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难治的原因分析及正确处理方法
2016-02-21许全法
许全法
(安徽省歙县三阳镇政务服务中心,安徽 黄山 245213)
猪病难治的原因分析及正确处理方法
许全法
(安徽省歙县三阳镇政务服务中心,安徽 黄山 245213)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市场上对于猪肉及其相关制品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猪只的饲养量越来越大,饲养过程中随之会产生许多不良的饲养方式,导致猪群疾病的频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直接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饲养者应该了解猪只的正确饲养,并且掌握猪病的相关治疗方法。现主要阐述目前猪群发生疾病难于治疗的原因,并且介绍正确的饲养与处理方法,以期减少损失。
猪;疾病;频发;难治;原因
目前,猪场中疾病不断的发生,甚至是暴发的情况多见,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而且难度逐渐增大,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前养猪业面临的较大难题,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饲养者的不当处理,所以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疾病。
1 照搬国外的饲养模式
目前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模式大多没有进行过太多的选择,而是直接从国外照搬的饲养模式和方法,生产中大多会参考国外优良品种的选育模式,单纯并且过分的追求猪只的瘦肉率,而并没有重视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猪只的体质状况对瘦肉率的影响,所以导致目前猪只的瘦肉率的确越来越高,也同样导致猪只对营养的要求更高,对于粗饲越来越不耐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体质逐渐变差,在很短的时间内饲养者单纯的采用药物对猪只进行催肥得到的结果也只是假象而已,一旦遇到疾病的侵袭,就会彻底暴露体质差的根本。所以应该根据情况采取适合自场的饲养方式和用药方法,以期获得真实可靠的经济效益,保证猪场长久稳定健康的发展。
2 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不当
许多饲养者为使猪只的皮红毛亮,随意的将阿散酸等有毒的砷制剂添加在饲料中,但是从促进猪只生长的方面看,在饲料中添加任何剂量的砷制剂都没有什么正面的效果,只是一些饲养者单纯的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眼观效果,而从主观上误导了消费者的意图。除此之外,饲料中添加了高比例的铜,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促进仔猪的生长,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这种效果,会导致大多的饲养者为追求片面的效果,却完全忽视了社会利益,如果铜过量的添加,不仅导致猪只肝脏难以承受对铜过分的分解,还会导致毒素的不断蓄积。而对于腹泻的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高锌可见明显的缓解效果,但是砷的毒素、高铜、高锌等矿物质元素,甚至一些非法添加剂损伤本不堪重负的肝脏的解毒能力,还会逐渐削弱肾脏的排毒能力,最终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肝肾慢性损伤和不可逆转。
3 过度添加抗生素
市场中的一些高档乳猪料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的抗生素,以缓解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腹泻情况,更有甚者会在饲料中违规的添加常规的治疗药物,这么操作的结果就是大大的降低猪只免疫力。导致在临床生产中根本不能通过注射疫苗而得到相应的免疫效果,更加严重的结果就是给猪只接种何种疫苗就会发生何种疫病。此外,饲料中过分的添加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造成猪只发病后很难治疗。
4 给予过多的高蛋白
目前,很多的饲养者一味单纯的追求饲料的高蛋白和仔猪快速的生长。所以许多的饲料厂家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推出高档的仔猪饲料,也就是饲料中的蛋白添加高比例,但是却忽略了高蛋白的摄入对肝脏造成了过分的压力,完全超出其具有的分解能力,无形中给肝脏、消化系统造成过分的压力,也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仔猪时期对肝脏的损伤使猪成年后生长减缓,料肉比不合理,浪费更加严重而使人不易发现。
5 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保健
自国内养殖业发展起来后,国外制药厂看到了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一些用抗生素保健措施,国内一些兽药厂也效仿,本来用于治病的抗生素变成了猪场保健产品,正是这种误导,钱花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疾病反而越来越难治,耐药菌群逐渐增多。此外,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同样使猪的免疫力下降,这也是高热病几年来频发的原因所在。
6 正确的解决方法
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必须依靠于生物技术,以新的技术取代老套的所谓的先进技术成果,以更优异的生物产品保证猪只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和拥有健康的体质以应付复杂的养殖环境。
活性乳酸菌发酵保健型添加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养殖业产生深远影响。将引领了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猪场使用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保健,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得到提高,成活率、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从应用情况来看,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变革中的先锋,必将带动整个微生态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必将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养殖场带来更高的收益。
2016-07-13
许全法(1975-),男,安徽歙县人,大专,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10.19369/j.cnki.2095-9737.2016.10.038
S828.4
B
2095-9737(2016)10-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