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新闻传播研究的困惑、追问与反思
——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成立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6-02-20张志安束开荣刘颂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

■ 张志安 束开荣 刘颂杰



应用新闻传播研究的困惑、追问与反思
——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成立研讨会会议综述

■ 张志安 束开荣 刘颂杰

2016年8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共有100余家高校理事单位的代表出席成立大会。与会学者围绕“新闻实务研究的理论化路径”“应用新闻传播学的实践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新闻传播研究”这3个主题开展专场讨论。学者们就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业务经验与理论建构的关系、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应用新闻传播领域的焦点问题展开研讨。

一、新闻实务研究及其理论化路径建构

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理提升与理论建构、新闻实务教学与研究的现实困惑等,是这次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中,“新闻实务经验对理论研究的意义”尤其令人关注。

康奈尔大学贾鹤鹏博士发出追问,“业界经验如何能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资源”。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岳广鹏教授认为,应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可以少谈概念、背景和现状,多议对策和出路,“大家已经上车,无需再问为何出发”。贾鹤鹏博士随后作出回应,认为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要做到“实用”,本质上就是要探究媒介效果(包括广告与媒介内容效果),如果要探究效果,则又与理论探究密不可分,“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把岳老师的话修改成‘希望以后少谈空的概念、少重复人人皆知的背景和现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邓理峰副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应用传播学和基础传播学的不同或者‘区分’,不在于是否重视概念和理论,因为两者都重视且离不开概念和理论。两者不同在于彼此侧重关注的研究问题不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窦丰昌围绕应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错位、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主流与边缘的互换等现实困惑展开讨论。其中“主流与边缘的关系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即应用新闻传播学本应是整个学科的主流领域,但事实却是该领域被不断边缘化。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赵瑜在发言中对窦昌丰研究员的看法表示赞同,并认为,“解决或者缓解由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割裂所带来的尴尬,引入具有丰富业界经验或者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士参与到(应用新闻传播研究)这个学术共同体中来,这样才可能去弭平(学界与业界)互相没有对话的可能性”。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梅认为,造成这一尴尬现状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分支领域对新闻实务研究的存在或多或少的轻视和误解,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闻实务研究的学理提升程度确实不足。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田秋生则以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的研究为例,提出应用新闻传播学进行理论建构的两种可能,一是遵从新闻生产社会学路径,“新闻生产的方式与新闻的面貌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组织文化与行为行动者的个体,同时又反作用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二是促进新闻业务、新闻史与新闻理论的相互融通,借此加强并贯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其他分支领域的联系与互动。

二、应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创新及人才培养

1.技术变迁影响业界实践与学界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大数据对业界实践与学界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大数据视角下的数据科学与数据新闻的研究成为研讨的焦点之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基于数据科学对新闻生产实践中“人机协同”关系的思考,认为,仅仅把当前数据新闻算法所造成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归咎于数据科学局限性的认知是值得商榷的,“对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在人机协同实践中位置的判断,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同样反映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徐笛以上海三所高校“数据新闻”课程的研究发现中。她认为,学界教师应该更加强调支撑数据新闻背后的“数据素养”,处理好“技能与知识”的关系,“保持对脱离‘知识’‘技能’的批判性认知,才能真正理解由数据新闻导致的新闻职业伦理失范等问题的学术根源与社会后果”。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家媒体单位对可参与国际新闻运作的传媒人才需求亦急遽增加,这一趋势反映在学界教育中则是新闻院校对“国际传播”课程的重视。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庄曦提出关于国际新闻课程建设的思路设想,在打通不同专业间界限的同时,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教学文本,保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与兼容性,通过搭建“跨专业”“协作式”的融媒体教学与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2.应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设想与创新实践

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相关,与会学者就应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很热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龚彦方对财经新闻课程建设的“跨学科融合探索”,强调在重视通识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同时,将专业的财经分析工具、统计工具与财经新闻采编流程的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可视化”而不是文字来呈现财经新闻的教学文本。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陶建杰发现,校园媒体在消息源管理上,呈现出来源固定、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不对等、受访周期性等特征,在校园媒体的消息源管理中,通过软硬题材切换进行关系调适,主动为官方平台供稿获得身份认同。

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相对,与会学者就应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设想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萱提出“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三个意识,“‘互联网意识’提醒我们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接地气’;‘责任意识’要求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比如‘新闻民工’说法需要纠正;‘专业意识’要求我们虚心向学生学习,尤其是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对于这一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何姝也深有感触,“传播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在技术使用和认知上不如学生的确令许多老师感到担心。但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可能不是技能知识,而是一个能够指导他们如何团结协作的领导者”。

三、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新闻传播研究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如何开展和创新,与会学者从媒介融合、互联网产业逻辑、舆论场、在线出版等角度进行了研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勇认为,“网络社会语境下,与会学者对论文选题十分多元,研讨论文均属于不同领域,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旨趣上的拉锯比较大”。这种现象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应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空间非常广阔,发展前景令人振奋;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应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谱系尚未形成,不同学术热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还不够紧密。

近年来,“媒介融合”成为业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词,它也是应用新闻传播学在时下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场对媒介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移动媒体语境下对媒介融合新趋势的宏观研判,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殷俊在传播渠道、盈利模式以及人才需求这三个维度上总结国内主流媒体转型的融合趋势;二是对移动媒体语境下新闻采编及其文本呈现方式的微观考察,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卫明副教授通过对H5新闻报道采编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发现,形式酷炫的H5作为一种多媒体新闻文本的呈现方式,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遵从传统媒体时代的采编原则。

在研讨会上,也有学者聚焦应用传播,关注技术变迁给应用传播带来的诸种可能。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近年来持续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公益传播”。此外,与会学者们还讨论了应用新闻传播学的其他议题。

(作者张志安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束开荣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刘颂杰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毓强】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
高鹏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学”而为父母。
NP1连同NP2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