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2016-02-20王慧博
玉米茎腐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在玉米生产上,引发茎腐病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真菌性茎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笔者现将这两种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
一、玉米真菌性茎腐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根部及茎基部,病原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病苗根部或茎基部的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玉米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该病显症高峰期:最初病株表现为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故也叫“青枯病”;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子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遇风易倒折,剖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骤晴时较为多见。
2.发病规律。该病是一种以侵染主根部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为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植株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苗期发病的主要原因有:铁茬播种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不足,遇旱或遇涝,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等。在玉米生长中期,由于植株生长迅速、组织柔嫩,因而也易感病。玉米在近成熟期发生青枯病,除与品种自身抗病性有关外,还与当时的天气条件密切相关。若在玉米灌浆中期到蜡熟期,遇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骤晴等天气,易引发青枯病大流行;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田间湿度大,也易引发该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对植株造成各种损伤等,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往往发病较重;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也易发生此病。
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1.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多在植株具1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前)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斑病,而后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心叶失绿萎蔫、易拔出,最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
2.发生规律。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该病在气温28~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在34~35℃条件下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即停止发展。玉米螟、棉铃虫等危害造成的伤口会为此病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还会携带病菌传播病害。玉米连作地由于土壤内存在大量病原菌而发病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三、防治对策
1.种植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一种措施。
2.农业防治。①合理轮作。实行轮作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大量积累,从而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②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将其集中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源。③合理密植。注意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④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建议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要及时中耕松土,并避免造成各种机械损伤。⑤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并将其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3.及时治虫防病。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以减少伤口,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4.药剂拌种。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适量,拌种50千克。
5.药剂防治。在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在玉米真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可每667平方米用57.6%冠菌清15~2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
王慧博河南省濮阳县农业局457100