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无乳、乳汁不良的防治
2016-02-20王建军
王建军
(许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许昌 461100)
母猪产后无乳、乳汁不良的防治
王建军
(许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许昌 461100)
搞好母猪怀孕100~114 d、生产期和哺乳前期的饲养管理,对预防母猪产后无乳、乳汁不良及其他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基于此,探究母猪产后无乳、乳汁不良的防治措施。
母猪;产后无乳;乳汁不良;防治方法
1 母猪原因及防治方法
1.1 原因
因母猪自身因素引起泌乳性能下降、无奶或乳汁不良,多出现于纯种母猪或初产母猪。初产母猪对产房环境不适应,会因生产而引起紧张和不安;母猪正常分娩时间为1~6 h,产仔间隔18 min左右,若产仔间隔在40 min,会导致母猪恐惧和烦躁;母猪在分娩过程中感受到温湿度突然变化及强度噪音刺激,即可引发其泌乳机能发生紊乱,导致母猪少乳、无乳;一些母猪由于上胎产仔数少,部分乳头没有参加哺乳,造成部分乳头乳腺萎缩而无乳、少乳;仔猪出生后没有修剪牙齿,吮吸过程中对母猪乳头造成损害,母猪拒绝哺乳,导致乳腺乳汁回流。此外,如母猪乳房发育不良、盲乳,部分品种泌乳性能差,有的母猪年老体弱,有的配种过早乳腺未发育成熟,均会引起母猪无乳或少乳。
1.2 防治方法
让初产母猪提前7 d进入产房,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避免生产时过分紧张、敏感。对发生心理性无乳症母猪,应用镇静药物使母猪安静;对于乳房内乳汁胀满而排不出乳汁的,应用垂体后叶类药物,促使乳汁顺利排出。初生仔猪牙齿的修剪是猪场的常规工作,防止尖锐牙齿的仔猪吃奶时伤害乳房及争斗时对其他仔猪的伤害。猪场应保持对繁育母猪的年淘汰率在25%以上,降低年龄过大、胎次过多母猪的比例;不同品种猪应根据身体发育情况适时配种,避免过早配种;选择泌乳性能好的母本种猪的母猪作后备母猪。
2 环境和饲养管理原因及防止方法
2.1 原因
分娩前后,如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浓度忽高忽低、转栏以及注射疫苗、药物等,都可导致产后无乳、少乳。环境方面,如圈舍换气不畅,空气污浊,气温过冷过热等均会引发母猪无乳、少乳。另外,怀孕后期营养过剩,造成母猪过于肥胖,导致产道狭窄,易引起产程过长、难产、胎衣排出迟缓、胎衣滞留等,也是引起产后无乳的常见原因。再者,母猪分娩前15 d,由于其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或应用具有促进乳汁分泌的药物,导致产后乳汁急剧分泌且浓度较高,从而使乳房水肿,堵塞乳头,乳汁流不出,而发生“涨奶”现象,仔猪食入过稠的乳汁,易发生消化不良而腹泻。
2.2 防治方法
猪场选址要远离工厂、屠宰场、交通要道及人类集聚区,选择在背风、向阳、水质良好且粪污无害化利用便利的地方;猪场建设要科学规划,办公区、生产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要设置隔离带,场区搞好绿化,猪舍之间要有足够距离以利通风;母猪产房应建在场区的上风头且相对安静的位置,根据品种大小设置相适应的产床;同时,加强对怀孕母猪的管理,饲料要保持相对稳定,严禁饲喂冰冻、变质、霉败饲料,根据母猪的膘情调整饲料配方和喂量;保证产房及其用具的清洁卫生,母猪分娩前要对其后驱及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分娩当天给母猪限饲或者断食,之后逐渐增加饲喂量,但要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以防母猪乳汁过于浓稠。
3 疾病因素及防治方法
3.1 原因
目前较常见的猪瘟、蓝耳、伪狂犬、细小病毒、乙型脑炎和繁殖机能障碍等疾病,主要病因是免疫程序不科学,不注重免疫监测,部分疫苗漏打所造成;消毒工作不规范,灭源不彻底,特别是在母猪临产前后对产房环境、用具、乳房、乳头消毒不严,容易导致急性子宫炎、乳房炎、产褥热等细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的发生,这些因素均可引起产后无乳或乳汁不良。
3.2 防治办法
对一些与繁殖障碍相关的疾病如猪瘟、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切实搞好预防接种,防止疫苗漏打情况的发生;加强免疫监测,保证免疫效果,以提高母猪的抗病力。再者,搞好猪场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工作,特别对产房及其用具要严格消毒,对临产母猪的后驱及乳房也要清洗消毒。此外,制定驱虫程序,定期对全场猪群进行驱虫。为提高母猪免疫力,净化体内环境,减少腹泻、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产后无乳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在母猪怀孕后期适当应用一些中药制剂进行预防。
S858.28
B
1674-7909(2016)18-25-1
王建军(1979-),男,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