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6-02-21陈英辉
陈英辉
(辽宁省昌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铁岭 112599)
猪咬尾症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陈英辉
(辽宁省昌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铁岭 112599)
摘要:猪群咬尾、咬耳、咬肋等行为都属于异常行为,猪的咬尾比较容易出现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养殖场中,该情况发生后比较难控制,尤其是在早期断奶的猪群中发生率更高,若是发现不及时或者没有制止就会导致大多数的猪出现断尾和受伤情况,伤口因此而感染,引发疾病,或者是造成以后跛行残疾,严重的还会死亡,对养殖场的生产性能带来较大影响,经济效益因此下降。 所以,饲养者应在临床生产中掌握该病的特点,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诊治措施,以降低猪场的损失。
关键词:猪;咬尾症;病因;防治
1临床特征
有咬尾癖的猪常见舔舐墙壁、啃食槽、泥土、煤渣、咸味异物(伤口、血液)等症状。有的咬耳朵、尾巴;有的母猪吞食胎衣和仔猪;有的食欲减退、贫血、衰弱,甚至衰竭。咬尾癖猪起初表现举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眼光呈恶毒状。同一栏或者几栏的猪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别几只猪发生咬斗的行为,然后不断影响其他猪,导致越来越多猪参与咬斗,主要是咬尾和咬耳。猪被咬伤后,受到损伤的位置会流血,血液会让咬猪产生异嗜,引发咬尾癖,危害范围不断扩大。咬伤程度有时是轻微的,有时非常严重,还会出现断尾的情况,然后引起感染,引发骨髓炎,如果不治疗,会死亡,一般母猪的发病率比公猪高。
2原因分析
2.1品种和行为特性因素
猪群中存在一些比较喜欢咬斗的猪。圈养时间太长,导致猪的情绪比较烦躁,喜欢互相玩弄尾巴和耳朵,导致咬斗。为争夺位次,因为有些猪争夺位次引起其他猪的恐慌,导致咬斗。
2.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不合理,猪舍的面积较小,无法让猪生存的比较舒适,饮用设施和饲槽太少,进食引起争夺,导致了后面的猪啃咬前面的猪。同栏饲养的猪强弱悬殊过大,体弱和体强的被饲养在一起,会导致强的欺负弱小的。
2.3环境因素
气候改变,室内外的温差较大,湿度不舒适,光照过强,导致了猪群的躁动。猪粪堆积,猪圈通风不良,导致内部有害气体较多。水泥地面湿冷,没有使用垫草,导致猪受到应激刺激。
2.4营养因素
饲料营养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没有提供均衡的饲料。 饲料配比存在问题,均匀度差,导致咬尾。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列如日粮中钙、磷、硫、钠、锌、铜、铁、钴含量不足可诱发猪咬尾巴、咬耳朵等异常行为。维生素B族缺乏也可导致猪体内代谢机能紊乱,降低体内酶的活性诱发猪的咬尾行为。
2.5疾病因素
体内有寄生虫,引发咬尾。体外寄生虫会让猪的情绪受到影响,喜欢磨蹭,导致皮肤损伤,这些损伤又会让有异癖的猪撕咬。猪体内的荷尔蒙异常,引发咬尾。
3防治措施
3.1环境和卫生条件良好
环境卫生不佳会导致猪受到刺激,在集约化的养殖场中,更加要注重环境的建设,提供通风透气、光照充足、防潮的圈养环境非常重要。
3.2组群合理,减少个体差异
引入外地仔猪的时候,需要挑选和本圈猪体型、性情、体质相近的猪,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导致了猪受到损伤,应该先分开饲养,等痊愈后再合群。
3.3饲养密度适宜
饲养密度需要按照圈大小进行设定,保持合理密度,既不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也能够让其正常采食。冬季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夏季需要适当的降低密度。
3.4科学配合饲料,满足营养需求
猪的各个生长阶段都满足其应用需求,提供全价饲料,如果有咬尾的情况出现,应该在其饲料中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保持足够的饮水,不要使用霉变饲料。
3.5育肥猪早去势和断尾并剪掉獠牙
尽早将育肥猪去势,降低咬斗几率,提升酮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猪在一起相互爬跨而引起咬尾症。仔猪断尾:可在出生后1~2d对仔猪进行断尾,仔猪出生时剪取犬牙,断去2/3尾巴,在20~25日龄进行去势。据资料载,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咬尾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
3.6定期驱虫
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猪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否则会因寄生虫影响而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3.7隔离恶癖猪
猪群中好勇斗狠的猪筛选出来,隔离饲养,被咬伤的猪也隔离治疗,待康复后再合群。如果猪尾被咬,可以使用稀释的汽油或白酒喷洒在尾部。使用盐酸氯丙嗪、安眠片等治疗喜欢咬斗的猪,注意对被咬伤猪进行伤口消毒,严重的还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出现感染。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2-0135-01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陈英辉(1975-),男,大专,兽医师。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