高产综合技术。吸收国内外先进饲养技术,进一步研究制定了“三个模式”和“四个规程”(“祖代鸡生产模式”、“父母代鸡生产模式”、“肉仔鸡生产模式”,“祖代肉种鸡饲养管理规程”、“父母代肉种鸡全程笼养饲养管理规程”、“商品肉仔鸡笼养育雏网上育肥饲养管理规程”、“肉鸡孵化技术规程”);做好肉鸡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实行强制免疫,定期监测,引种检疫等控制措施,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应免疫率均达到100%,确保重大疫病不发生。
2畜牧养殖发展趋势
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造现代化畜牧产业,推进养殖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依托黑龙江省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等优势条件,实施奶牛良种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饲草饲料工程和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生猪良种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和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奶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维护奶农权益;创新推进方式,为顺利完成预定目标提供有效的工作保障;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9项强力措施推进奶业、生猪产业发展。实现了黑龙江省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速了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迈进的步伐,打造出以质量效益型为发展模式、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标准化养殖为主;资源节约、效益较高、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畜牧产业,成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重要途径之一。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2-0154-02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